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山寺的新年祈福钟声还在回荡,2023年新年第一天,苏州四套班子领导就专程走访民营企业。实地了解企业经营发展情况,听意见、问建议,求思路、想对策。这也是苏州党政领导及相关部门连续第二年把新年首访放在了民营企业。
苏南城市的民营经济发达,民企根深叶茂。苏州,更是如此。2022年江苏进入《财富》世界500强的3家企业,都在苏州。民营经济,在苏州高质量发展中的地位一向举足轻重。过去十年,苏州民营企业户数、个体工商户户数、民营企业注册资本总额、个体工商户注册资金总额分别增长了2.3倍、4.6倍、3.6倍和4倍,占GDP增加值的比重从40.4%增长到51.2%。
苏州的民营经济为何能够这么强?民营企业家们又为何选择苏州?笔者认为,有以下几方面。
突破天花板 服务无极限
苏州有着亲商、安商、富商的优良传统,崇尚创业、鼓励创造、尊重创新,早已刻印在这座城市的文化基因里,更厚植于机制优势中。特别是这两年,四套班子主要领导连续在新年第一天慰问民营企业家,更显示了苏州对民营经济的高度重视。笔者观察到,在不同场合,苏州反复强调,要努力让同样条件成本最低、同样成本服务最好、同样服务市场机会最多成为苏州营商环境的鲜明标识和民营企业的切身感受。这样的目标很务实也很高标,对于苏州而言,服务无极限,早已经融入到各级政府部门的办事理念和自觉行动中。
营商环境,从来都是城市话题里的热词,也是苏州一直看重的城市品质。新形势下的营商环境怎么去对标去创新,不光体现招商的理念,更包含经济运维的方向和思路。
从城市能级看,苏州与北上广等,仍有差距。但是政策天花板之下,一批批全国首创、全国领先不断涌现,充分体现了苏州这座城市自我加压,不认输、不服输的心气。
从全国第一个自费开发区,到国家级开发区遍地开花;从全国第一个一站式服务中心,到全市基层全科服务+一网通办,苏州的发展实践说明一个道理:对于真正市场化的企业来说,政府服务的吸引力远胜过政策比拼,而且越是高质量的企业,越是看中城市的营商环境。
2021年,苏州在全国营商环境评价中表现优异,排名全国第6位;在全国工商联发布的万家民营企业评营商环境调查中,苏州营商环境蝉联全国第三,获评营商环境最佳口碑城市。2020至2022年,连续三年发布《苏州市优化营商环境创新行动》,颁布施行《苏州市优化营商环境条例》,成为省内首个发布营商环境法规的城市。
好的营商环境,需要精准的政策,更需要贴心的关爱。有时候一些小问题的解决,就能在关键点上助企业跨沟过坎;一些细微处的优化,就能让企业心无旁骛发展事业。笔者从苏州统战部门的一则公开报道显示,刚刚过去的一年,从6月至7月,苏州就集中开展市领导调研民营企业工作,四套班子33位市领导对全市330家民营企业深入开展调研,340家企业中有123家企业反馈了180个问题,已全部完成交办。
关爱民企,帮助民企,始终把企业的冷暖,作为服务的靶向发力点,这也是苏州一以贯之的一种发展取向和发展追求,也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城市禀赋和特性。
厚家底和新势力拥抱形成产业创新集群
苏州,是名副其实的企业家之城。企业家与苏州,相互提升、相辅相成。有了良好的环境、肥沃的土壤,还需要长时间的精心呵护,小小的竹笋才能成长为笔挺的翠竹。
长期以来,外向型经济强一直是苏州给外界的鲜明印象,事实上,民营经济也扮演着苏州经济压舱石的角色,分量不轻。作为中国民族工商业的发祥地之一,苏州有着赓续千年的商贸历史。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苏州民营企业起步早、发展快,贡献了全市50%以上的经济总量,60%以上的税收,80%以上的城镇劳动就业,85%以上的技术创新成果,90%以上的企业数量。过去十年,全市规模以上民营工业产值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从31.1%增长到39.8%。民营企业完成进出口总额增长了78.4%,完成民间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比重从56.2%增长到59.9%。
笔者留意到,近年来,苏州民营企业的结构也在发生重大变化,一批知名度较高的老牌本土企业,立足传统优势行业,或深耕拓展,或跨界转型,实现了量质提升;还有一批新兴的科技企业,在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等多领域独占鳌头。
从公布的2022苏州民营企业创新100强看,95家都是高新技术企业,43家是领军人才企业,5家独角兽企业。公开数据显示,这100家创新民企的研发经费投入超过了200亿元,研发人员超过36000人。
由此可见,苏州的民营经济其实已代表着产业未来新方向,从中涌现出的信达生物、盛迪亚、长光华芯、思必驰、企查查等一批新生代明星企业,也成为免疫治疗、激光芯片、语音智能、数据服务等某个细分领域的创新龙头,已然是苏州加快产业创新集群建设的生力军。
顶天立地不断壮大 铺天盖地备受呵护
这一年,民营企业家们也很不容易。
面对三年多疫情形势焦灼复杂,苏州的民营企业一方面要挺直腰杆勇往直前,开拓国内国外两个市场;同时,又要面对极不确定的市场风险,稳定企业发展生产。 稳预期、增定力,苏州民企的未来在哪里?
