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7日,江苏省委农村工作会议在南京召开,把对江苏“三农”发展的要求提高到新的高度。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村是社会稳定的大后方,农民是国家发展的主力军。在当前经济形势复杂多变的背景下,“三农”工作发挥着安民心、稳大局的“压舱石”作用,在经济发展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去年以来,常州兴产业、优环境、抓改革、促共富,在“三农”工作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打造出一幅新时代鱼米之乡的“常州图景”。
全年粮食面积146.98万亩,总产70.96万吨,实现双增,创近六年新高;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接近70%,居全国前列;农业农村重大项目招引投资总额达123.18亿元;全新亮相的殷杏泰片区描绘出城乡共生的田园新画卷……
2024年,常州“三农”的亮眼成绩单,离不开多方面的努力与创新。其中智慧农业的大规模运用,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此外,常州在三农领域持续深化改革,不断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实现了“三农”的高质量发展。
打造“科技创新”引擎 驱动农业现代化“疾驰”
2024年,常州市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接近70%,高出全国平均水平10个百分点,农业机械化水平走在全省全国前列。一项项“黑科技”上线,一批批智能设备亮相田间地头,轻松种田、科学种田唱响了农业发展的全新主旋律。
去年8月,央视专题报道常州溧阳南渡镇庆丰村“江苏第一方”,点赞数字农田,让常州科技赋能农业的新面貌再次成为焦点。
在庆丰村数字农田智慧化平台数字大屏上,管理人员拿起手机轻轻一点,屏幕上便开始显示自动化灌溉的场景。这种生产方式的变革,得益于物联网、遥感卫星、气象监测等先进技术的融合应用。平台集成了气象站、土壤检测站、智能灌溉设备等许多智能设备,可以完成自动化灌溉、病虫害预警等复杂操作场景,带动农业生产方式和生产效率的变革。
种田从“一方田”变为了“一块屏”。在农业现代化的大背景下,农民借助科技的力量,“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常态被彻底打破,科技创新成为引领农业现代化的强劲引擎。
良种是现代农业的“芯片”,而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居于产业链上游的种子是关键。
常州于2023年出台了《常州市现代农业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实施方案》,探索以“实验室(技术中心)+创新团队+示范基地”的模式,用5年时间打造10个左右集农业研发中心、人才中心、转化中心、推广中心于一体的农业科技创新中心。目前,已确定8家创建单位。
在种业振兴这条链上,企业、院所都是推动链条发展的重要力量。江苏(武进)水稻研究所与扬州大学水稻产业工程技术研究院合作共建常州粳稻种业发展创新中心,进行创新材料试验示范工作,提升粳稻种业创新能力水平;而在企业端,江苏诺亚方舟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以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南京农业大学等多家科研单位为技术依托,建立了自己的科技研发队伍,自主培育出中华绒螯蟹品种“诺亚1号”。
在农业领域的前沿技术方面,常州也积极提前布局。2023年,常州新米生物科技联合研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编辑酶CasY7。企业负责人许洁婷介绍,现有的某“编辑剪刀”为外国产权,如果要产业化应用,一个管线就要7000万美元,农业领域用不起。“现在有了新技术,我们就不会被国外限制了。”
近年来,常州持续实施龙城英才农业“乡土人才”计划、百名农业精英人才培育行动、万名“新农人”培训计划、“十佳新农人”评选等,最大限度激活乡村人才和科技资源,仅2024年就有11675名“新农人”完成培训。正是在政策、科研、人才上的持续深耕,让常州的农业现代化“芯”动能满满。
城乡“双向奔赴” 凝聚振兴合力
城乡融合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近年来,常州坚持“城乡一体、两山实践、三产融合、四化同步、五大振兴”原则,深入推进城乡融合发展改革工作,全力打造“以城带乡、以乡润城、城乡融合”的苏南乡村振兴样板。
