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士顿“128号公路”,麻省理工学院、哈佛大学等65所高校和科研机构汇聚,科学家、高级工程师和技术人员活跃。阿斯利康、赛默飞、诺华、辉瑞等全球知名生物医药企业由此汇聚波士顿,造就了一座“基因城”。
独墅湖畔,一座以研究生城为起点,在“独墅湖高等教育区”“苏州独墅湖科教创新区”的一路升级中,20多年的谋划与波士顿“基因城”的良性生态循环不谋而合——政府、高校院所、大型企业、创新公司、风投等要素聚合,生动实践了“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一体推进”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播下科教种子,收获创新之城。在苏州工业园区而立之年,创新浓度最高的苏州独墅湖科教创新区,再扬远航之帆——以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化,加速驶向“打造开放创新的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更好服务江苏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成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阵地”的历史新坐标。
一条产业发展为核心,高端人才为引领,大院大所集聚为支撑,产学研深度融合为方向的发展之路,指引着“东方慧湖”奔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星辰大海。
缘起:为产育才育出一条中外“名校走廊”
苏州堵车,全球缺货。本世纪初,外资外贸企业在苏州工业园区加速集聚。产业聚,给园区带来资金、技术,也催生了一个难题——人才荒。如何迅速培养大量符合产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劳动者?“用脚投票”的外资,向这片产业热土发出了时代之问。
2002年8月,迎着夏日的热浪,一辆辆机械铲车沿着临时铺出来的石子路开进了独墅湖畔,总占地11平方公里的苏州研究生城奠基。
如今,漫步仁爱路,仅2公里长的道路两旁,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西交利物浦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国内外名校比邻而居,形成了一条名副其实的“名校走廊”。8万名在校大学生在这里学习新知识、探索新世界。等待他们的,不仅有无限可能的未来,还有一块块等待开垦的产业“试验田”。
学校像企业,上学像上班,走进西浦慧湖药学院,这里紧贴市场的培养模式让人印象深刻。把药企药物研发、技术支持和行政管理职能全部植入教育过程之中,将专业培养课程与场景实践相结合,这里的学生,熟悉药企研发、生产、管理全过程,是企业渴求的复合型、即用型药学人才。“我们形成了以药企职能模块进行教学的新型教育模式,接下来还计划在学校里建设一所模拟药企,彻底打造贯通‘从实验室到病房’的培养路径。”西浦慧湖药学院相关负责人说。
为产育才,是科教创新区崛起的初心和使命。20多年来,产业、教育、人才三种创新资源供求关系自然协调的内在逻辑在这里始终不变:围绕产业需求,政府牵头引导高校培养产业人才,企业获得人才并在产教融合中加速技术创新。其间,33所中外知名院校和15家“国家队”科研院所集聚,不仅夯实了创新“底座”,也形成了属于独墅湖的独特风景。以对标世界一流的规划理念、一绘到底的发展定力、持续优化的创新创业生态,打造出近悦远来的周到服务,诞生了影响深远的首创成果。
全国首个高等教育国际化示范区,全国目前规模最大的中外合作大学,全国优质高等教育资源集聚度最高、获批教育部国际化合作项目最多、高等教育国际化品牌最响、产学研融合发展活力最强的区域……昔日一锹锹掀起的土,变成了当下无数个“第一”“唯一”,科教创新区以20年的蓄力回应了世纪之初的时代之问,助力苏州工业园区实现从“制造基地”到“创新高地”的华丽转身。
聚变:产教融合催生三大核心产业集群
为产业办教育,以人才兴产业。产学研用“门对门”的合作中,一条产业发展伴随着产业园区、高校、科研院所、大平台和合共生的进阶之路,聚变出了生物医药及大健康、纳米技术应用及新材料、人工智能及数字产业三大核心产业集群。
2006年,苏州生物纳米科技园破土动工,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所成立;2010年,冷泉港实验室在美国之外的首个分支机构冷泉港亚洲揭牌;2013年,中国医学科学院系统医学研究院/苏州系统医学研究所落户;2014年,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苏州药物创新研究院加盟;2016年之后,一批生物医药企业集中登陆资本市场;2022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苏州高等研究院生物医学工程学院揭牌;2023年,园区生物药品制品制造创新型产业集群获批国家级创新型产业集群……18年来,独墅湖畔已聚集620多家生物医药高科技创新企业、近35000名高层次科技人才,形成创新药研发、高端医疗器械、生物技术三大重点产业集群,累计培育境内外生物医药上市企业24家。以独墅湖畔为“C位”的园区生物医药产业,综合竞争力位居全国第二,产业竞争力跃居第一。
