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之都”是如何“养”成的?未来又将长成什么模样?近日,记者走进常州,进车间、看生产、听介绍,在这里见证江苏新能源产业蓬勃发展之势,读懂中国能源转型发展的实践注脚。
聚焦·课题:
“建设新能源之都,常州有底气”
太湖之畔,京杭大运河穿城而过,常州拥有“江南水乡”的精致景物,亦有“南朝齐梁故里”的文化底蕴。
“常州是一座老牌‘工业明星城市’,41个工业大类中常州有37个,207中类有191个,666个小类有600个,产业体系完备程度高,拥有规上工业企业超6000家,门类齐全、韧性强健的产业底蕴是常州全力打造引领长三角、辐射全国、全球有影响力的新能源之都的底气。”常州市工信局综合规划处处长周忆峥笑着告诉记者。
“常州作为近代民族工商业的重要发祥地和乡镇企业发起地,制造业自发形成了现代工业体系的基本雏形。如今很多人看到常州新能源产业的爆发之势,大家不知道的是,其实早在十多年前,常州就开始引进和布局动力电池、新能源汽车等产业。这几年先后引进了宁德时代、中创新航、蜂巢能源、比亚迪、理想汽车等龙头企业,在这些龙头企业的引领和带动下,常州的新能源产业链集聚度不断提升,配套能力也越发齐全。”周忆峥说。
站在“两湖”创新区规划展示馆的新能源之都板块前,周忆峥指着墙上的新能源产业生态图告诉记者:经过十多年的布局发展,常州已经形成以“发电(太阳能光伏为主)、储能(动力和储能电池为主)、输送(新型电力装备为主)、应用(新能源汽车产业为主)”为关键环节的新能源生态闭环,产业集群效应显现,良好的产业形态已然形成。
卸掉老工业明星城市的光环,常州又是如何竞速新能源赛道的?
据周忆峥介绍,今年1月28日,常州召开新能源之都建设推进大会,正式发布《推进新能源之都建设政策措施》,为打造“引领长三角、辐射全国、全球有影响力”的新能源之都凝聚共同意志。
在这次大会上,常州提出“两步走”的发展目标:到2025年新能源产业规模超万亿元、资本市场新能源常州板块市值超万亿元,到2035年产业规模在2025年的基础上再翻一番,让新能源“世界看中国、中国看常州”的理想逐步变为现实!
“常州新能源产业发展的标杆区域在哪里?”面对记者的提问,见证常州新能源产业一路蓬勃发展的周忆峥表示,这很难回答。目前常州新能源产业已形成“溧阳、金坛、武进、新北四个集聚片区,天宁、钟楼、常州经开区多点开花、链式发展”的态势。
行动·效应:
从多点开花到强链补链
从常州市中心往南约40公里,可到达位于金坛区的蜂巢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蜂巢能源”)。在生产车间,记者留意到,从搅拌、涂布、辊压到分切等各个工序都是智能制造,每个车间仅有两三人在走动查看。“蜂巢能源看中常州良好的营商环境、完善的产业链,将总部设在常州。进入动力电池赛道以来,通过不断创新突破,实现了企业的快速发展。”蜂巢能源执行副总裁王志坤告诉记者。
蜂巢能源是新能源领域的“领头羊”,在常州,像这样的头部企业还有许多。调研中,记者了解到,近两年,常州动力电池产销量占全国的五分之一、全省的二分之一。而常州市动力电池产业链的完整程度高达97%,在动力电池生产过程的32个主要环节中,常州市集聚的动力电池企业就可以覆盖其中的31个环节。
产业链条的完整程度不仅仅存在于动力电池领域。离蜂巢能源不远,亿晶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亿晶光电”)的生产线上同样是一幅热火朝天的场景:会自动装货、运货、卸货的多台移动机器人忙碌地在车间穿梭,将生产电池片所需的硅片准确“投喂”到各个点位。
亿晶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裁唐骏告诉记者,生产线上出来的电池片产品非常先进。“目前已经应用到地面、屋顶、水面等多个领域电站,同时实现了并网发电。”“光伏产业是一个朝阳产业,从长远来看,还有不少困难和挑战,所以坚持和专注很重要。”唐骏认为。
