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 付奇 王建朋 沈佳暄
2022年,是党和国家历史上极为重要的一年。
面对风高浪急的国际环境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全省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的重大要求,切实担起“勇挑大梁”的重大责任,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迈出坚实步伐。
这一年,我们有力应对疫情持续反复冲击,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有效化解一系列重大风险隐患,开工建设一批重大项目,保障改善民生工作取得积极成效。
砥砺奋进开新局,勠力同心再出发。去年底召开的省委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在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江苏新实践、更好“扛起新使命、谱写新篇章”中开好局起好步,充分展现江苏“走在前、挑大梁、多作贡献”的责任担当。
统筹防疫情与谋发展,
沿高质量发展航道破浪前行
去年春季以来,具有强传染性的奥密克戎变异株波及多数省份,国际局势复杂演变,江苏经济持续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
直面疫情防控与经济发展“双选题”,江苏在承压中“勇挑大梁”,以超常规举措应对超预期冲击,引领江苏经济这艘大船沿着高质量发展航道破浪向前。
激流勇进,“江苏号”何以行稳致远?答案只有一个:既顾眼前,又谋长远。
数量庞大、充满活力的市场主体是稳住经济基本盘的重要支撑。面对疫情冲击,我省去年在助企纾困、提振信心上下足功夫,以政策之“进”助力经济之“稳”——
去年2月,省政府印发进一步帮助市场主体纾困解难着力稳定经济增长的“苏政40条”,帮助受冲击最直接且量大面广的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渡难关,用“真金白银”和真招实招为各行各业纾困解难。
4月,我省印发《关于有效应对疫情新变化新冲击进一步助企纾困的政策措施》,再次出台22条扶持政策。在“苏政40条”基础上更注重延伸拓展、增强力度。比如,对符合条件的旅行社,旅游服务质量保证金暂退比例由80%提高至100%;新出台“六税两费”顶格减免和扩大阶段性缓缴养老金,力度之大前所未有。
6月,我省启动“苏企通”平台市县贯通工作,推动各项减税降费、助企纾困、稳定经济政策“精准滴灌”、直达快享,更进一步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在推出一条条惠企纾困政策的同时,我省注重加强部门横向协同与系统上下贯通:省工信厅联合省交通运输厅、商务厅、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等部门,成立稳定重点产业链供应链工作专班;省人社厅联合教育、民政、国资等部门以及智联招聘等互联网企业,筹集政策性和社会化岗位超100万个;省知识产权局、省商务厅、省文旅厅、中国银行江苏省分行联合举行重点行业纾困“知惠行”专项活动。江苏还在全国首创“苏岗贷”稳就业金融产品,重点为稳岗效果好且用工规范的民营企业提供信贷支持。
顾眼下,直击“最痛点”,动态调整“减、退、补”各类纾困工具;谋长远,更好积蓄潜力,用“政策之手”持续推进营商环境不断优化。
去年初,省委、省政府出台《江苏省优化营商环境行动计划》。8月,省委工作会议将“持续打造良好营商环境”作为八项重点工作之一。9月,全省优化营商环境工作推进会议召开,为优化营商环境从何处着手、在何处发力给出“施工图”:一体推进政策、市场、政务、法治、人文“五个环境”建设,让国企敢干、民企敢闯、外企敢投。紧接着,84条优化营商环境举措出台,重点聚焦市场主体制度性交易成本,着力破解市场主体运营中的体制性障碍、制度性成本等问题。
助力市场主体解难题、渡难关,复元气、增活力,既要“留住青山”,又要让“青山常绿”。在优良营商环境支撑下,当前全省市场主体接近1400万户。
省统计局最新数据显示,去年5月以来,全省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呈现逐月、逐季回升向好势头,全年经济画出“V”形曲线,再次展现出经济大省的较强韧性。
统筹稳增长与保安全,
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发展格局
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我省发展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粮食、能源、产业链供应链安全面临新的挑战。如何以高水平安全保障高质量发展成为一道新考题。
过去一年,全省上下加快构建与新发展格局相适应的新安全格局,统筹各类要素、各个领域、各方资源、各种手段,既稳增长又保安全,全力下好把握未来发展主动权的“先手棋”。
保障粮食安全始终是我国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过去一年,江苏农业克服疫情反复、春夏连旱、异常高温、强对流天气等不利条件影响,交出一份优异“成绩单”:粮食总产、单产双创历史新高,全省粮食总产量首次突破750亿斤,达753.8亿斤;单位面积产量达461.5公斤/亩,较上年增加1.4公斤/亩,居主产省第三位。作为国家粮食主产区,江苏不仅将“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更为全国粮食安全作出贡献。
