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中心 > 国内资讯

诗意栖居的生态家园

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2-11-25 10:19

图①:涨渡湖
  陈新强摄
  图②:翱翔于沉湖之上的白鹤
  魏 斌摄
  图③:东湖
  资料图片
  图④:后官湖国家级湿地公园
  陈新强摄
  制图:潘旭涛

  长江之畔,东湖之滨,水韵武汉收获世界目光。11月5日至13日,《湿地公约》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在中国湖北武汉和瑞士日内瓦同步举行,主题为“珍爱湿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湿地被誉为“地球之肾”,具有涵养水源、调节气候、维护生物多样性等多种生态功能。本届大会上,武汉获颁“国际湿地城市”证书,成为全球获此殊荣的唯一人口过千万城市。

  云梦古泽、楚国故地,如今芳草萋萋、水清鱼肥、候鸟期至……近日,记者深入走访武汉湿地,聆听这个百湖之城“楚楚动人”的湿地保护故事。

  

  倾情守护候鸟驿站

  “来我们沉湖越冬的鸟类主要是雁鸭类,大家看,这是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小天鹅,这是白琵鹭……”11月7日上午,在武汉市沉湖湿地的观鸟屋,前来参观的中外嘉宾透过望远镜,观测湖畔栖息的鸟群。沉湖湿地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工程师冯江,正细致地为嘉宾们介绍。他一脸自豪地说,“沉湖生态越来越好,最近一个月我们记录到的水鸟数量已超3万只。”

  武汉是鸟类重要的越冬地、繁殖地和迁徙停歇地。地处武汉市蔡甸区西南部的沉湖湿地,是江汉平原上最大的淡水湖泊沼泽湿地,被誉为“水鸟天堂”和“湿地水禽遗传基因保存库”,2013年入选国际重要湿地。

  2008年从华中农业大学毕业后的冯江,来到沉湖湿地自然保护区管理局,成为一名巡护监测员。14年来,冯江扎根基层,坚持湿地生态环境监测、调查和保护工作,成了大家口中的沉湖湿地“活地图”。

  为了保护沉湖湿地和在这里栖息的珍稀鸟类,冯江和同事驻守在基层站点,每天骑摩托车,带上相机和望远镜,在湿地巡查。有时深夜出门、通宵巡护。道路崎岖难行,夜晚看不清,他曾连人带车栽进过鱼塘。

  以前,冯江在巡护时,经常遇到农民“拦路诘问”:“鸟儿吃庄稼,法律不让打鸟,我们怎么办?”长期以来,沉湖湿地周边居民“靠水吃水”,开展农业种植、养殖活动,一度对保护鸟类的行为不理解、不配合。

  2013年,《武汉市湿地自然保护区生态补偿暂行办法》出台,每年安排1500万元,对因保护湿地和野生动物而遭受损失的农户和单位实行分类补偿。从此,“鸟儿吃饭,有了政府买单”。《武汉市湿地保护修复制度实施方案》等一系列政策文件的陆续出台,从法治层面明确了湿地保护与修复的手段方式。

  为了确保政策法规的落实,解决湿地核心区和缓冲区历史遗留的生产经营活动占地问题,冯江和同事们深入周边农户广泛宣传,全面调查梳理,通过限期退养、实施退养奖补政策、帮助养殖户解决生产生活实际困难等人性化做法,全面推动沉湖湿地退养还湖(湿)、生态修复。

  在冯江等湿地保护者的共同努力下,近年来,沉湖湿地完成退养还湿7.8万亩,修复退化湿地1400公顷,恢复湿地植被110公顷。近几年的水鸟同步调查中,沉湖湿地水鸟种类和数量稳步提升,湿地生态系统得到极大恢复。前不久,鹊鹞、白尾鹞、白腹鹞、日本松雀鹰、红脚隼等十余种珍稀猛禽,一天之内密集现身沉湖湿地,场面蔚为壮观。

  在沉湖湿地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监控室,工作人员谭文卓在湿地电子地图上轻点鼠标,大屏幕上就弹出湖畔栖息鸟群的实时画面。这是去年以来,沉湖湿地建立起的生物多样性智慧监测系统。

