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中心 > 苏州资讯

姑苏区努力打造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示范区

苏州市人民政府 2024-10-04 10:00

十月的姑苏,桂香渐浓,秋意正起。

在姑苏区大柳枝巷、仓街等地,一群身穿“姑苏第四次文物普查”蓝马甲的工作人员,穿梭于古建老宅中,挨家挨户进行入户调查。清水砖墙、拱券门、木制长窗、彩色玻璃等体现年代、建筑建造技艺的特征构件,都成为他们认真记录的对象。“采集各类数据信息,摸清古城文物‘家底’,进一步加强文物资源的保护利用。”姑苏区文物局(区古保委)规划保护处处长王永法说。

一条老街、一座古宅,是一座城市的缩影;保护街巷宅院,就是守住历史文化的根脉。作为首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区和首批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核心区,姑苏区遵循“保护好、挖掘好、运用好”的嘱托,充分发挥千年古城深厚的历史文化资源禀赋,全力推进古城保护更新,做精做优苏州古城保护“续、多、新”三篇文章,持之以恒推动千年古城焕发生机活力,努力打造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示范区,面向世界贡献古城保护的苏州方案。

“借智引力”开展片区项目,提升保护更新的科学性

2月8日是苏州获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纪念日。近年来,每逢这天,姑苏区都会邀请一大批国内外古城保护领域的专家学者,共同对苏州古城保护更新工作把脉问诊、出谋划策,发出“面向未来、面向世界贡献古城保护苏州方案”的最强音。今年的2月8日,是农历除夕的前一天。在这个游子归家期盼团圆的时刻,古城平江街区的探花书房里却依然气氛热烈。总顾问规划师、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邓东,以及社区规划师、古城体检师、居民代表集聚一堂,结合古城保护发展、研究课题及经验做法发表真知灼见,言语间流露着对古城的真切关注。

“借智引力”,为古城保护更新提供有力支撑。苏州高度重视专家学者在古城保护更新领域的参谋和指导作用,持之以恒用好专家学者和智库平台力量,打造更多古城保护标杆示范。近年来,南京大学博士生导师、江苏省文旅厅原副厅长、南京博物院原院长龚良为苏州古城历史研究课题指导把脉;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博导,北京建筑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院长张杰主持设计了五卅路子城片区的策划规划方案;总顾问规划师、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邓东积极参与了25号街坊苏大天赐庄片区以及阊门片区的策划研究;法国建筑科学院院士、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副理事长,同济大学原常务副校长伍江参与“古城细胞解剖工程”项目论证。“专家领衔项目开展或开展过程环节论证,更好地保证了古城保护更新项目的科学性。”姑苏区古保委相关人士这样说。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在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古城保护更新等方面,拥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研究积累。去年7月,姑苏区与其就在苏州古城保护更新中开展全面战略合作事项,达成充分共识并签署备忘录。此后,中规院积极发挥参谋助手作用,作为姑苏区申报文化传承发展“专精特新”专班更新技术服务组主要组成单位,指导储备有关工程项目,稳步推进概算评审、项目方案编制等工作。此外,中规院还积极参与指导了阊门、怡园、官太尉河—天赐庄等历史文化街区有关片区保护更新项目。

打造活化利用“伙伴计划”,实现保护更新的创新性

国庆前夕,“桃花坞里”正式开园。“在国潮市集中沉浸式感受市井繁华,在艺术展陈中品味独特的人文魅力,这里的国风古韵之美让人陶醉。”市民陶旭在园区里兜兜逛逛,意犹未尽。“桃花坞里”项目北临唐寅故居,南临桃花坞大街,由原新光丝织厂老厂房改造而成,占地面积35000多平方米,总投资近亿元。“项目以‘唐寅’文化元素为主题,塑造桃花坞特色文化IP,打造富有江南诗意的人气街区,为桃花坞历史文化片区的创新发展再添生机活力。”苏州名城保护集团相关负责人说。