从传统车间到智慧车间,从燃油产品到新能源产品,从发电储能到新能源汽车、楼体屋顶等各种场景的应用,常州已经加速奔跑在新能源产业的新赛道上。
一个产业要强大到什么程度,才足以成为一座城市的标签?调研中记者了解到,继“发电—储能—输送—应用”这一闭环产业链条形成之后,常州又开始为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强链补链”。
“两湖”创新区规划展示馆内的规划图显示,位于“两湖”创新区核心区的常州氢湾已正式启航,氢湾将构建氢能产业高质量发展新格局,为常州建设“新能源之都”提供源源不断的增长动力。“‘两湖’创新区横跨常州市武进区、金坛区、钟楼区和溧阳市,相当于常州盘活全局的‘棋眼’。‘两湖’是常州的未来之城,是常州新一轮城市发展的主战场。”在周忆峥看来,新能源产业正是这盘棋上的关键一子。
调研·问计:
强化科学布局,推动示范应用是关键
从“无中生有”“有中生优”再到“优中做强”,常州在光伏、新型电力装备等领域持续深耕、发展壮大,在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等领域组合发力、异军突起。常州为什么“行”?周忆峥向记者进行了揭秘。
一是倾力描绘“底色”,夯实新能源产业发展之基。在推动传统产业升级的同时,积极壮大新兴产业,加快形成以高端装备、新材料、新能源等十大先进制造业集群为主干的现代产业体系。
二是注重因地制宜,强化新能源产业科学布局。基于现有产业空间布局,围绕“发电、储能、输送、应用”四个环节强根基、促发展。
三是强化创新引领,激活新能源产业内生动力。引进建设中科院物理所长三角研究中心、中汽研常州检验中心等研发创新和检测认证平台,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探索突破机制。
四是推动示范应用,擦亮新能源产业城市“新名片”。以“两湖”创新区、高铁新城等重点区域为先导,在园区开发、城市更新和美丽乡村建设中,加快探索新能源开发应用场景,打造一批绿色能源示范工程。
建言·启示:
要在服务新发展格局上体现江苏制造的担当
加速行进在新能源产业赛道上的常州,今后的路如何走得更好更稳?
江苏省战略与发展中心副主任赖力认为,未来,常州市新能源产业的发展不仅仅要彰显产业集群效应,更要突出全产业链的整合控制能力:在终端,突出整机装备、绿色智能汽车、终端消费品的供给能力;在前端,突出对锂、钴、镍、稀土等关键原材料获取和资源控制能力;在产业生态领域,要形成以龙头企业为牵引,大中小企业互荣共生的氛围效应。
赖力表示,常州市新能源产业要向高附加值转变,通过制造业和服务业深度融合,更多提供绿色系统解决方案;通过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融合,更多开发智能化、绿色化的融合产品;通过品牌经营和质量引领,来提高产品附加值。“更要把绿色化作为江苏省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科技创新中心的重要环节。”
赖力建议,常州乃至江苏能源转型发展要以市场为导向,以推动场景开放创新为牵引,推动一批国际国内先进技术率先在江苏落地转化并产业化,在服务新发展格局上体现江苏制造的担当,输出品牌和优势,积极向西部省份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投资布局,形成市场先发优势。
赖力还表示,中国能源转型任务和全球碳中和愿景孕育着巨大的产业变革机遇,相关部门要支持企业参与全球价值链,鼓励有条件的企业通过联营、并购、参股等多种方式,参与全球资源的投资布局,提升服务西部大型风光电基地、特高压传输通道等战略能力,拓展服务“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市场能力。
Copyright (C) www.szdushi.com.cn
苏州都市网 版权所有 苏ICP备202102924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