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营经济是江苏经济发展的一张“金名片”,我省超八成专利授权、研发人员和研发经费投入由民营企业完成,七成以上省级研发机构建在民营企业。今年3月,省发展改革委成立民营经济发展局。日前,该机构成立以来首次举办的民企培训班——“新质生产力赋能江苏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专题培训班在南通举办,共吸引百余家企业参加,其中九成是中小企业。
企业吐槽“洗耳恭听”
“行业这几年‘内卷’特别明显。”10月17日晚,南通张謇企业家学院会议室里,企业家们热烈的讨论声此起彼伏,一名企业负责人率先“吐槽”:在新能源产业链中,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个别企业不惜牺牲利润,甚至愿意承担亏损,想通过低价策略击败竞争对手、占领市场,希望在行业周期性上升期迅速获利,实现资金快速回笼。
一番话引起现场不同行业企业负责人的共鸣。他们认同“卷是常态”,但对于严重压价、抄袭、恶意挖人等恶意“内卷”十分讨厌。
人才之争愈发“白热化”。“招人难,留人更难!”扬州一家玻璃制造企业负责人说,“我今年45岁,有时下班还要带着年轻人玩‘狼人杀’,晚上11点再给国外客户回邮件,结果不少年轻人还是待不久就离职了。”
近年来,制造业“智改数转”步入“快车道”,但对于中小企业来说,资金需求、技术挑战、目标模糊等问题,始终是其推行“智改数转”的“拦路虎”。“一方面我们没足够资金,‘智改数转’对于小公司来说,多年后才能看到明显效益,市场这么‘卷’,还得拿出资金守住现有‘阵地’;另一方面,我也的确不知道怎么转。”另一名扬州企业家说出困惑。
在创新方面,民企在研发投入和机构建设上占主导,但融资难、产学研合作不畅等问题仍然存在。在市场准入方面,政策不断放宽,但相较于国有企业在资源、资金、资质等方面的显著优势,民企在基础设施领域“看得见、进不去”,在一般性竞争领域往往“进得去、拿不下”。在法治环境方面,我省推进平等保护民营经济取得一定成效,但企业合法权益保障、知识产权保护等领域仍需持续发力。
转型之路“没有坦途”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民企想要打破僵局,实现跨越式发展,需要企业不断强化自身核心竞争力。然而,真实有效的创新非常之难。
2024中国民营企业500强不久前发布。江苏89家入围企业研发总投入达710.6亿元,比上年增加15%;研发人员总数达8.5万人,比上年增加3.5%;有效国内发明专利数1.5万件,比上年增加12.3%,成为我省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力量。
但透过榜单也能看出,与民营经济更发达的省市相比,我省仍有提升空间。省社科院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吕永刚分析认为,受行业特点影响,新增长空间受到限制,江苏入围企业以传统行业为主,科技型、平台型领军企业数量偏少,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带动力依旧不足。
专家特别指出,当前我国经济增长模式发生深刻变化,通过获取资源、简单加工而实现高速增长的旧模式已不管用,民营企业应当充分认识这点并作出相应调整,否则会被时代抛弃。
国丰新能源沭阳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邱昌礼对此感同身受。“在发电行业,我们发电量上限是既定的。为了追求最大利润,必须通过降低成本来实现,这就需要持续进行设备技术改造。我们与东北林业大学、南京林业大学等高校开展产学研合作,改造后的设备每月能为企业增加约200万元利润。”
转型之路注定不是坦途,失败的教训同样让企业成长。“企业家在产学研合作初期必须进行市场化论证。若缺乏这一步骤,可能导致合作成果无法满足市场需求。”无锡无界探索科技有限公司执行董事陶福邦“自揭己短”:公司曾用一年半研发一款叠衣服机器人,但最终未能实现市场转化,原本期望机器人能简化叠衣过程,但实际产品却比人工操作更加复杂。
纾困解难“全力以赴”
答疑解惑、纾困解难,成为此次培训班的核心主题之一。
科技创新政策如何用?产学研合作怎样有效开展?上市公司如何培育?省发展改革委民营经济发展局局长刘旭东介绍,开班前该局进行大量调研,结合民企“最急迫”需求,谋划主题、设计课程、聚合师资,使企业家真正能学有所获、学有所成、学有所用。
在“智改数转”专题教学上,南通市工信局原副局长贲友华透露,全省近七成企业仍处于数字化转型探索应用阶段,只有10%左右的头部企业在产业全链条做到数智融合与创新发展。针对中小企业不愿转、不敢转的现状,贲友华为企业明晰数字化转型“四步走”:第一步通过设备互联开启数字化,尝试搭建工业互联网平台;第二步打造透明工厂,通过数字化管理实现制造过程可视化、透明化;第三步打造智能化工厂;最后精益求精,进行自我优化。
既要打通创新链,也要清除“拖欠链”。一些长期收不回的账款,很容易成为压垮企业的“最后一根稻草”。
省工信厅中小企业局副局长卞春阳介绍,我省专门开设江苏省保障中小企业款项支付投诉平台,并实地走访倾听企业心声。清欠工作开展以来,全省累计推动化解清偿拖欠账款超136亿元,帮助超万家中小企业解决欠款问题。
南京大学长江产业发展研究院产业发展与政策首席专家吴福象建议,江苏应不断改善政策环境,简化审批,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建立政策落实机制。同时,要解决民企融资难题,建立融资担保体系,拓宽融资渠道,持续增加金融机构信贷支持,护航民企更好发展。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许愿 付奇
Copyright (C) www.szdushi.com.cn
苏州都市网 版权所有 苏ICP备202102924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