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中心 > 国内资讯

奋进现代化 改革再出发 | 江苏盐城:逐“绿”向“新”,勇当“碳路先锋”

苏州新闻网 2024-11-23 15:02

位于黄海之滨的盐城,因海而生,因盐而兴。

两千多年前,先民们煮海为盐,一池池盐场,为盐城打上了白色海盐的烙印。进入新时代,盐城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定向海生长、逐绿前行,生态环境质量获得新提升,绿色低碳转型开启新路径,努力实现经济“高品质”与生态“高颜值”协同并进。

11月20日,由江苏理论宣讲共建共享平台与中共盐城市委宣传部、中共东台市委宣传部共同策划的“新思想引领新时代改革开放”系列宣讲活动盐城专场举行。活动主会场在东台黄海海滨国家森林公园,同时设置3个分会场,实现主会场与分会场、省市县联动直播,并首次邀请江苏对口支援新疆伊犁州青年理论宣讲员代表来苏展示交流。

活动现场,地方党政干部、生态领域专家、青年理论宣讲员、文旅博主等齐聚一堂,围绕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明确的重要改革举措,结合盐城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典型案例和成功经验开展面对面、互动式宣讲,向广大观众、网友展现了盐城逐“绿”向“新”,勇当“碳路先锋”的实践探索。

追“蓝”逐“绿” 厚植生态底色

在世界自然遗产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镶嵌着一块“绿宝石”:6.8万亩森林、652种植物、342种鸟类、30余种兽类,负氧离子浓度平均每立方厘米达3800个——它就是被誉为“海滨塞罕坝”的盐城东台黄海海滨国家森林公园。

难以想象,半个多世纪前,这里还是一片盐碱荒滩:太阳一出冒盐花,大风一吹满天沙;蚊子都有苍蝇大,蜈蚣毒蛇满地爬。

直到1965年,情况开始改观。18位年轻的拓荒者来到这里,立下誓言:树栽不活,人绝不离开!他们从“改碱”做起,手扒锹挖,引水降盐;他们从根子上入手,反复试验,改良树种。终于有一天,从这里萌出了羽毛般的新叶,直至繁茂成林。

唯有植树志常在,敢教荒滩变绿洲。“一代代黄海林工接续奋斗、艰难造林,在盐碱滩涂上书写了一段愚公移山式的绿色传奇。”盐城市青年理论宣讲员吴笛声情并茂的讲述,让现场观众无不动容。

59年,沧桑巨变。如今,黄海森林公园景区管委会组建,林场也正式入列国家森林公园。走进其中,苍翠的林海、火红的盐蒿、金黄的芦苇——这座海疆绿色屏障,已成为江苏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闪亮名片之一。

2019年7月,在第43届世界遗产大会上,盐城黄海湿地以“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一期)”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首处滨海湿地类世界自然遗产。2022年,盐城荣获“国际湿地城市”称号,成为全国唯一拥有“世界自然遗产”“国际湿地城市”两张国际名片的城市。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健全生态环境治理体系作出部署,提出“落实生态保护红线管理制度”“强化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协调机制”等重要举措。黄海湿地成功申遗五年来,盐城深入推进湿地保护与修复,推动世界自然遗产可持续发展,描绘了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画卷。

在强化顶层设计中统筹推进高水平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盐城着力推动体制机制创新,围绕遗产地保护管理、生态修复、国际交流合作等方面积极探索,成立盐城市湿地和世界自然遗产保护管理中心,建立遗产保护联席会议制度,设立黄海湿地研究院,出台《盐城市黄海湿地保护条例》《盐城市“十四五”世界自然遗产可持续发展战略规划》《盐城黄海自然遗产地保护管理及可持续发展三年行动纲要(2019-2021)》等文件,持续完善湿地保护管理体系,全面加强遗产系统性、整体性保护,推动遗产可持续利用。

盐城湿地和世界自然遗产保护管理中心工程师何瑞文介绍,为了更好地保护湿地,盐城创新提出用“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进行湿地修复,先后成功实施了条子泥“720高潮位栖息地”、大丰建川鸟类友好种养殖区生态修复项目和全国首个海岸带遗产地生态修复项目,盐城黄海湿地遗产地生态修复案例入选“生物多样性100+全球特别推荐案例”,为全球湿地保护与修复提供了中国样本。

有力的保护,让盐城湿地愈加充满活力,生物多样性“家谱”持续丰富。在盐城大丰野鹿荡,野生麋鹿成群结队,悠然自得地在滩涂水泽旁休憩。在盐城湿地珍禽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每年约有2000多万只候鸟来此过冬,它们呼朋引伴,觅食嬉戏,翩翩起舞。

