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中心 > 苏州资讯

“江苏最美人物”马瑜婷:投身科研报国 助力自主创新

苏州日报 2023-05-11 11:43

人物名片

马瑜婷,中共党员,中国医学科学院系统医学研究院执行副院长、研究员,苏州系统医学研究所副所长,北京协和医学院博士生导师。她心系祖国、勇于创新,带领团队攻坚克难,做出原创性突破,聚焦于解析多重应激对免疫应答的调控机制,发现了压力应激影响肿瘤患者预后的生物标志物和潜在治疗策略,填补了该领域在国际上的空白,入选斯坦福大学发布的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她曾获全国先进工作者、中国青年五四奖章、全国三八红旗手、江苏省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

□苏报记者 陆飞龙

一袭白衣,一副无框眼镜,眼神专注灵动,语速节奏快,条理却极为清晰,这是马瑜婷给人的第一印象。学生时代,她就是老师和同学们眼中的佼佼者,恪守认真严谨、积极进取的求学态度,保持着每天最早来实验室、最晚离开,一直在思考和实干的工作习惯。在国际顶尖的肿瘤免疫学实验室深造后,她胸怀发挥所长、报效祖国的赤子之心,在苏州开启了新的征程。她不舍昼夜地扑在科研上,每天精力饱满、分秒必争地忙碌,不仅另辟蹊径提出科研新思路,还总是挽起袖子和大家一起干,向前沿科学问题和技术瓶颈不断发起挑战。近日,马瑜婷被江苏省委宣传部、共青团江苏省委授予江苏最美青年荣誉。

孝爱之心 家国之情

扛起科研报国使命

对生命科学的浓厚兴趣,始于马瑜婷的中学时代。生物课上,老师讲述植物结构、动物生活习性和人体器官功能等知识,激发了她的强烈好奇心和求知欲。而高考前一个月的某个清晨,马瑜婷突然被电话铃声惊醒,噩耗传来,身患肿瘤的爷爷在多轮痛苦的化疗之后遗憾离世。这件事对她的心灵造成了极大的触动,如果能够早一些发现和治疗,如果有更好的治疗办法和药物,是不是爷爷就不会被病魔苦苦折磨?她暗下决心,今后要做医学科学研究,找到抵抗肿瘤的新方法,帮助患者和家人少一分无奈、多一些希望。

在华中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打下扎实的基础后,她以排名第一的成绩跨专业考入同济医学院,师从免疫学家龚非力教授。2008年,她赴法国巴黎第十一大学攻读免疫学博士学位,在国际顶尖的实验室,一周工作80多个小时、马不停蹄忙到凌晨是常态。当时学界普遍认为,化疗、放疗主要是通过直接杀伤癌细胞来控制肿瘤,很少有人相信免疫系统在其中发挥了关键作用。马瑜婷坚信她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持续探索,最终找到了研究的突破口。相识于大学校园、共赴海外深造的丈夫杨衡见证了马瑜婷拼搏苦学的岁月:一个冬天的晚上,我去实验室接她回家。结果流式细胞仪出了故障,她修理仪器耽误了时间,实验还没完成,我就在实验室外的座椅上等,不知不觉睡着了。凌晨5点多,她做完实验后把我叫醒。回去时没有公交车了,雪后的路面上结了层薄冰。我们俩走一步滑一步,互相搀扶着回了家。她眯了一小会儿,8点半又去实验室了。密集安排实验、拼命阅读文献、及时总结进展,最终,她用扎实的数据找到了细胞死亡调控肿瘤免疫的关键证据,发表了一系列高水平论文,申请了国际专利。

由于工作出色,马瑜婷得到导师特别推荐,提前获得免疫学博士学位,还是欧洲肿瘤免疫学院博士生奖的首位获得者。在法国国家健康与医学研究院、巴黎第五大学完成博士后训练后,到了选择去留之际,马瑜婷婉拒法国高校终身教职和全球十大药企的工作邀约,决定回到祖国开展工作。她要留在法国或者到其他西方国家,继续取得更大的成绩是完全有可能的,也是可以预见的。但是她能够坚定地选择回国,我觉得十分正确。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免疫学教授龚非力说,国家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决心,对科技工作者的尊重爱护,给马瑜婷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和条件。

国际和国内的免疫学研究,在当时还是有一些差距的,需要到最顶尖论文发表的实验室,去看别人怎么做、怎么学。我是抱着学习的心态去的。但是学了本事,肯定是要回归祖国,去服务自己的国家。这不是说是一个毅然决然的选择,这对我来说是一个当然的事情。马瑜婷说,作为一名青年科研工作者,她立志将国家的医学发展与自己的研究方向结合起来,在世界生命科学的舞台上展现中国青年学者的风采。

