首页 > 资讯中心 > 国内资讯

人民群众对法治信心十足

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2-11-21 09:33

新疆出入境边防检查总站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边境管理支队苏巴什边境派出所的民警向放牧群众宣讲野生动物保护法。
  吴明贤摄(人民视觉)

市民在海河故道公园民法典长廊参观、拍照。
  天津市津南区人民法院供图

志愿者为孩子们讲述新中国首部宪法诞生的历史。
  “五四宪法”历史资料陈列馆供图

在四川省华蓥市永兴镇的“法治茶馆”,法治宣传员向群众发放普法资料并作解读。
  邱海鹰摄(人民视觉)

浙江省湖州市吴兴区飞英街道竹翠园社区驻点律师在湖州市月河小学进行法治宣讲。
  新华社记者 徐 昱摄

  前不久,法治题材电视剧《底线》热播,其中不少故事由真实案例改编。该剧一经播出,收获了众多观众喜爱,掀起了一股“追剧学法”的热潮。这从侧面也反映出新时代人民群众对法治的关注与期待。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快建设法治社会”。法治社会是法治国家、法治政府建设的基础。建设法治中国,必须筑牢法治根基。

  近年来,中国全面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不断完善现代公共法律服务体系,深入实施普法规划。一系列强有力的举措和成效,让人民群众对法治的信心越来越足,“遇事讲法、遇事找法”成为普遍共识,法治社会的基础日渐稳固,一个更高水平的法治中国正向我们走来。

  

  让大家感受到公平正义

  “真没想到在公园里能见到法庭!”适逢周末,天津市津南区的王先生带着小孩到海河故道公园游玩,接受了一次法治文化熏陶。

  “我们依托海河故道公园打造了民法典长廊,将众多法治文化元素点缀其中,营造出浓厚的法治氛围。”天津市津南区人民法院党组书记、院长刘振清介绍,长廊分为12个篇章,涵盖114个民法典知识点、近60个与群众生活息息相关的典型案例,还设置了模拟法庭、扫码视听等供市民互动体验。

  站在“民法典伴随一生篇”展示墙前,一张法律年龄权利义务对照表吸引了王先生的目光。“0-1岁、1-6岁、14-16岁……不同年龄阶段的权利义务一目了然,民法典真的是守护我们一生!”王先生说,这种呈现形式很用心,便于大家理解。

  一个案例胜过一打文件。民法典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对于司法机关来说,除了宣传具体条文,更要办好群众身边的每个案件。

  继承纠纷是家事审判的常见案由,不仅涉及财产关系,也关乎家庭伦理和社会道德风尚。2021年2月,津南法院公开宣判了一起继承纠纷案件。该案难点在录像遗嘱的效力认定。“民法典实施前,我国继承法并未对录像遗嘱作出单独规定。在认定先前录好的录像遗嘱效力上确有争议。”承办法官朱晓辉说,结合本案实际及民法典规定,合议庭最终仍尊重立遗嘱人的真实意愿,对在民法典实施前录制的录像遗嘱有效性进行了合法认定。

  “这是天津首例适用民法典判决录音录像遗嘱有效案件,实现了情理法的有机融合,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朱晓辉表示。

  “法治的根基在于人民。只有全体人民信仰法治、厉行法治,国家和社会生活才能真正实现在法治轨道上运行。”刘振清说,一件件鲜活的案例是最好的法治教科书,“我们会继续把群众关心关注的案子变成法治公开课,让大家感受到公平正义,让老百姓更相信法律。”

  “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比率是多少?哪些领域的败诉率偏高?司法建议反馈率如何……”督察组成员仔细翻阅卷宗,不时询问。

  在发现部分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时不熟悉诉讼程序、证据规则,陈述、答辩、辩论针对性不强时,督查组建议:“行政机关负责人应积极出庭应诉,做到出庭又出声,推动行政争议实质性化解,才能让老百姓真正‘解心结’。”

  这一幕发生在今年7月,中央依法治国办督察组对云南省开展市县法治建设工作督察。同时被督察的还有其他7个省份,督察重点之一是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加快建设法治政府情况。

  随着公正司法与依法行政的大力推进,人民群众对法治的认同感明显提升。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全国社会心态调查综合分析报告显示,当自己或者家人遇到不公平事情时,选择“通过法律渠道解决”的居首位。

  加强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

  今年年初,在北京市朝阳区某企业上班的李先生与单位发生了纠纷,来到东亿法律服务中心。

  “入职后,公司长期不签劳动合同、变相辞退员工,咋办?”

  面对李先生的困惑,北京平商律师事务所的律师进行了耐心解答。“我们对本案中的法律问题逐一分析,为李先生提出权利救济方案,包括如何收集并固定证据、依法和公司谈判、提起劳动仲裁等。”平商律所主任陈波说。最终,在律师团队的建议下,李先生获得劳动仲裁庭支持,维护了自己合法权益。

  东亿法律服务中心由东亿国际传媒产业园和平商律所共同设立。每周,律所都会为园区企业及其员工提供公益性法律咨询服务。一天,园区某公司员工张某急匆匆来到中心,“我带着小女儿去幼儿园接大女儿放学,结果打球的王某不小心伤害了小女儿,王某和幼儿园都有责任吗?”