古建老宅、街区厂房是一座城市的独特风景线,它们承载着历史的痕迹,见证着时代的变迁,更为古城的高质量发展打开了新的空间。近年来,姑苏区不断加快城市更新、宅院街区焕新速度。去年9月,大儒巷54号丁宅崭新亮相,打造为可游、可赏、可食、可沉浸体验的苏式生活美学馆;去年12月,钮家巷陈宅完成修缮,与潘世恩故居及苏州状元博物馆形成三宅联动的太傅第文化片区;同月,大儒巷德邻堂吴宅修缮一新,原真保留了建筑的结构、特征、形制与历史风貌,有效提升了院落环境和空间品质……

使用是最好的保护。去年6月,姑苏区创新推出“古城保护更新伙伴计划”,将参与古城保育活化的每个主体都作为“伙伴对象”,构建了“线下”政府主导,以民生和公益为主,鼓励产权人自主保护利用,“线上”搭建发布平台,促进社会多元参与的保护利用新模式。姑苏区古保委相关负责人介绍,“古城保护更新伙伴计划”发布平台,是依托苏州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面向社会打造的创新平台,以19.2平方公里历史城区内苏州名城保护集团和姑苏区属国企所持有且适宜开展活化利用的古建老宅为试点,“一宅一策”面向公众宣传推介古建老宅使用信息,严格按照规定审批流程,明确活化利用方向,旨在吸引更多有文化、有情怀、爱古城、懂保护的社会力量保护古城、保护古建老宅。

截至2024年8月,姑苏区具备活化利用条件的古建老宅共有297处,建筑面积约26.8万平方米,从进展情况来看,已活化利用102处。累计上线古建老宅69座,形成金海华·平江颂、颐和松茂居、陈宅茅台文化体验馆、章园古吴轩书店、畅园万科有熊酒店等一批典型案例。其中,潘氏祖宅项目(探花府)首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优秀奖。

建设CIM+数字应用场景,彰显保护更新的科技性

今年八九月间,苏州古城保护工作喜讯频传。8月28日,在2024年中国地理信息产业大会上,姑苏区CIM+数字“孪生古城”平台荣获中国地理信息产业优秀工程奖金奖。9月初,在国家数据局发布的首批50个数字中国建设典型案例中,由苏州市数据局指导,苏州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区管理委员会、姑苏区人民政府申报的“数‘绘’千年古城”成功入选。据悉,该案例也是江苏省唯一入选的案例。

城市更新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载体,苏州古城有着大量的老街巷、老建筑,承载着丰富的历史记忆和文化价值。在城市更新的现代化进程中,如何将保护、传承、利用有机结合起来?“坚持‘中心+’‘文化+’‘数字+’策略,探索数字化赋能古城保护的新路径,将古城数据资源更好的集聚共享和开发利用,为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贡献力量。”姑苏区数据局局长沈婷艳说。

围绕古城14.2平方公里54个街区,姑苏区在全国首创开展“古城细胞解剖工程”,对古城内的传统民居、历史院落、古树、古井、古牌坊等历史要素以及人文典故开展调查研究、甄选梳理,健全古城要素全息档案,同时,运用无人机、移动测量技术、三维全景技术等手段,对古城内重点文物建筑开展三维建模,精确还原文物建筑全貌和主要构造。目前,全区已完成27个街坊的数据要素采集,补充完善201处历史建筑、2884处古井古树信息。

聚焦“人本导向、场景牵引、数据赋能”,姑苏区先后发布全市首个“区级CIM平台建设指导意见”和“区级CIM平台数据更新共享规范”,全面推进CIM+数字“孪生古城”平台建设及其在古城保护、规划、建设、管理领域的利用。该平台通过构建姑苏区三维空间数据底座,全面汇聚古城历史影像、438处文控保单位信息、细胞解剖工程、14处古建筑三维模型、77个非物质文化遗产影音等历史文化资源,有效支撑苏州市CIM平台、数字姑苏驾驶舱等市、区两级17个部门应用。在此基础上,CIM+数字“孪生古城”平台还围绕文化旅游等重点领域,建成“数字城门”“传统院落”“32号街坊”等移动端应用,并接入“苏周到”和“惠姑苏”App,实现大众足不出户便可领略古城风貌,享受数字孪生技术带来的“可观、可感”的线上文旅体验。

网友热搜

最新发布

更多搜索

内容精选

资讯 苏州 娱乐 体育 财经

热点 房产 汽车 旅游 商业

Copyright (C) www.szdushi.com.cn

苏州都市网 版权所有 苏ICP备202102924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