“两份清单”可以解读江苏的“丰收密码”:一份是“2022年粮食生产重点工作清单”,另一份是“2022年粮食生产支持政策清单”。通过清单管理、挂图作战,江苏全力稳住农业基本盘。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深入推进能源革命”“确保能源安全”。能源是工业的粮食、国民经济的命脉,事关国计民生和经济安全。
去年11月,一年一度的冬季天然气保供启动,坐落于南通如东洋口港阳光岛上的中石油江苏LNG接收站迎来一年中最忙碌的时刻,接收站单日外输量稳定在3000万立方米以上;去年12月28日,国内单流程规模最大的炼化一体化项目全流程贯通——盛虹炼化项目全面投产,年产值将达1000亿元……一个个重大项目落地实施,筑牢能源安全。
“双碳”目标牵引,深化能源革命,光伏、风电、生物质能等新能源成为能源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
隆冬时节,盐城黄海滩涂上,巨大的风电叶片徐徐转动,源源不断地将海上风能转化为清洁电力送入千家万户。
我省积极推动能源结构更“轻”更“绿”,这样的场景将越来越多。2022年,全省进一步细化完善海上风电项目竞争性配置工作细则,统筹推动光伏市场化并网项目建设,全年光伏新增装机创历史新高、达500万千瓦以上,累计装机规模突破2400万千瓦。
过去一年,我省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竞争力显著增强。重点打造的30条优势产业链中,特高压设备及智能电网、晶硅光伏、风电装备等7条产业链基本达到中高端水平,国际竞争优势明显。不过,我省还处于产业链由中低端向高端跃升阶段,产业技术壁垒不断提高,对产业链升级形成新的压力。
瞄准自主可控、强链补链,我省全面推动“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一年内,为超2.2万家规上企业开展“智改数转”免费诊断,1万家企业完成相关转型项目。去年,我省9个工厂获评首批国家智能制造示范工厂,全省两化融合发展水平连续八年保持全国第一。
夯实实体基座,竞逐数字赛道,有力提升了产业韧性。去年1—11月,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实现营业收入145612.11亿元、增长6.2%,江苏在争创“数实融合第一省”的新征程上稳步前行。
统筹扩内需与促外贸,
以制度化创新激发经济新活力
消费是扩大内需的重要引擎。去年,受疫情直接冲击,国内消费市场持续承压。江苏人口基数大、市场空间广阔,居民消费提质扩容潜力同样巨大。面对“需求收缩”压力,我省各地纷纷打出提振消费“组合拳”,激发消费新潜能、释放消费新活力。
去年12月14日,“南京国际消费节·宁好,2023!”系列活动全面开启,面向南京都市圈市民发放汽车消费助力券、绿色消费助力券等消费“大礼包”。
惠民券“杠杆效应”明显。2022年,江苏精心组织“苏新消费”四季主题购物节。在近期开展的“冬季购物节”期间,全省已累计开展1800余场消费促进活动,发放超2.5亿元消费助力券和数字人民币红包,提振了消费信心,推动市场复苏。
高质量消费需要高品质供给——
消费场景愈发丰富。去年,我省修改完善《江苏省省级步行街改造提升试点评价指标》,认定南京百家湖1912街区等15条街区为首批“省示范步行街”。
消费选择更趋多元。去年以来,多地大力发展首店经济,仅南京就引入品牌首店295家,同比增长68.6%,引进首店的数量、质量均领先全国同类城市,呈现出品牌高端化、业态全场景化、布局多元化等发展趋势。
去年1—11月,全省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9081.3亿元,与上年同期持平。从6月开始连续6个月实现同比正增长,消费市场恢复趋势加快巩固。
消费在复苏,外贸外资势头同样良好。
今年1月2日,《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对印度尼西亚正式生效。当天,南通海关为一家食品添加剂生产企业签发全省首份输印尼RCEP原产地证书。
“原先我们出口到印尼使用的是东盟原产地证书,现在推行RCEP,客户那边关税全免,预计每年可为客户节约45万美元,大大提升了我们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企业相关负责人俞海锋兴奋地说。
江苏坚持以制度型开放引领高水平对外开放,一年来,全力支持企业稳订单拓市场,千方百计稳住外贸基本盘,推动更多外资标志性项目落地建设、投产见效。
改革新举措结出硕果。去年全年,江苏中欧(亚)班列共开行1973列、搭载标箱14.21万箱,同比分别增长9.6%、11.5%,均创历史新高。
制度“试验田”变成“高产田”。江苏自贸区设立3年来,3个片区累计探索形成制度创新成果196项,其中11项在全国复制推广、7项在国家部委完成备案、88项在省内复制推广。
通过擦亮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的“金字招牌”,越来越多人才、企业、资本向往江苏、选择江苏、扎根江苏。
据南京海关统计,去年1—11月,江苏外贸进出口5万亿元,同比增长6.7%,占同期我国进出口总值的13%。去年全年进出口总额有望创历史新高,实际利用外资规模预计将持续保持全国第一。
江苏正以高水平开放促进深层次改革,从开放大省稳步迈向开放强省,不断释放经济发展新活力。
Copyright (C) www.szdushi.com.cn
苏州都市网 版权所有 苏ICP备202102924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