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中心 > 国内资讯

一位援派教师的十年:进藏入疆 山海“援”梦

苏州新闻网 2024-09-11 15:25

地处高原,四面环山,位于新疆西北部的昭苏县,临近七月仍有几分凉意。汤恒跃身披外套,早早在中考考点门口等候。

“加油,好好考。”“老师相信你,没问题!”过去十年间,这位来自江苏的“80后”教师远离家乡亲人,先赴西藏,又奔新疆,在祖国的西部边陲送走了一届又一届学生。

从雪域高原到天山脚下,从江苏首批援藏教师到“组团式”援疆教师领队,一次次万里奔赴,汤恒跃从未忘记为何出发——“越是艰苦偏远的地方,越需要坚守教育。哪里需要老师,我们就到哪里去。”

五载援藏人

江苏教师首上高原“开荒”教育

2014年秋天,汤恒跃的女儿升入小学二年级。开学那天,爸爸没有像往常一样送她上学。作为江苏省首批援藏教师,早在两周前,汤恒跃已奔赴4000公里外的拉萨江苏实验中学报到。

“白天头晕,走快点就喘,晚上靠吸氧才能睡着。”初入西藏,高原反应带来的不适远超汤恒跃想象。等不及身体充分适应,他就投入到两个高一班的数学教学工作中。

学生基础弱,他就从初中知识开始复习;学生坐不住,他就常提问、多互动;学生听不太懂汉语,他就放慢语速,不厌其烦地把一个知识点讲上一遍又一遍。无论什么起点的孩子,汤恒跃都不放弃。两个班的数学成绩渐渐有了起色,在全年级名列前茅。

汤恒跃给藏族孩子们上课

一年援藏期满,得知可能再也见不到这位从江苏来的汤老师,班里十多个孩子跑到办公室递上纸条,歪歪扭扭的汉字写着“不要走”“留下来”。长期受其资助的贫困学生达顿,从50公里外的家带来祖传珍藏的“转经筒”,祝福老师平安吉祥。

望着那一张张淳朴热情的笑脸、一双双期盼不舍的眼睛,汤恒跃实在割舍不下,主动向组织申请延期,“把他们送进大学我再走。”适逢爱人吴玲来藏探亲,发现大多数学生英语水平仅限念全26个字母,同为老师的她没有太多犹豫,也选择了留下。

这一留,又是四年。这对教师伉俪每天和藏族孩子们朝夕相处,却只能在手机里看着一双年幼的儿女长大。

一天,汤恒跃接到孩子打来的电话,说是学校要填留守儿童登记表。“爸爸,我真的是留守儿童吗?我怎么就成留守儿童了呢?”电话这头,汤恒跃红了眼,不知如何作答。

第一天上幼儿园、第一次学骑车……孩子成长的重要时刻,他们都不在身边。“想孩子,当然想。”汤恒跃说,“但那些藏族学生远离亲人,来寄宿上学,我们也是他们的阿爸阿妈,丢不开的。”

汤恒跃、吴玲夫妇与藏族孩子们合影

寒来暑往,汤恒跃日日倾心浇灌的格桑花,终于盛开高原。2017届他所带的两个班级,升学率达到98.6%,其中本科率达72.9%,刷新了学校的高考纪录,不少学生考入香港中文大学、厦门大学等名校。汤恒跃三次被授予“拉萨市优秀援藏教师”。

五载援藏路,一生援藏情。回到江苏后,每逢教师节,汤恒跃还会收到藏族学生发来的祝福消息。回复时,他总会加上一句藏语,那是他过去在学生家长口中最常听到的话——“扎西德勒!”

再踏援疆路

“传帮带”打造带不走的教师队伍

一转眼,四年过去,援藏的情景还历历在目,汤恒跃又接到了新任务——担任泰州市第二批“组团式”援疆教师领队。

出发前,汤恒跃并非没有顾虑:女儿高三,正是学习最关键的时候;自己援藏时落下了心肌肥大,医生不建议再去高原……

但对干部而言,使命永远在前。“让我带队,是组织对我的信任和肯定,既然组织需要,我就能安排一切。这是我的责任。”

2023年2月,汤恒跃再别家人,带队抵达新疆伊犁州昭苏县。与援藏不同,“那时我是普通老师,专注教学。这次作为领队,更注重发挥我们援疆老师和后方的力量,来形成更大的合力。”