截至目前,盐城共记录生物物种4692种,列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名录的保护物种共计142种,其中包括35种国家一级保护物种,以及107种国家二级保护物种,验证了盐城市营造优质环境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取得的良好成效。

“风光”无限 争做“碳路先锋”

黄海之滨,“绿”动澎湃。

作为全国首批、江苏唯一的碳达峰试点城市,省委、省政府支持建设的绿色低碳发展示范区,盐城坚持把“绿”作为发展主线,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一体化推进国家碳达峰试点城市、绿色低碳发展示范区和零碳产业园建设,努力实现经济与生态“双进双赢”。

在盐城滨海港工业园区内,10座白色超大型液化天然气储罐整齐巍然屹立。这是由我国自主设计建造的全球单罐容量最大的液化天然气储罐群——中国海油盐城“绿能港”项目。

“我身后这些白胖白胖的大罐子,它们有个可爱的名字叫‘气墩墩’,直径近90米,高超60米,可同时叠放3架国产C919客机,能够储存1.38亿立方米天然气。”说起家乡的这一“超级”工程,滨海县青年理论宣讲员郁佳奇无比自豪。

据测算,“绿能港”一期项目全部投产后,液化天然气年处理能力可以达到600万吨,相当于气态天然气85亿立方米,可供江苏全省民生用气28个月。截至目前,已累计外输量突破500万吨,减排二氧化碳3200万吨,相当于植树6700万棵。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健全绿色低碳发展机制、促进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建设作出部署。中国海油“绿能港”项目,正是盐城聚力发展以高技术、高效能、高质量为特征的新质生产力的生动缩影。随着中国海油、国家电投等一大批央国企纷纷抢滩、落地投产,昔日盐碱地已经成长为新能源产业新高地,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磁场效应”日益彰显。

驱车沿着盐城海岸线行进,沿途可见一座座风机迎风转动,一排排光伏板列队“捕光”;走进金风科技大丰总装厂,风电机舱依次排开,亚洲规模最大、功能最全的风电实验室也建在这里;在全球光伏行业单体规模最大的组件基地——通威太阳能科技盐城基地,全自动化生产线满负荷运转,高效光伏组件陆续下线。

“我们坚持风光火气氢一体化布局,源网荷储用一体化发展。”盐城市发改委副主任陈锋介绍,盐城拥有丰富的“风光”资源,风电、光伏可开发容量均超3000万千瓦。近年来,盐城以科技创新为驱动,深耕“风光氢储”一体化开发,在全国率先启动百万级深远海示范项目,建设近海千万千瓦级风电大基地,拓展“渔光一体”、海上风光同场等融合发展新模式,不断推动能源结构转型。

截至今年9月底,盐城全市新能源装机容量达1567万千瓦,其中海上风电装机容量约占全球1/10、全国1/5,新能源发电量占全社会用电量60%,是长三角地区首个“千万千瓦新能源发电城市”,已成为名副其实的全球绿色能源之都。

产业集聚优势也在加速形成。目前,盐城海上风电整机和叶片产能分别占全国40%、20%以上,光伏电池片、组件产能位居全国城市首位;阿特斯、万邦、天合等一大批头部企业集聚,新型储能体系初见成效。推动“风光氢储”一体融合发展,推进新能源研发、制造、运维、检测全产业链布局,盐城新能源产业集群入选首批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示范集群。

着眼未来,盐城锚定“双碳”目标,先行先试布局建设特色零碳产业园。

在大丰港零碳产业园,总投资26亿元的大丰港30万吨绿色甲醇项目正在加紧建设,预计2026年一季度试生产。“甲醇的生成由绿电水解制绿氢,项目能源、原料都是‘绿电’‘生物质’秸秆。”企业负责人介绍,落地盐城,正是看中了这里丰富的风光电资源和农业资源。今年6月,园区智慧能碳管理平台一期上线运行,已签约入驻国际国内知名合作机构16家。

射阳港零碳产业园以“绿电+新型电力系统”为发展模式,重点发展海洋新能源、新材料等绿色低碳产业。园区内远景零碳工厂,通过碳管理、碳减排、碳抵消等方式实现工厂碳中和,目前主要生产8MW至14MW级海上风电主机,年产能300台套。滨海港零碳产业园则以“绿电+冷能”的发展模式,积极布局海洋算力中心,吸引冷能交换中心、冻干食品等冷能综合利用项目落户。

点“绿”成“金” 迈向“生态富民”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加快完善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体制机制。

如何把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盐城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不断改革实践,蹚出了一条涵养“生态产业”、支撑“生态富民”、促进“生态振兴”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在盐都区分会场,青年理论宣讲员王琰讲起了盐城母亲河——蟒蛇河“三变”的故事。