“不止生物医药及大健康产业,我们的纳米技术应用及新材料、人工智能及数字产业都沿着这一路径成长,形成了‘头雁领航、群雁齐飞’的产业集群。”科教创新区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赵桢说。目前,辖区拥有高新技术企业1200家,境内外上市企业43家;截至2023年底,培育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40家,各级独角兽及潜在独角兽企业54家,各级瞪羚企业95家。今年上半年规上工业纳统企业中,三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分别为98.1亿元、72.4亿元、40.2亿元,创新浓度位居全国前列。
伴着产业集群的聚合、聚变,苏州实验室、“一区两中心”、姑苏实验室和全国重点实验室等重大创新平台陆续加盟,科教创新区实现了研发机构、科技人员、研发投入、科技成果“四个90%在企业”,汇聚出澎湃的创新动能。
乘上“东风”,打理万物。这两年,科教创新区大模型头部企业思必驰在智能家居、智能汽车、消费电子等领域迅速“跑马圈地”。牵头组织上海交通大学、东南大学、雅迪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等五家长三角优势企业和科研院所“组团创新”,在思必驰的创新矩阵中,高校、院所、企业以市场机制为纽带,以自愿互利为原则,不断激发思必驰的科技创新活力,构建出“十全十美”的AI细分应用场景。“我们希望通过‘AI+’赋能,将大模型与传统产业业务流程、产品功能相结合,在新一轮的交互形态变革中助力苏州制造业转型。”思必驰研发总监樊帅说。
新篇:三位一体交互递进加速培育新质生产力
属于独墅湖的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力量模型”中,高校院所是三方的交汇点,是建设“开放创新的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的重要支撑。聚焦高校院所这一“牵引器”,今夏,一份行动计划,为科教创新区教育、科技、人才的交互递进上紧“发条”。
今年6月中旬,《苏州工业园区推进高等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示范发展行动计划(2024-2026)》正式发布。围绕做精人才引育、做实成果转化、做优创新生态三大方向,《计划》制定了九项任务,从一流学科建设、校企联合培养、产教融合师资队伍、提升高校创新策源能力、推动高校资源开放共享等方面细化目标。伴着《计划》的出炉,配套编制的《实施意见》十条具体举措也同步亮相,以“真金白银”加速产教融合。
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这又是一份对标世界一流的高水平规划,将赋能“下一个30年”。
“经过多年发展,我们逐步从跟随式的逆向创新走向了引领式的正向创新。《计划》的出台,是我们对自身发展的一次全面审视。”科教创新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陈莉说,对标顶流高校、尖端科研,科教创新区仍需打牢创新基础;对标产业高地,科教创新区仍需广纳高峰企业、顶尖人才,增强创新引力;对标一流科创生态,科教创新区仍需筑强协同机制、共生体系。
一份《计划》,对处在发展关键路口的科教创新区,恰是一份方向指引——到2026年,科教创新区力争高校年培养各类产业适用人才规模达2.3万人,建设5至8家具有地方、行业影响力的产教融合培养基地,新增紧贴苏州工业园区战略发展需求的领军或创新人才600名,引进和培育高校元素的科技项目300个。
三位一体交互递进,是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的精准对接,是把科教创新资源转化为服务新质生产力最强发展动能的探索实践,是科教创新区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走在前、做示范”的先试先行。“我们希望通过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以要素的创新性配置和优化组合,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形成与之发展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抢占发展主动权。”科教创新区党工委书记许文清说。
Copyright (C) www.szdushi.com.cn
苏州都市网 版权所有 苏ICP备202102924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