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高科技、南海、台湾等问题,或许将成为中美关系中非常危险的对抗性议题,这些矛盾我们不能期待在短期内解决;经贸、一般性科技、地区影响力,或将成为竞争性议题,相信双方可以进行管控,并推动其成为良性竞争;而抗击疫情、全球复苏、气候变化,料会成为合作性议题,双方应开启政策对表和交流,相信可以大有所为。”他表示,由于中美关系的复杂性,会面或将难以取得立竿见影的成果,但相信其对重置中美关系将会起到一个基础性作用。
据媒体公开报道,去年7月,王毅曾在中美智库媒体视频论坛上建议,中美双方可以一起捋出“合作”“对话”与“管控”三份清单,分别明确“两国在双边和全球事务中需要且能够合作、不应受其他问题干扰的事项”“存在分歧但有望寻求对话解决的问题”和“因难以达成一致,故搁置而管控的难题”。
而在上月22日举行的“蓝厅论坛”上,美国多名前政府官员、政商界人士对王毅的这一提议给予回复,建议把“撤销特朗普时代对中美正常交流合作多项限制措施”等列入“合作清单”,并就“推进中美经贸谈判”“重启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等展开对话。
中国外交学院教授李海东11日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考虑到美方做出回复的人士包括美国前财长、前贸易代表、前助理国防部长等与当下美国政治圈仍有密切交集的人物,中美围绕“三份清单”的隔空对话类似一次“1.5轨交流”,应是为此次两国外交战略领域高级别官员会面进行准备的一次“探路”。预计此次阿拉斯加会谈也会围绕“三份清单”进行。但他认为,美国的目光或许会更聚焦在竞争领域,而中国或将更关注合作议题。
不过,比起具体的议题,这次会议或许更容易取得的一项实质成果是中美交流机制的恢复和建立。分析人士对《环球时报》指出,在奥巴马政府时期,中美双方有超过100个定期交流机制,但在特朗普政府后期,相关机制已被缩减到不到10个。两国有望在此次会晤后重启定期交流机制。
李海东认为,此次的“2+2”高层会晤很可能成为中美未来四年一个相对固定的对话机制。他表示,此前中美之间的交流机制的层级和范围往往较大,已不太适应当下复杂敏感的双边关系现状。未来两国或将更注重结果导向,更多采取小范围、高级别的对话形式,决策层之间“对表”政策,避免误判。
为何是阿拉斯加?日程安排的背后,有哪些考量?
据报道,此次会议的地点定在美国阿拉斯加最大城市安克雷奇。安克雷奇距离北京与华盛顿的距离相当,也是美国高级官员跨越太平洋访问时常用的经停站。
为什么双方会选择阿拉斯加作为首次面对面对话的地点?分析人士告诉《环球时报》记者,相较华盛顿,阿拉斯加是一个精心而谨慎的选择。近年来华盛顿的政治氛围已极不健康,尤其在对华政策方面日益极端化。对拜登政府而言,在华盛顿与中方会面将直接面临诸多国内压力,很难取得任何突破;而对中国而言,出于外交对等考虑,也不会答应前往华盛顿。
杨希雨认为,阿拉斯加在美国本土以外,政治敏感性较低,这是双方在重设中美关系时迈出“谨慎的第一步”;而阿拉斯加也是当年中美开通直航时,因飞行技术限制中途必须经停加油的一站,在中美交流史上有特殊地位。“对双方而言,这一地点的选择既有技术意义,也有政治含义”。
Copyright (C) www.szdushi.com.cn
苏州都市网 版权所有 苏ICP备202102924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