  “‘智慧湿地’系统帮助我们更全面掌握鸟类资源,调度处理现场情况。”谭文卓介绍,系统通过声音识别、视频识别、环境指标、物种追踪、调度指挥等功能,实现监测数据全区覆盖、实时回传。他们还给候鸟安装卫星追踪器,定期获取它们的迁徙路径和身体状态,让沉湖不仅仅只是候鸟驿站,更是一座活着的鸟类科研和湿地保护数据库。

  在不断升级的智慧化、数字化等各项保护举措下,沉湖湿地的鸟类监测数量也由3年前的6万只,增长到如今的8.5万只。冯江自信满满:“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我们一定能够守住湿地生态安全边界,保护好生物多样性,为子孙后代留下大美湿地。”

  最美湖泊还湖于民

  在武汉东湖落雁景区和磨山景区交界处的郊野道上,一座由废弃水厂旧址改造而成的独特建筑引人关注。11月6日,此次大会的系列活动之一——中国履行《湿地公约》30周年成就展在这里揭幕。

  建筑总面积860平方米,以“湿地鸿鹄,观四面风景、迎八方来客”为主题,通过抽象的方式将双曲面屋面演绎成一幅栖霞落雁、振翅流连的景象。展馆与周围的杉树林等湿地景观融为一体、相得益彰,引来观展嘉宾纷纷拍照合影。

  谈及东湖,武汉人是充满自豪的。江城武汉,165条河流纵横交错,166个湖泊星罗棋布。这其中,东湖无疑是最璀璨的一颗明珠。2019年,武汉东湖获评水利部“长江经济带最美湖泊”,是全国唯一入选的城中湖。

  11月初,记者到访东湖绿道,金秋暖阳下,游人三三两两,或骑行,或漫步,两边山林葱郁、水草摇曳、鱼翔浅底,随手一拍都是景致。这条全长101.98公里、宽6米的东湖绿道,是目前全国最长的城市核心区环湖绿道,被联合国人居署列为“改善中国城市公共空间示范项目”。

  “东湖绿道从前期踏勘、方案设计到具体建设,始终避免大拆大建,最大限度保护东湖之美。”中建三局东湖绿道建设指挥部指挥长张安政说,建设过程中,8万平方米的水杉保育林、梧桐道被完整保留,还专门规划了13条生物通道,方便野兔、松鼠等上百种野生动物自由穿行。绿道把散落在东湖风景区四周的听涛、磨山、落雁、马鞍山森林公园如串珠般连为一体,禁止社会机动车辆驶入,并全线免费对外开放,让畅游东湖变得简单易行,真正做到了还湖于民、还绿于民。

  站在碧波荡漾的东湖畔,很难想象,东湖水质恶化时的情境。上世纪70年代,随着渔业发展和城市建设加快,排入东湖的污水高峰期每天超过30万吨,水质迅速恶化,到本世纪初水质一直在V类左右徘徊。彼时,市民不敢下水游泳,更不敢吃东湖里钓起来的鱼,因为有股“煤油味”。

  污染容易治理难。东湖风景区建设管理局局长相英坤介绍,2009年,为了改善东湖水质,东湖全面退渔。此外,全面截污,湖内清淤、水系连通、生态修复、监控监管等一系列组合拳,让东湖生态保护步入系统化轨道,东湖水又“活过来”了。如今东湖水质稳定进入“Ⅲ类时代”,为40年来最好水平,并逐渐形成280万平方米的“水下森林”。

  “岸绿起来,夜靓起来,听涛焕新彰显幸福未来。山湖美、楚韵幽、闻名到海外,花漾磨山香满怀……”一首改编版的《美丽东湖》道出了武汉市民的获得感。他们不仅在东湖休闲观光,也投入到湿地保护中。

  2022年,东湖风景区首次面向社会公开招募民间湖长,高级工程师、中小学及高校教师、公益机构志愿者、企业白领……申请者众多。

  公益机构志愿者刘攀,定期组织亲子家庭来到东湖畔开展巡湖活动,传递爱湖护湖的理念,也让更多人了解到东湖水质向好背后的坚守与付出;90后山东籍情侣江肖良和张铭热爱东湖,留汉定居后,两人把大量时间投入到东湖水生态保护上,劝导市民爱护东湖、清扫垃圾、打捞湖面漂浮物等;位于武汉东湖国家湿地公园的华中师范大学附属华侨城小学,定期开展实践活动,通过巡湖观察、手绘美图、环保经历分享、专题讲解等,在小学生心中种下湿地保护的种子……