苏州恒力集团,从一滴油到一匹布的全产业链布局已经初成规模。在集团产品展厅内,各类工业丝、生态皮革面料等新产品整齐摆放。目前,企业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推进正加速推进,企业围绕新材料等领域,加大研发投入,引进人才团队,力争在全球市场竞争中争取更多定价权、话语权,把创新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在盛虹国家先进功能纤维创新中心,企业加强与高水平研发平台合作,推动自有研发机构实现内部化向外部化转变、私有化向公共化转变,加大了市场化引导力度,提高了成果转化效率。而在新材料领域深耕细作,盛虹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的紧密合作,不断提高创新能力。
作为中国光纤光网、智能电网、大数据物联网、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的新秀,亨通集团依靠自主研发,在光纤通信、海洋通信等领域打破垄断,实现产业链供应链和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
三家苏州民营企业的标杆代表,也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苏州民营企业的未来。
把总部的总部、主业的主业、核心的核心放在苏州,特别是在当前风险挑战大、外部环境复杂的情况下,立足现有产业集群,不断集聚资金、原材料、人才等生产要素,持续完善产业和专业化配套体系,逐步形成优势互补、专业分工、配套联动的格局,实现企业间产能和资源的最佳组合。
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是我们自己人。民营经济只能壮大、不能弱化,不仅不能离场,而且要走向更加广阔的舞台。
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两句话,充分肯定了民营经济的地位、贡献与作用,给了民营企业家极大的鼓舞。而 只能壮大、不能弱化这四个字在苏州,已经是刻进骨子里的决心和态度。
笔者注意到,2022年7月21日是苏州市人大立法通过的首个苏州企业家日,苏州隆重发布2022苏州民营企业100强榜单、2022苏州民营企业科技创新100强榜单和《2021苏州市民营经济发展报告》,宣读市委、市政府发出了《致全市企业家的一封信》和《苏州企业家宣言》。全市启动万企兴万村村企结对行动,组织50家民营企业与50个村进行了结对。据了解,结对活动开展以来,全市71家民营企业、商会与本地88个村结对,实施帮扶项目104个,经营类项目投资4.1亿元,捐赠达1990万元。
在新年走访中,曹路宝还特别提到,要切实增强服务企业效能,既关注龙头企业、也关注苏州面广量大的中小企业,强化走访调研机制,增强主动服务意识,畅通政企沟通渠道,及时帮助解决民营企业生产经营中遇到的各类问题。
不管企业大小,苏州同样呵护关爱。媒体公开报道看,自2022年5月份以来,苏州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每位领导调研10家民营企业,很多都是中小企业。调研中,详细了解、深入听取企业的诉求和意见建议,实实在在帮助解决问题。一个月的时间,每位市领导轻车简从、直接到点,通过问卷调查、电话问效等方式对问题办理情况进行满意度测评,对反映相对集中的问题和诉求交相关部门专题会商,努力破解一批发展难题。
再比如,五一刚过,在本轮疫情得到有效控制之后,苏州就立刻击鼓进发,迅速召开了多场与民营经济工作有关的会议,民营企业座谈会、文化企业座谈会、数字经济企业座谈会、先进材料企业座谈会广开门庭、同道共论。今年以来,苏州启动了数轮市领导带队走访调研民营企业的行动。