到校后刚开学不久,汤恒跃就收了三个“徒弟”,去年大学毕业的“西部计划”志愿者续燕军是其中之一。他很崇拜这位“师父”,“汤老师好像有种魔力,能让学生都喜欢他的课,主动去学。”

从备课开始,汤恒跃面对面传经验,手把手教方法,每周进“徒弟”班里听课点评。“一节课刚上完,就知道下节课要怎么改进,这种指导对我们新老师帮助特别大。”续燕军很是感激。

这样“青蓝结对”的师徒在昭苏还有许多。在汤恒跃的牵头下,团队中的援疆老师们以学科为单位加入名师工作室,走进课堂做示范,引领青年教师成长。每周,援疆老师和当地老师集体备课、共同研课、相互磨课,将“江苏经验”融入本地教学。

新疆教师参加“专家引领 名师送培”培训活动

援疆名额有限,如何将后方更多优秀师资力量引进来?汤恒跃积极牵线,先后联络泰州特级、正高级“双料”专家、市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等145名,线上线下送教送培,惠及教师上万人次。

汤恒跃至今记得,“有位乡镇老师赶了很远的路过来听讲座,一下课就特别激动地找到我,说这个培训办得太好了,很多东西之前都没听过。问我什么时候有机会,也能去他们那里讲讲。”乡镇老师难上来,汤恒跃就带着援疆老师走下去,每学期送教下乡。

汤恒跃和援疆老师们送教下乡,听课指导

培养一个,带动一科,成长一片。越来越多当地青年教师在州县级教学能力竞赛和基本功比赛中获奖。徒弟续燕军也渐渐拥有了师父的“魔力”,“现在班里孩子积极性可高了,课后作业都先写数学。”新疆孩子们的喜爱给这位新老师莫大的成就感,“我决定参加完西部计划后争取留下来,继续教他们。”

青年教师有了方向,当地教育便有了希望。“要让每一位老师成为一面旗帜,推动两地老师联合教研,助力昭苏教育的提升。”汤恒跃出发时许下的小目标正一步步变为现实。

接力“援”教梦

将教育事业一代一代干下去

昭苏地处边境,仅汤恒跃教的班级里,就有六七个民族的学生。但有一首歌,几乎每个孩子都会唱。

“我和我的祖国,一刻也不能分割,无论我走到哪里,都留下一首赞歌……”一年半的援疆工作转眼已近尾声,在新疆的最后一课,汤恒跃在歌声中和孩子们做最后的告别。

看着孩子们投入的神情,时间仿佛回到刚援教时的开学仪式上,孩子们也是这样在国旗下高唱国歌,看得汤恒跃热泪盈眶。“那种感动,和在西藏时‘小我’的感动,不太一样。”

在新疆的最后一课,孩子们找汤老师“签名”留念

再次面对分别,汤恒跃的心情已不似离藏时那般伤感。“那时候走了,可能这辈子都见不到了。现在援教制度已经很完善,我知道即使我人回去了,两地间的互动还是长期保持的。”

他知道,学生和老师之间的教学不会断——打开手机,汤恒跃和其他援疆老师们都还在班级群里,随时解答孩子们的问题。

他知道,孩子和孩子之间的友谊不会断——阅览室里,一本本必读书籍是汤恒跃联合泰州后方11所学校“漂流”而来。昭苏孩子一打开书,就能看到泰州孩子写下的寄语。通过每年开展的“万里鸿雁传真情”手拉手书信交友活动,两地孩子间的情谊一直在笔尖传递。

泰州学生在书上写给昭苏孩子的寄语

他知道,老师和老师之间的交流不会断——援疆期间,在汤恒跃的牵线下,昭苏的每一所中小学都与泰州的一所学校完成结对。昭苏每年选派老师赴泰州学校跟岗学习,老师们的线上交流更加频繁密切。

2024年6月,汤恒跃圆满完成任务,带队返回江苏。9月,又一批援派教师已站上讲台,开启新的学期。

正如汤恒跃所言,“援教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分离,这是一份接力的工作。”第四十个教师节来临之时,高原上、大山里,一代代人的接力仍在延续,如不尽薪火,照亮每一个远方。

网友热搜

最新发布

更多搜索

内容精选

资讯 苏州 娱乐 体育 财经

热点 房产 汽车 旅游 商业

Copyright (C) www.szdushi.com.cn

苏州都市网 版权所有 苏ICP备202102924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