  “王某作为侵权人应承担侵权责任。作为场所管理者,幼儿园如已尽到安全保障义务,就无需承担侵权责任。”接待律师说完,又开始对赔偿范围进行讲解。

  中心成立2年多来,类似这样的“法律义诊”有很多。“我们还积极与周边社区共建法治社区,为居民开办法律专题讲座,开展免费法律咨询。”陈波说。

  在陈波看来,建设法治社会,对群众知法、懂法、守法、用法的能力提出更高要求。通过一系列的法律讲座、法律义诊,有助于增强人们权利义务意识和依法维权意识。

  “感谢法援中心和韦律师在我们最困难的时候提供法律服务,现在工资全部要回,经济补偿金也拿到了80%。”去年7月,因承办一起拖欠职工工资的案子,广西壮族自治区梧州市法律援助中心主任韦金雨收到了职工代表送来的锦旗。

  对维护困难群众合法权益,韦金雨向来上心。有一次,她办理了一起交通事故案件。受援人聂某因交通事故成为无民事行为能力人,需要人24小时照顾。虽最终胜诉,可被告人无执行能力,聂某无法获得实际赔偿。

  “肇事者一分没赔,我要照顾爱人无法工作,现在她没有医疗费,孩子没有生活费,父母也需要住院,真的很无助。”判决下来后,聂某丈夫哭着对韦金雨说,“家里真的好困难。”

  有朋友得知这一情况后,对韦金雨说:“没生活费也要找你,你帮得了这么多吗?”

  韦金雨不这么想,在她心里,“被当事人找是因为信任,能帮一点是一点。”随后,她急忙向当地有关部门反映情况,到社区了解聂某家庭状况。一个月内,8万元国家司法救助金发到了聂某手中。

  加快建设法治社会,离不开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如今,律师、公证员、司法鉴定人、仲裁员、人民调解员等法律服务队伍不断发展壮大,法治社会的根基进一步夯实。

  讲好中国宪法和法治故事

  2021年,“八五”普法正式启动。各地各部门创新形式,推动普法走深走实,公民法治素养日益提升,全社会的法治信仰之基越筑越牢。

  “哎哟,办啥事情要依法呀,哎哟要依法,遇到事情要找法呀哎……”在青海省西宁市城北区,一曲“法治花儿”演唱完毕,引来台下阵阵掌声。

  “花儿”是中国西北地区广为流传的一种民歌,深受广大群众喜爱。要让法治宣传教育家喻户晓,人人听得懂、学得进、记得住,何不借助民歌?基于这个创意,城北区司法局探索采用“法治花儿”“法治快板”等形式普法,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让法治观念深入人心。

  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喀什地区伽师县铁日木乡幸福村,人们都知道村民图尔荪·买买提家中有个“法治文化大院”。走进大院,海报标语、报刊宣传栏、法治图书角等法治元素随处可见。

  图尔荪爱学习、遇事讲法律。2020年,他申请把自家院子打造成“法治文化大院”,带领村民一起学法。从此,院里长凳上时常坐满了学法的村民,大院成了幸福村的普法窗口。现在,图尔荪被县里评为农村学法用法示范户,村民们也都养成了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习惯。

  宪法是什么“法”?新中国第一部宪法为啥叫“五四宪法”?草案初稿为何称为“西湖稿”?……今年9月,揣着诸多疑问,100多名浙江杭州的小朋友走进位于西子湖畔的“五四宪法”历史资料陈列馆。

  在这里,孩子们了解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制定宪法的光辉历程。“我们在现场进行了知识问答,并为听得认真、答得准确的小朋友发放纪念品。”陈列馆宣教部讲解员沈双汇说,通过聆听讲解、体验宪法宣誓、欣赏影视作品等形式,孩子们对什么是宪法、宪法规定什么等有了基本认知。

  “当年毛主席率领宪法起草小组来到杭州西湖,度过77个不眠之夜,终于完成了草案初稿。1954年新中国首部宪法的诞生多不容易啊!”一名小朋友参观后在日记中写道:“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我们一定要做尊崇宪法维护宪法的新时代好少年!”

  沈双汇介绍,不止青少年,来陈列馆参观学习的各级领导干部也越来越多。目前,浙江省共有6900余个单位的党员干部走进陈列馆,参观人数超61万人次;2380余批次、8万余名国家工作人员在此进行了庄严的宪法宣誓。

  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增强全民法治观念,弘扬宪法精神、增强宪法意识是重中之重。作为一线宪法宣传工作者,沈双汇深感使命光荣:“我们将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努力开展好宪法宣传教育工作,持续讲好中国宪法和法治故事。”

网友热搜

最新发布

更多搜索

内容精选

资讯 苏州 娱乐 体育 财经

热点 房产 汽车 旅游 商业

Copyright (C) www.szdushi.com.cn

苏州都市网 版权所有 苏ICP备202102924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