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蟒蛇河沿岸百姓流传着这样一段顺口溜:人多地少沙岗旱,粮食亩产几百斤,一月口粮不够吃,总有几天喝凉水。那时候,蟒蛇河水清澈见底,沿河百姓却吃不饱饭。蟒蛇河被戏称为不当饱、不长肉的“瘦水”。

改革开放后,沿河百姓钱袋子鼓起,一系列环境污染也随之而来。河道塌坡、底泥淤积、污水直排……蟒蛇河成了人们口中的“毒水”。再后来,当地花大力气整治修复,蟒蛇河重回“绿水”。更令人欣喜的是,当地政府以河串景,沿河建起水上文化生态廊道,游客慕名而来,蟒蛇河成了滋养一方的“福水”。

从“瘦水”变“毒水”,再变成“绿水”和“福水”,蟒蛇河的“三变”,见证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盐城的生动实践。

守住“好生态”,带来“好生活”。近年来,盐城巴斗村牢牢端起“生态金饭碗”,深耕海滨海鲜海风光、渔家文化,村民储蓄存款累计突破1亿元;甘港村加大村庄环境整治,建成里下河水乡特色景区,年接待游客30多万人次,村民人均收入近5万元,从贫困村跃升为全省经济强村行列。

家乡美了,年轻人也回来了。甘港村党委副书记吴舒涵大学毕业后,一直在宁波工作。这两年,看到家乡蜕变,毅然辞职回乡创业,带领村民致富。“花园建在了家门口,公交车开到了村头,小病就医不出村,我们农村人的生活不比城里的人差!”吴舒涵自豪地说,如今的甘港村,全村有380户、超过了三分之一的农户入住现代化小区。村道开阔平坦,河道干净整洁,两岸花草丛生,既保留和传承了农村记忆和元素,又彰显小桥流水、青砖黛瓦的里下河水乡风情,成了留得住乡愁的游子家园。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聚焦乡村全面振兴,提出要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完善强农惠农富农支持制度,深化土地制度改革。如何做好“小田变大田”改革“后半篇文章”,已成为农业改革下一步重点。土地集中起来了,如何利用好?不少乡镇利用土地资源,走出了一条农文旅融合发展的新路子。亭湖区五星村在盐东镇新建村流转租用土地2060亩,打造五星村田园综合体项目,建设“五星智慧农场”。五星村党委书记孙维亚说:“我们还将发展观光农业、打造‘周末游’主题乐园,让市民游客在‘吃、住、行’上有一个更好的去处。”

在盐城,“以美促富”“以富带美”,把“美丽生态”切实转化为“美丽经济”,已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共识。大丰区大力推动农旅深度融合,带动农民就业增收、农村经济繁荣,“恒北梨园”“梦幻迷宫”“绿野新中”等相继出圈,实现景区年综合收入近6亿元;盐都现代农业产业园大力发展农旅融合业态,带动农村公路沿线村民兴办农家乐、特色民宿200余家;阜宁金沙湖旅游度假区带动就业1000多人……守住“生态美”,带来“百姓富”,阜宁大糕、建湖藕粉圆唤醒人们的乡愁,“射阳大米”“东台西瓜”走俏沪港高端超市,九龙口、条子泥湿地、黄海森林公园抱团打造“长三角高端康养组团”。作为长三角27个中心区城市中农业总产值唯一超千亿元的城市,一个个“点绿成金”的传奇在盐城不断延续。

盐城还推动生态价值多元转化,深化文旅融合发展,实现绿色富民。近年来,盐城旅游业快速发展,2023年全市共接待海内外游客4840万人次,比上年增长93.0%,实现旅游总收入536.6亿元,比上年增长1.1倍。今年上半年,盐城4A级及以上景区接待游客3213万人次,同比增长51%。盐城正以世界级滨海生态旅游廊道、长三角(盐城)数字视听产业基地建设为抓手,全力推广世遗产品,提升文旅产业带建设水平。

改革潮涌风正劲,绿色发展向未来。新征程上,盐城正以全面深化改革为笔,饱蘸敢为争先的胆略气魄,勇当发展新质生产力重要阵地“碳路先锋”,矢志不渝地描绘高质量发展生态画卷。在这座会呼吸的绿色之城,越来越多人正亲眼见证、亲身感知美丽中国的现实模样。

策划:何宁

责编:陆啸 刘康亮 冯源

采写:丁峰 龚丹 朱睿

作者单位: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中心站管理部

支持单位:中共盐城市委宣传部 江苏省干部理论教育讲师团

网友热搜

最新发布

更多搜索

内容精选

资讯 苏州 娱乐 体育 财经

热点 房产 汽车 旅游 商业

Copyright (C) www.szdushi.com.cn

苏州都市网 版权所有 苏ICP备202102924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