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图景】
“新房子南北通透,采光很好,入住后,买个躺椅放阳台上,父母可以每天在这里晒晒太阳。”1月9日,室外寒风劲吹,冬日阳光透过落地窗照进方勇刚装修好的新房,他站在窗前,憧憬着入住后的新生活。
方勇过去居住的南京江北新区沿江街道京新片区是典型的城中村,改造前脏乱差现象突出。“自建房建得很密集,采光差,路面也坑洼不平。”他回忆说,自家的两套自建房都建成二三十年了,其中一套是他爷爷留下来的,房子老化破旧严重。
方勇在打扫刚装修好的新房
为缩短居民在外过渡时间、提升居住及生活品质,推动存量住房去化,该片区启动城中村改造后,江北新区通过组织居民“团购商品房”的方式,团购了林景博园北院528套存量房集中向安置征迁居民供给。
方勇家两套200平方米左右的自建房,“房票”价值约300万元。他在林景博园北院置换了两套新房,一套90平方米、一套120平方米,剩余差价还补了现金。
“我是土生土长的沿江街道人,说实话,刚开始要我们安置到泰山街道林景博园小区时,心里挺抵触。”方勇坦言,后来社区组织他们到小区看,新房的环境和品质好,自己和父母一下就被打动了。
吃下“定心丸”后,方勇家果断开始选房,几天后便拿到了房。之后,他便紧锣密鼓开始装修,小的这套准备给父母住,大的那套将来给儿子做婚房。“准备再晾一晾,年后乔迁新居。没想到这样优惠的价格能住到好品质小区。”方勇喜悦之情溢于言表,说小区道路宽敞,人车分流,绿化好,出门就有小公园、地铁站,周边商业、医疗、教育配套设施一应俱全。“条件真不错!我们对未来的生活充满期待。”
城中村改造圆老百姓“安居梦”的同时,也在加速消化存量住房。林景博园项目销售经理王迎春告诉记者,林景博园南园、北园共有884套房,此次安置征迁居民一下去化528套,去化作用明显。
“多元化的安置方式,有利于满足群众多样化居住需求,化解存量住房库存,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江北新区建设与交通局房产办主任马红超说,2024年,该区在城中村改造中实施多种方式安置,有效推动商品房去化周期从最高18个月降至15个月以内。
【温暖扫描】
住房问题是重要的民生问题,也是影响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要发展问题。去年省政府明确的13类55件民生实事项目中,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牵头的2件“住有所居”民生实事项目均已超额完成。据统计,全省去年实际开工改造老旧小区1114个,惠及居民约28万户。完成城中村改造8.52万户,筹集配售型保障性住房1.56万套、保障性租赁住房18.19万套,分别完成年度计划的140%、247%和112%。
江苏将城中村改造和保障性住房、保障性租赁住房工作统一列入“住房保障水平”,纳入对设区市高质量发展绩效考评指标,发挥考评指挥棒作用,引导和激励各地推进目标任务。
2024年是江苏全面推进城中村改造的第一年。江苏积极向上争取资金支持,有133个项目获批城中村改造专项借款666.54亿元。多地“啃”硬骨头,全力解决城市化过程中遗留的城市治理、居住环境、安全隐患等问题,通过收购存量住房安置、房票安置、开设“房源超市”等创新手段,缩短百姓在外租房过渡期,扩大房源选择面,助力百姓“安居梦”照进现实。
去年是城镇老旧小区改造纳入省政府民生实事的第7年。要不要改造、如何改造、改造所需资金如何多方筹措等,各地都发动居民参与、共商共谋。通过改造,一批“高龄”小区焕发“青春”活力,让居民幸福感“原地升级”。
为了破解新市民、青年人“买不起房、租不好房”问题,江苏还积极筹集保障性租赁住房,并鼓励各地向新市民、青年人发放租赁补贴,2024年全省共发放租赁补贴17.87万户(人)、7亿元,居全国首位。
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一级巡视员范信芳介绍,江苏持续完善住房保障体系,推动稳定就业的农业转移人口纳入城市住房保障范围,稳步提升保障水平,2024年全省城镇常住人口保障性住房覆盖率达到27.8%,较上年度提升1.01%。
【代表委员点评】
“住房,承载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从‘居者忧其屋’到如今‘居者有其屋’‘居者优其屋’,江苏打出一套组合拳,托起百姓‘安居梦’。”省政协委员、省城乡发展研究中心主任何培根建议,下一步随着城市更新行动提速,江苏要加快推进城镇老旧小区、城中村等改造。在城中村改造中,应采用收购存量住房安置,鼓励通过房票安置,努力实现缩短过渡期、增加选择面、消化存量住房等多重政策效果。对于老旧小区改造,要打破“小区问题小区解决”的思维惯性,探索片区联动更新模式,推动从单一小区零星改造走向片区联动。同时,要鼓励各地试点开展居民自主更新,充分调动居民积极性,凝聚更多元的合力和更广泛的共识。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白雪 文/摄
Copyright (C) www.szdushi.com.cn
苏州都市网 版权所有 苏ICP备202102924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