濒死体验 从零起步

开辟新的研究领域

读博期间,一次与死神的擦肩而过,让马瑜婷发现了科研的新方向。当时,她正忙于完成小鼠骨髓移植的实验,临时接到导师电话,通知她主持一场重要的学术报告会。本来对小鼠有打喷嚏等轻微过敏症状的她,戴上口罩防护一般不会出现严重症状。可当天在加快实验进度和担心紧急任务的双重压力下,她情绪紧张,诱发了严重的过敏性休克,顿时喉头水肿、呼吸困难、浑身红疹,昏倒在实验动物中心。好在身上的防护设备自动报警,她被迅速送到医院急救,捡回一条性命。清醒过来后,她开始思考:原本轻微的过敏症状,在紧张情绪下变得强烈甚至致命,那么压力应激是否能调控肿瘤免疫,影响肿瘤的发生、进展、治疗效果?马瑜婷将自己的设想告诉导师,而导师的兴趣并不在此,希望她把正在开展的课题先完成好。马瑜婷想,以后自己成立实验室,一定要先开展这个方向的研究,对于科研工作者来说,会更相信亲眼见到的科学现象,想要解答背后的秘密。她开始设计小鼠压力应激的诱导模型,通过建立一系列行为学测试、多种可量化的生物标志物,为后续研究打下基础。

2015年,马瑜婷回国加入了刚刚组建的中国医学科学院苏州系统医学研究所。读博期间,她曾经到苏州工业园区参加冷泉港亚洲会议,当时还是博士生的她,凭借出色的工作得到了行业专家的认可,受邀在会上作报告,苏州深厚的文化底蕴、崇文重教的传统和包容开放的现代化面貌给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转眼学成归来的她,拖着小小的行李箱来到成立不久的中国医学科学院苏州系统医学研究所报到,从零开始搭建实验室,组建起一支年轻而充满活力的科研团队,着手系统性探索肿瘤治疗过程中细胞应激、精神应激对抗肿瘤免疫应答的调控机制。

研究所刚成立的时候,我们还在租用生物纳米园的楼层开展前期工作,许多实验设备、设施还没有到位。马老师自己一个人在外面联系了很多其他单位的实验平台,跑来跑去租借设备,争取租用SPF级实验动物房的笼位,努力保证我们实验的顺利进行。马瑜婷课题组助理研究员夏琳回忆。物资采购需要时间周期,实验设施还不完善,马瑜婷就拎着冰盒到处租用设备做实验,回来就是要做事的,不可能让时间白白溜掉。她带着一批平均年龄不到30岁的硕士生、博士生开启了全新研究方向,提出假说、实验论证、挖掘机制,日复一日地总结尝试,聚焦多重应激的免疫识别和免疫调控,积极挖掘肿瘤治疗的新靶点和新策略。

亲力亲为 潜心思索

走好自主创新之路

来到中国医学科学院苏州系统医学研究所八楼,只见走廊墙上马瑜婷课题组介绍的旁边,用大字写着一句话:实验难免有失败,但科研没有死胡同,潜心思索的人总会迎来柳暗花明。八楼的第一个实验室,就是她和团队每天全力以赴的阵地,从组织微观的细胞应激到个体宏观的压力应激,她带领团队发现了多重应激调控肿瘤免疫的关键机制、干预靶点和生物标志物。

不管什么时候,她做科研都是深入到一线来。比如我们实验项目遇到了瓶颈,她都会来到实验室亲自指导大家,或者直接跟学生们一起做实验。马瑜婷团队助理研究员张淑青说起一则轶事,有一次新同学来所里报到,看到一个人正俯身在实验台上做实验,以为是实验室里的研究生,跑过去问同学,请问你知道马瑜婷老师去哪了吗,马老师转头回答说我就是。学生很吃惊,没想到博导泡在实验室里,跟团队成员一起奋战。这其实是马老师的日常状态。

经过反复实验,马瑜婷团队首次证实,压力应激、焦虑抑郁的不良情绪会促进肿瘤发生、进展,并阻碍肿瘤的治疗效果。团队经过科研攻关,找到了压力应激抑制肿瘤治疗效果的帮凶糖皮质激素,发现了压力应激影响肿瘤患者预后的生物标志物和潜在治疗策略,填补了国际上的一项认知空白。完备的肿瘤免疫学、神经内分泌学、行为学、细胞生物学及生物信息平台逐步在这里建立起来。

由于研究涉及了脑神经肿瘤免疫交互对话,马瑜婷尝试申报科技创新2030的脑科学与类脑研究项目,最终顺利完成答辩,获得资深专家们的认可。马老师有着扎实的知识储备,为了做研究,她几乎读遍了当时所有脑神经外周组织对话相关重要文献和图书资料,也找到了志同道合的合作者。她给我的感觉就是,你永远不知道她的极限在哪里。中国医学科学院系统医学研究院转化中心副主任徐芸说。

在苏州的8年来,马瑜婷的研究推动了应激的免疫识别和免疫调控理论体系的逐步建立,积极助力抗肿瘤原研药及伴随诊断试剂的开发。目前,她在《科学》《自然医学》等高水平学术期刊发表论文50余篇,入选斯坦福大学发布的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多次在重要国际学术会议作特邀报告,并入选国家海外高层次人才,获得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中国肿瘤青年科学家奖。

网友热搜

最新发布

更多搜索

内容精选

资讯 苏州 娱乐 体育 财经

热点 房产 汽车 旅游 商业

Copyright (C) www.szdushi.com.cn

苏州都市网 版权所有 苏ICP备202102924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