  一位位来自于各行各业的东湖民间湖长,正通过“专业+特长”相结合的方式,共同守护城市中心这片33平方公里的“生态绿心”。

  “鸟中大熊猫”武汉“安居”

  头大嘴宽,青头白眼,身着板栗色花纹,这是什么鸟?

  2014年4月,一次偶然的机会,时年44岁的武汉市黄陂区前川供电所员工卢群,拍到了从未见过的小野鸭。他把照片发到观鸟爱好者的群里,马上有人认出,这是极度濒危的青头潜鸭,是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

  由于繁殖地被破坏殆尽,青头潜鸭的种群数量急剧下降,到2010年时只剩下1000只,被誉为“鸟中大熊猫”。不过,此前学界普遍认为,青头潜鸭最南端的繁殖地是河北衡水,武汉只是迁徙过程里的中转地而已。时值4月,青头潜鸭不应该早已离汉、回迁北方繁殖了吗?

  2015年9月,世界水禽与湿地基金会物种保护项目负责人专程来汉认定:“青头潜鸭已经在武汉安家,这里是它们最南端的繁殖地。”

  自2014年青头潜鸭在武汉现身以来,其“安居”工程便开始与时间赛跑:守住栖息地、加强巡护、开展监测、调查和研究……过程中,越来越多的观鸟人、拍鸟人、志愿者以及组织机构参与到湿地保护中,加入到青头潜鸭的守护者“朋友圈”。

  湖北卓尔公益基金会、湖北省长江生态保护基金会等公益组织共同发起的“守护青头潜鸭的家园”项目,整合公益组织、科学家、志愿者、社会公众等多方力量,2017年来已先后在湖北省内的府河湿地、梁子湖、返湾湖湿地等青头潜鸭重要繁殖地组建4支湿地巡护队,累计巡护里程近3万公里。巡护区域内不少养殖户受到感召,主动担当起青头潜鸭的“贴身保镖”。

  2022年春,武汉市观鸟协会会员在豹澥湖附近,再次发现青头潜鸭的繁殖踪迹,其中就包括朱祥能承包的虾塘。

  朱祥能,本是东湖新技术开发区的一个虾塘承包养殖户,由于他坚持生态养虾,拒绝投饵投药,虾塘里水质清澈。了解到鸭子会吃塘里的小鱼小虾,监测和保护活动也多少会对生产造成影响后,这位塘主大方地说:“这么珍贵的鸭子,随便它们吃,吃不了多少。”他还加入武汉市观鸟协会,正式成为一名护鸟志愿者。

  “来我的塘里采藕带可以,但不要伤害鸭子。”朱祥能常常向周边群众宣传。在他的帮助下,武汉市观鸟协会在虾塘水草中找到了10个青头潜鸭繁殖巢。今年5至8月的繁殖季,朱祥能化身一位负责任的“奶爸”,每天到池塘巡护两次,观察小鸭的孵化和成长状况。最终,10个繁殖巢中有8个成功繁殖。

  朱祥能还协助观鸟协会的会员们,在青头潜鸭经常出没的地方布设了几台红外相机,记录到青头潜鸭繁殖的珍贵视频。武汉市园林和林业局为青头潜鸭开设“你好,武汉鸭”专栏,将红外相机捕捉到的内容剪辑成有趣的小视频,让更多人了解这一“武汉新居民”。萌萌的鸭子立即吸引了一大波“粉丝”。

  “武汉湿地这么多、这么美,要是在大家的保护下,有一天青头潜鸭不再是濒危物种了,那该是一件多么值得骄傲的事呀!”朱祥能充满期待。

网友热搜

最新发布

更多搜索

内容精选

资讯 苏州 娱乐 体育 财经

热点 房产 汽车 旅游 商业

Copyright (C) www.szdushi.com.cn

苏州都市网 版权所有 苏ICP备202102924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