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报记者 陆飞龙
大量的实验室数据中,最终能够用于论文发表的数据可能不到全部实验结果的十分之一。科研没有捷径可走,创新之路的开拓,犹如踏上漆黑的未知之途,跌倒、爬起、再跌倒、再爬起,成功背后是日复一日的反复实验乃至令人沮丧的连番失败,这是科研人员必经的道路。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马瑜婷都坚持实事求是、勇毅前行,定下心来十年磨一剑,做出一些真正有意义有价值的成果。
生死竞赛 不畏挫折
推进科研成果转化
人体免疫系统与肿瘤的搏斗,是一场生死竞赛。如果把肿瘤患者的身体比作战场,癌细胞是狡猾的敌人,那免疫系统就是防御部队。基于系统医学的研究理念,马瑜婷着眼于应激与肿瘤免疫调控的独特视角开展创新性研究。放化疗旨在最大程度直接杀伤肿瘤细胞,而激活免疫系统,则可以对残余的肿瘤细胞进行彻底清除。我们希望通过高通量的药物筛选,从数百种化合物中筛选出能高效诱导免疫原性细胞死亡的药物,不仅能杀死癌细胞、还能让这些细胞死得其所,释放危险信号并激活抗肿瘤免疫应答,获得更佳的抗癌效果。7年来,马瑜婷团队不断探索,寻觅协助免疫系统抗击肿瘤的新武器。
借助一系列关键的生物标志物和体内外测试系统,团队着手进行药物筛选,希望将创新理论转化为具有应用价值的潜在治疗产品。理想的药物能够高效诱导肿瘤细胞死亡,更为重要的是,能够释放危险信号分子,及时激活免疫。团队意外发现:三氧化二砷(即传统中药砒霜)能高效诱导免疫原性细胞死亡。三氧化二砷和全反式维甲酸联合使用,可实现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临床治愈,这是中国医学科学前辈们取得的杰出成果。在实体肿瘤的治疗中,三氧化二砷的获益不佳,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的毒副作用大,杀敌一千、自损八百,免疫细胞也会被杀死。马瑜婷团队另辟蹊径,在体外按照特定的条件用三氧化二砷处理肿瘤细胞,将肿瘤细胞转变为可预防并治疗肿瘤的个性化全细胞疫苗。团队研究发现,这种疫苗不仅易于制备、效果显著,还能避免药物对身体的直接毒副作用,与PD-1单抗联用,可发挥1+12的抗癌效果。目前这项研究已实现阶段性突破,在小鼠模型上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我们正在和临床专家积极合作,推进临床前期验证,确定有效性、安全性后,开展进一步的临床实验。
新突破让人们看到了未来肿瘤治疗的曙光,而实验成果的背后,是马瑜婷团队锲而不舍的坚持和屡败屡战、越挫越勇的斗志。在药物与PD-1单抗联用的测试时,学生反复实验、不断优化条件,却始终难以达到前期预设的治疗获益,一度陷入沮丧和自我怀疑。如果困在沮丧的情绪里面,是永远无法取得突破的。重要的不是当下的失败,而是我们能从失败中总结经验、积累教训,更快地找到正确的路径。在马瑜婷的激励下,大家重拾信心,静下心来尝试不同的方案,经历不断摸索调整,最终发现该肿瘤疫苗可先后激活天然免疫和特异性免疫两波应答。在特异性免疫没有完全建立起来时,联用PD-1单抗不会取得更好的效果。调整了联合治疗方案和药物剂量后,实验取得超出预期的效果。
精准记录 开放讨论
宽严并济闯出新路径
学术交流密切、讨论开放包容、试剂耗材管理科学、成员间互信互助、实验记录严格规范、数据分析严谨细致,这是马瑜婷课题组的风格。
扎实可靠的实验数据是提出新的科学假说、推进科研工作的必要基础。马瑜婷对于团队实验记录和数据管理有一套严格的规范。在和学生们讨论课题、设计实验时,她总是强调端正态度,想在前、准备充分、注重技术细节和对照设置,避免反复无谓的浪费。课题组养成了按照实验类型归档原始数据、先有实验设计和讨论记录再有实验结果和总结分析、纸质记录和电子记录严格对应等习惯,对于科学问题、实验设计和方法、关键改进点、实验材料和试剂的来源和剂量等,都进行全面精确的记录,并建立了交叉验证的体系和完备的数据存储系统。让每次实验的各个环节都做到可追踪、可重复、可验证,实验才能更具参考性,即使实验失败,我们也可以及时总结反思,获得经验积累。马瑜婷说。
