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守护好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和自然珍宝,让文化和自然遗产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绽放新光彩。昆曲艺术作为中国古老戏曲文化的瑰宝,一代又一代的昆曲人坚守创新,在传承中展现昆曲艺术的魅力,让这门古老的艺术在拥抱时代中不断绽放华彩。
昆曲,起源于元朝,距今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它浓缩了歌舞、文学、声乐等多种文化形式,像一座绽放着中华美学之花的园林,有着赏不尽的“春色如许”。 从江南小调到风靡全国,昆曲也曾经历过落寞时刻,但伟大的艺术都有着顽强的生命力,一代又一代的昆曲人坚守创新,在传承中展现昆曲艺术的魅力,让这门古老的艺术在拥抱时代中不断绽放华彩。 1949年,胡锦芳出生在苏州的一户普通人家。和新中国同龄的她,受戏迷母亲的影响,11岁时考入江苏省戏校,开始了她的昆曲生涯。 胡锦芳 著名昆剧表演艺术家、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昆曲代表性传承人 当年,昆曲“传”字辈演员在世25人。他们带着传艺的使命在全国开枝散叶,有的当了老师,有的进入各地戏班。而“传”字辈之后的四代演员,则分别以“继、承、弘、扬”为字,寓意深切。 如今,中华“文化大树”枝繁叶茂,昆曲的受众不仅越来越广,甚至漂洋过海吟唱到了大洋彼岸。而75岁的胡锦芳,依然情系昆曲,她说:“昆曲离得开我,我离不开它。” 徐思佳 国家一级演员、江苏省昆剧院第四代青年演员 徐思佳,师承胡锦芳,是江苏省昆剧院第四代青年演员。作为一名85后,徐思佳生在红旗下,长在新中国,赶上了昆曲蓬勃发展的好时代。“如果说,父母是给了我第一次生命的话,昆曲是属于给了我再次生命的存在。是这样的一方舞台,让我发现自己的光彩。” 古老而又灿烂的文化遗产,将两代昆曲人紧密相连。她们之间有着怎样的故事?让我们穿越回过去,且听“昆”吟! 兰苑,是江苏省昆剧院的演出剧场,自1977年江苏省昆剧院成立以来,兰苑就一直被使用至今。 江苏省昆剧院 兰苑剧场 2024年的兰苑剧场,每周六都有固定演出,每场演出都是高朋满座、满堂喝彩,有的剧目甚至是一票难求。在胡锦芳的记忆中,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台上演出的演员比台下的观众还多:“虽然那时候文化发展很难,我们昆曲班甚至有一段时间被改成了京剧班。也有很多人转行了不唱了,但是我舍不得放弃。” 20世纪,胡锦芳演出资料画面 从未经历过这种境况的徐思佳,带着对恩师的心疼,忍不住问:“那个年代这么清贫,你们是怎么坚持下来的?” “我们这一代人,好像艰苦惯了。没有演出的时候,我就练嗓子、练技术。只要站上舞台演出,底下哪怕只有一个观众,你也得全身心地、非常负责地、认真地把它演完。”胡锦芳坚定地表示,“大家都有一个共同的心愿,不能把昆曲丢掉,中国几百年的优秀传统文化必须活下去。” 总而言之,“守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 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台上的演员比台下的观众还多 2001年5月18日,中国昆曲艺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首批世界《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并且荣登榜首。这既是对昆曲艺术这样一个人类文化瑰宝的崇高荣誉,也是对面临窘境的昆曲来说又一次发展机遇。 2001年5月18日,中国昆曲艺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首批世界《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并且荣登榜首 不仅是昆曲,包括京剧、锡剧等传统戏剧都迎来了发展的春天,可以说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2004年,徐思佳毕业于江苏省戏剧学校昆曲科,同年进入了江苏省昆剧院工作。“我们这代人,赶上了昆曲发展的好时代。” 2006年,昆曲被正式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自贡井盐深钻汲制技艺、宣纸制作技艺、苗族古歌等,都位列其中。 2007年,第一届江苏中秋戏曲晚会正式开始,一年一度,持续至今。 2007年,首届江苏中秋戏曲晚会演出现场 当时正在家中收看首届中秋戏曲晚会的胡锦芳,看到中国传统文化发展得越来越好,心里特别高兴。“这个时候江苏省对剧团演出的支持越来越多,看戏的惠民政策也越来越好。电台、电视台的节目也多了起来,戏曲开始广泛地传播。” 随着科技发展、社媒平台成立,宣传手段也逐渐丰富起来。1998年4月,“西祠胡同”创立于南京,是华语地区第一个大型综合社区网站。 1998年4月,“西祠胡同”创立于南京,是华语地区第一个大型综合社区网站 “我记得‘西祠胡同’是一个网页论坛,在我们刚毕业那会儿非常流行,昆曲有一个板块叫幽兰雅韵。”徐思佳回忆道:“我们最早就是通过这个论坛来传播昆曲。里边会有很多粉丝戏迷发帖子,讨论喜欢的演员、剧目。通过在这样一个平台交流传播,把我们的名字、剧种传出去。” 昆曲折子戏《桃花扇》 说起观众的喜好,那时候的观众更加倾向于折子戏。“折子戏更有利于传播和传承,一出品质特别高的折子戏,更容易永远地留在昆曲的舞台上。” 而现在的观众,不仅爱听折子戏,也同样爱看新编现代剧。 自20世纪以来,江苏省昆剧院不断探索和实践,成功地将传统昆曲与现代题材相结合,创作出了一系列新编剧,这些作品不仅展现了昆曲的艺术魅力,也赋予了这一古老艺术形式新的生命力。 现在观众不仅爱听折子戏,也爱看新编现代剧 “我最兴奋的就是咱们不但能唱好传统折子戏,也能唱好新编历史剧,还能演好现代戏。”胡锦芳认为,那么多优秀的剧目在舞台上绽放异彩,是每一代演员赋予了戏曲新的生命。 看着徐思佳带领江苏省昆剧院第五代青年演员排练,胡锦芳的眼中流露出很多情绪,是高兴、是欣慰、更是祝福。“看到他们练戏,我就想起你小的时候。” 江苏省昆剧院第四代、第五代青年演员排练对比 “这一代演员生在了一个非常好的时代,他们在冬暖夏凉的教室里练功,还可以借助各方面的资源、媒介来快速地学习和成长。”徐思佳感概道。 目前,江苏省一直在推动各种项目,比如:名师带徒计划、紫金文化艺术节、戏曲名作高校巡演等。江苏艺术基金等机构则通过举办艺术评论班和人才培养项目,为昆曲艺术的传承与创新提供人才支持。这些举措有助于提升昆曲艺术的社会认知度和影响力,同时也为昆曲艺术的未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江苏省持续推动各种项目,为昆曲艺术的传承与创新提供了人才支持 “其实不光是昆曲,中国有着千百年的文化底蕴,这些文化瑰宝需要一代又一代的青年去了解和珍惜,这也是属于我们中国人的文化自信。”师徒两人相视而笑:“现在一代比一代好,多好啊!” 穿越时空,邂逅昆曲。胡锦芳和徐思佳,两代昆曲人的坚守、创新、传承,守护着一个关于昆曲的梦。让这门古老的艺术扎根于更广阔的土壤,沐光而行,一路生花。
Copyright (C) www.szdushi.com.cn
苏州都市网 版权所有 苏ICP备202102924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