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中心 > 媒体联盟

中美高层对话为何选在阿拉斯加?背后有什么意义?和哪些考量?

2021-03-11 16:17

  “中间位置,相向而行,各让一步”,美国克里斯托弗纽波特大学政治学系助理教授孙太一则这样对《环球时报》记者分析会议地点选择背后的考量,他同时认为,这将有助于此次会议避开全球媒体的目光,以更低调、谨慎的方式举行。

  同样值得关注的还有此次会面的时机。在官宣此次会晤前,美方外交上有一系列频繁动作:拜登将在本周五与日本、印度、澳大利亚的领导人举行线上峰会,被认为意在应对中国在亚太区域上升的影响力;而下周初,布林肯与防长奥斯汀还将访问东京与首尔,媒体评论认为,这是拜登班子上任以来首个外访活动,凸显出其政府对亚太事务的重视。

  李海东分析认为,布林肯的行程安排与拜登政府此前公布的“把恢复与盟友关系列为优先事项”的政策一致。但无论与盟友如何互动,中美关系仍然是美国亚太事务中最核心、最重要的议题,无法将其排除在外。而从访问日韩的是美国国务卿和防长、而与中方会晤的是国务卿和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的安排来看,中美会晤将具有更大的战略意义。

  杨希雨告诉《环球时报》,在中美对话前,美国首先需巩固同盟关系,并协调日韩与己方立场一致。这一方面固然是为了增加自身与中方对话的“底牌”,另一方面也恰恰反映了美国对中美关系的谨慎与重视,“准备充足再对话”。

  会晤结果对中美关系走向具有“指向性意义”

  多名观察人士告诉《环球时报》记者,这次两国决策层面对面的会晤十分及时,甚至比此前预想有一定提前。会晤正值拜登政府制定对华政策的过程中,其举行本身和结果都将会对接下来中美关系的发展趋势具有指向性意义。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教授刁大明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此次美方率先单方面释放消息,体现出拜登急于在外交事务上有所突破的迫切心态。“4月底是拜登政府执政100天的节点,而美国第一季度的经济数据也将在那时候发布,估计数据不会特别好看。倘若能够在外交事务上给出较为成型的成果,将有助于其向国内展示本届政府‘执政有章法’的形象。”

  孙太一则认为,在时间上,拜登政府刚刚完成其执政首个百天内最重要的经济刺激计划的议案,这使得拜登政府上台以来第一次有喘息的机会去关注外交相关议题。

  刁大明同时对《环球时报》表示,如果此次“2+2”会晤能在某些关键议题上达成默契甚至共识,中美有望在下一步继续开启更多工作层级的沟通。此外,此次会晤也在为更高级别的对话创造可能性。“如本次对话取得成果,且工作层能顺利落实这些成果,未来两国元首会晤也将成为大概率事件,并有更好的氛围。”

  值得一提的是,在宣布两国高级别会晤的同一天,布林肯也在出席众议院听证会时指出,美方会向那些侵犯香港人权的人士采取行动,被认为向中方释出强硬信号。而杨洁篪近日也在一场面向美国商界精英的线上研讨会上公开划下红线,警告台湾、香港、西藏、新疆等议题关乎“中国的核心利益和民族尊严”,“是碰不得的”。

  “布林肯一手‘橄榄枝’一手‘大棒’的姿态是一种典型的美式竞争态度,即和中国对话归对话,但不能让中国超越美国”,杨希雨表示,无论策略如何变,“美国的这一目标从来不会改变。”

  分析普遍认为,在最近一段时间内,中美关系的发展将充满了谨慎、反复的试探和摸索,可以期待一些积极信号的出现,但更重要的是,如何为双方关系定下基调。安克雷奇会晤,只是中美“大国探戈”的第一支舞。

网友热搜

最新发布

更多搜索

内容精选

资讯 苏州 娱乐 体育 财经

热点 房产 汽车 旅游 商业

Copyright (C) www.szdushi.com.cn

苏州都市网 版权所有 苏ICP备202102924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