这个结果靠谱吗?和上次相比,趋势有些不一致。咱们要不要优化条件再试一次?她常常会向学生发出这样的提问,督促每个人谨慎对待手头的实验。马老师非常强调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她要求我们对任何科学假说都要多角度、反复实验验证,实验要设置严格的对照组,对结果的分析要客观严谨,尽量避免出现人为偏差和解读失误。不真实的结果、不正确的结论不仅会毁掉个人的科研生涯,还会让同行误入歧途、浪费精力和资源。中国医学科学院系统医学研究院研究生金子奇说,马老师总是非常认真地看大家的实验记录,仔细核对数据的准确性,每次得出结论之前,她也会和大家确认实验过程中的细节现象,反复推敲,前后对比。
在持续抓好数据可信度的同时,马瑜婷致力于在团队中营造包容失败、互相鼓励的氛围,她也时常调侃自己让大家减少压力。她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根据学生的个性、特长提供方向建议,打破思维定式,激发科研自主性。经历挫折是成长的必经之路,在努力尝试之后,勇敢地说出自己的想法,总结失败的经验教训,能够及时避免同样问题再次发生,更快找到正确的路径。在马瑜婷看来,遇到挫折的时候,应该回到做科研的初心,保持平和冷静的心态,在就事论事讨论问题的氛围里,不断汲取新的灵感和下一次尝试的动力。
课题组目前在微观的细胞应激和宏观的压力应激两大核心方向开展研究。两者有共通之处,关键问题是免疫系统如何感知到细胞应激和压力应激。从微观和宏观两个层面的不同角度去设计课题、研究问题,可以让我们拓展思路、挑战思维定式。每周一的团队组会上,学生们会介绍取得的进展和碰到的问题,马瑜婷则会耐心地帮助他们分析总结,分享经验,优化下一步的工作计划。月度大组会上,大家会总结阶段性工作,提出新的方向建议和设想。
科研之外,马瑜婷还承担着许多学术和社会兼职行政事务、学术交流、期刊副主编、教材编写、科普讲座等。在处理完一件事后,还来不及享受完成这项工作的成就感和满足感,就需要立刻投入到下面的工作中。即便再忙,她还是会在每天早晚抽出一段安静的时间留给自己,整理科研思路,查找相关文献,推敲关键细节。一直把问题装在心里,无时无刻不在琢磨。某些时间点会灵感突现,恍然大悟。一个疙瘩解开了,对好几个课题都有启发。
突破边界 启迪童心
笃志十年磨一剑
在肿瘤免疫方面积累了18年经验的马瑜婷,并不满足于目前的成绩,在一个领域工作5到10年,对重要问题和进展熟悉以后,容易产生思维定式,工作也会陷入重复性,需要突破认知的边界,挑战新的潜能。为了跳出舒适圈,她积极学习神经科学、人工智能等多学科知识和前沿进展,带领团队开展多学科交叉研究,探索新的方向。在学习同行经验和观点的过程中,她常常有新的思路和灵感,也会第一时间和我们讨论交流。不同领域、不同方向、不同技术之间的相互碰撞会产生灵感的火花,对我们跨越科研瓶颈非常有帮助。中国医学科学院系统医学研究院研究生张霄说,马老师活跃的科研思维、开放的胸襟,善于向别人学习、积极借鉴他人经验的科研态度,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大家。
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要靠一代代人的持续努力。科普也是马瑜婷热心参与的工作。她是许多中小学科普讲座的常客,课堂上她会带着可爱的绒布玩偶作为学生积极互动的奖励。在研究所的开放日体验活动里,她引导学生亲手操作显微镜,制作植物切片标本,开展小鼠行为学实验,了解动物的情绪变化,养成对生命的敬畏之心,在幼小的心灵里点亮科学之光。希望让青少年有机会体验科研人员的生活,在平时接触不到的职业体验中,调动学习科学的积极性,启迪对于科学研究的兴趣,拓展思考。亲近科学、走进科学,将来或许其中有些孩子会因此投身科学研究。
非常感恩与科学研究的美丽相遇,我觉得科研要有实事求是的态度,能够真正定下心来十年磨一剑。如今国家特别支持源头创新,鼓励发现原创靶点、机理和药物分子,这也是我们团队努力实现的目标。国家为科研人员提供了一流的硬件设施、丰富的学术交流合作机遇,我国免疫学家也取得了一系列国际公认的重要突破,这更加激励我们科研工作者砥砺前行。希望今后继续发挥自己的力量,做出一些真正有意义有价值的成果。马瑜婷说,她会继续带领团队攻坚克难,力争取得更多原创性突破性进展,朝着肿瘤免疫以及感染的研究方向不断深入,真正造福于肿瘤患者,为守护人民健康作出贡献。
Copyright (C) www.szdushi.com.cn
苏州都市网 版权所有 苏ICP备202102924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