人,是贯通城乡融合发展的纽带。
去年12月,常州天宁区00后新农人李潇培育的睡莲,在2024年国际睡莲新品种大赛上获得年度总冠军。作为常州“十佳新农人”,李潇在天宁区创业政策的扶持下,回到乡村,创办睡莲产业基地,除了屡次获得国际大奖,还主动向村民传授技术经验。在他的带动下,花园村睡莲基地种植规模越来越大,村民们也踏上了共同致富之路。
如今,随着6000余套人才公寓和3个农业硕博工作站的建成,天宁区围绕乡村产业发展需求,引进专家级教授35人,引进城市人才6850人,以城市和乡村人才的双向流动,全面激活乡村发展“一池春水”。同时,天宁区还为当地村民提供量身定制的专业化技能培训,以课程学习+实地教学的模式,帮助他们向价值链更高的行业创业和就业,培养出更多有情怀、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时代“新农人”。
规划,是破除城乡发展壁垒的“利剑”。
碧水环抱,粉墙黛瓦,冬天的钟楼区殷杏泰片区的杏塘家园,展现出别有一番江南水乡的温润。随着2023年9月泰村家园和今年6月杏塘家园先后建成交付,殷杏泰片区的现代化宜居农房改造已全部完成。过去散乱、陈旧、基础薄弱的农家变成现代配套功能齐备、田园风貌焕然一新的新型田园社区,不仅极大地改善了广大村民的生活居住品质,更给有着深厚乡村情结的村民们保留了乡愁。
更值得一提的是,殷杏泰片区借助全省首个国土空间全域综合整治试点契机,形成了“农田集中连片、农业规模经营、村庄集聚美丽、环境宜居宜业、产业融合发展”的农村土地利用新格局,特别是建设中的殷杏泰农文旅项目,正逐步推进一二三产融合向纵深发展。同时该片区还结合片区商业、医疗、教育、文化配套,形成了“十分钟生活圈”的完整社区建设标准,进一步缩小城乡差距,打造出城乡融合、乡村振兴的新实践、新样板。
坚定不移“讲”改革 创新致富“话”振兴
深化改革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镇山之宝”。坚持以乡村改革为导向,是进一步激发农业农村发展活力,促进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蓄势赋能的重要举措。
常州天宁区紧扣处理好农民和土地的关系这条主线,坚持以改革思维破解难题,以创新的思维激发活力。
一方面,通过深化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让16个村15万农民成为超亿元的村集体资产“股东”。农民变“股民”,健全了农村闲置低效资源盘活利用和增值收益分配机制,通过资源的挖掘、规划的倾斜,引导各村发挥比较优势,形成多渠道、多类型、市场化的增收路径。
另一方面,坚持“保障居住、管住乱建、盘活闲置”,稳中求新推进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探索以“镇域统筹、自治共建、美丽宜居”为鲜明特色的天宁宅改模式,横沟村“五优农居”建设和粮庄桥村“宅改”更新,成为农房改造优质项目,推动新农村“户有所居”向“住有宜居”升级。
常州新北区则聚焦“经营机制”和“共同富裕”。通过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推进家庭农场集群发展,支持家庭农场联合组建合作社。规范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管理,联合家庭农场联盟开展经营主体实地走访摸底工作。实施“新农人”培育计划,开展涉农人才定向委培、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培育,引导退役军人、大学生等返乡创业就业,分层分类培育高素质农民,引导农民参与农业适度规模经营。
同时,持续完善强村富民长效机制。实施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双百”行动计划,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集体“三资”管理规范化工作的实施意见》《全区党建引领村级集体经济体质倍增行动计划》等文件。
在政策持续支持下,新北区2个村经营性收入超千万元、24个村超500万元,已全部消除经营性收入低于100万元的村。39个行政村、7.4万人参与乡村公益医疗互助试点,持续完善农村公共服务体系,有效防止因病返贫致贫现象的发生,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工作紧密衔接。
(时晟昊 陈旻皓)
Copyright (C) www.szdushi.com.cn
苏州都市网 版权所有 苏ICP备202102924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