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中心 > 国内资讯

国潮来了 看“非遗”|古韵新彩 传承千年紫砂窑火

苏州新闻网 2024-08-27 15:17

编者按:根本固者,华实必茂;源流深者,光澜必章。古籍修复再现千里江山、紫砂陶器让茶香氤氲、丝绸再现华服之美、漆扇成为夏日里的小确幸……“非遗”项目如今成为“香饽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青年相遇,掀起国潮热!在江苏,青年学子们在学校里学习着更专业的“非遗”技艺,“非遗”有传人。

取一块紫砂泥,拍打泥条,围起来制作壶身,再制作壶底……暑假期间,来自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陶瓷学院“薪火相传·守正创新”实践团队的同学们正在江苏省陶瓷艺术大师、正高级工艺美术师董亚芳的工作室,学习实践紫砂壶的制作技法,感受千年紫砂窑火的古韵新彩。

宜兴紫砂陶制作技艺产生于宋元,成熟于明代,2006年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明代流行沏泡散茶,文震亨《长物志》记载,“茶壶以砂者为上,盖既不夺香,又无熟汤气”。紫砂茶具因此备受追捧,并成为文人的雅玩之物。

“做好一把壶,需要有扎实的基本功,可以有‘不拘一格’的做壶方法和‘奇思妙想’的作品呈现,但最根本的是要把基础打牢,展现出一把壶的‘精气神’。”董亚芳一边手把手和同学们讲述一些做壶时的注意事项,一边介绍着自己的经验与积累。

“董老师,您觉得我们的‘非遗’应该怎样走出去?”“董老师,现在很多年轻人都开始喜欢紫砂壶了,这会给紫砂行业带来哪些变化呢?”同学们向董亚芳提出问题。

董亚芳以自己制作的一把紫砂壶为例:“你们看,这把壶与我们平时见到的传统造型的紫砂壶有所不同。这把壶的壶盖像不像房顶,有着‘异域风情’?”董亚芳说,这是她2018年从英国回来后制作的。“当时,我从维多利亚博物馆出来的时候,正好看到一条彩虹挂在空中,与远处的建筑的塔顶相得益彰。因此我就有了这样的奇思妙想。”在董亚芳看来,艺术重在交融,既要守正更要创新。“我们每个人有着不同的审美。年轻人也有着更多看法。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关注紫砂技艺,相信可以将我国的这一传统技艺推向新的高度。希望同学们不断学习,积极创新与探索。”

(董亚芳作品)

与董亚芳老师的交流,是同学们向宜兴紫砂工艺美术大师们学习实践的缩影。据了解,作为全国普通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多年来,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以“传技艺、育新人”为己任,结合特色,因地制宜,充分发挥地方优势和大师资源优势。

学校党委委员、副院长陈珊教授介绍,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以专业标准建设为引领,以产教深度融合为核心,多年来,架构起“教师+大师”“师傅+学徒”“艺术+技术”的“三对接”非遗教学体系。一是教师与大师对接,通过完善非遗大师引聘制度,实施大师和教师“双元”教学,让校内名师和业界大师互学互研,合作开发课程,共同指导学生,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二是师傅与学徒对接,通过开展“招生招工一体、校企联合培养”的紫砂非遗现代学徒项目、开设“卓越技师班”等,以技艺传承为纽带,实现师徒关系的现代转变;三是艺术与技术对接,坚持“艺术+技术、传统+现代”的建设思路,打造跨界融合的“大师、名师、工匠”工作室与“工程、设计、研发”中心,有效赋能教学实施。

“薪火相传·守正创新”实践团队带队老师、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陶瓷学院辅导员芦建文告诉记者,此次社会实践,同学们用眼睛看、动手做、听大师讲,在实践中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

“要做好一把紫砂壶,需要静下心来,慢慢做。无论是收口、拍打、捏制成型,细节都很重要。”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陶瓷学院大二学生李英杰表示,纸上得来终觉浅,当自己尝试着独立做一把壶,有了更深刻的体会。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叶真/文 胡楠/视频

网友热搜

最新发布

更多搜索

内容精选

资讯 苏州 娱乐 体育 财经

热点 房产 汽车 旅游 商业

Copyright (C) www.szdushi.com.cn

苏州都市网 版权所有 苏ICP备202102924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