面对疫情的冲击,苏州先后出台实施统筹疫情防控与经济社会平稳有序运行工作意见、企业纾困46条、服务业纾困20条、文旅纾困18条、国有物业租金减免等政策,明确加大财税支持力度、强化金融支持、促进困难行业恢复发展。
针对制造业企业成立了稳定重点产业链、供应链的工作专班,协调解决企业实际困难,确保苏州12486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全部实现正常生产。
青出于蓝胜于蓝 创二代崭露头角
作为民营经济的娘家人,多年来,苏州培育沃土,于一言一行中,落实对苏州民营企业的爱护,让民营企业在苏州生根发芽、成长壮大,构建好这座企业家之城。 在刚刚闭幕的全国工商联第十三届代表大会上,沙钢集团沈彬当选为最年轻的全国工商联副主席。
关注、重视、理解、尊重企业家的新风尚,是企业家健康成长的最好养分。笔者留意到,苏州很多工作都是走在前面,比如创新设立了江苏省新时代民营经济研究院。这个研究院是江苏省首家研究民营经济理论与实践的专业研究机构,是江苏省委统战部依托苏州大学商学院建设,恒力集团董事长陈建华任首届理事会理事长,南京大学商学院沈坤荣教授任首届学术委员会主任,苏州大学商学院院长冯博教授任研究院院长,阵容也是十分豪华。省委统战部部长惠建林在成立大会上号召广大民营企业要认清大势、把握机遇、苦练内功,大力弘扬企业家精神,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中实现企业高质量发展。这既是对苏州的信任,也是派给苏州沉甸甸的责任!
再比如,苏州还首创 新一代企业家培养工程,名曰美美薪传青蓝接力苏州不少创二代都有较好的海外学习背景和国际化视野,如何更好锻造产业实战素养、坚定实业报国情怀,是需要不断修炼的一堂课。苏州通过这个工程,无疑是要加紧探索建立具有苏州特色的新一代企业家教育培养体系,努力培养和打造一支有爱国情怀、敢于创新、诚信守法、勇于担责、具备国际视野的新一代企业家队伍。
对于一座城市而言,有了一代代优秀的企业家群体,才有了一流经济的发展根基。 苏州就是要靠市场经济、靠企业来不断发展的,不管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
公开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底,苏州共有民营企业74.92万家,占全市企业数90.3%,注册资本总额4.76万亿元。2021年,苏州四上民营企业营业收入创历史新高,首次突破4万亿大关;三家民营企业入围世界500强;26家企业入围2021中国民企500强,23家企业入围2021中国制造业民企500强,上榜企业数双双位居全省第一,分别位列全国第三和第二。
全市民营企业市场主体超过150万,吸纳就业人数超过500万人,规上民营经济税收贡献占全市的62%左右。不断成长为苏州经济发展重要支撑的同时,民营企业仍面临许多现实的困难和挑战:成本较高、经营困难、各种显性隐性壁垒仍然客观存在。
在把握亲清关系中,真真切切把企业的事,当成自己的事,这才是苏州政商关系的深层逻辑。企业发展与城市发展更是构成了一种共荣共生的关系。苏州能有今天的发展水平和城市影响力,民营企业功不可没;众多民营企业脱颖而出成长为业界标杆,也离不开苏州完备的产业基础和亲商富商的优良传统。
增强企业家的荣誉感和获得感,继而产生更大的责任感使命感,使广大企业家在新时期更加勇于担当、更加勇于创新。因为不管是高质量发展,还是当先行示范,都离不开企业家群体活力的保持、企业家精神的光大。
像尊重科学家一样尊重企业家,像尊重老师一样尊重老板。这是苏州的大愿景,更是汇聚更多扎根苏州、勇创大业企业的向心力。
2023年,苏州起步已经不凡,成绩更值得期待。
Copyright (C) www.szdushi.com.cn
苏州都市网 版权所有 苏ICP备202102924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