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中心 > 教育资讯

为城市发展贡献“苏大力量”

苏州日报 2022-09-29 10:04

引才聚智,以文化人,苏州大学努力构建校地同频共振的创新生态

为城市发展贡献苏大力量

□苏报记者 李静

千年名城是苏州大学的家园,百年名校是苏州城市的名片。

近年来,苏州大学不断深化名城名校融合发展战略,持续推进校地双向赋能创新举措,着力构筑学科生态新高地、引才聚智强磁场、文化传承金招牌,努力为助推城市发展贡献苏大力量。

聚焦国家战略需求

深化产学研互动互融

日前,由苏州大学参与的江苏省海洋信息技术与装备创新中心获批,这是苏州第二个立项建设的省级创新中心。苏州大学作为唯一高校共建单位,其电子信息学院光网络技术研究中心与其他5家企业一起,在智慧海洋领域破浪前行。

科技创新是国家核心竞争力的基石,高校作为我国科学研究的桥头堡,使命在肩。在苏州大学电子信息学院院长、美国光学学会会士沈纲祥看来,高校科研应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提供前瞻性、操作性的理论创新和技术成果。为此,在教学的过程中,他积极引导学生增强自主创新意识,通过申报执行科技部重点研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高层次学术研究项目,建立良好的内循环学科生态,自觉履行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使命担当;积极与华为、亨通等行业龙头企业合作,构建高校与企业、研究机构的外循环联动机制,以科研成果转化助推产业发展,补齐基础理论弱项和技术创新短板,促进产学研互动互融发展。

变革永无停息,走在时代前沿,引领科技风向,须具备超前思维、超强胆识、超常举措。为此,沈纲祥一直带领团队在光通信领域不懈奋进。

如今,光纤入户已成为家庭宽带主流接入方式。然而,随着智慧家庭应用的蓬勃发展,如何为用户提供稳定无死角的家庭宽带网络环境,成为光通信行业面临的又一大考。这些年,沈纲祥带领团队与华为等龙头企业进行合作,开展面向F5.5G时代的光纤到房间技术研发。面对持续的光改升级,团队不断为技术革新提供理论支撑。科研无止境,我们每日都在小步快跑,希望能走在学科前沿,符合国家战略需求,实现科研报国的理想。沈纲祥说。

近年来,苏州大学始终坚持顶天立地科技发展战略,瞄准国家发展重大需求,抢占未来科技与产业发展制高点。五年来,苏州大学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600余项、国家社科基金205项,参与国家型号任务风云三号08星和大气二号卫星温室气体监测仪光学系统研制,在真空蒸镀技术、触觉传感器等技术上提供科技支撑,攻克造血干细胞移植、全磁悬浮人工心脏等关键技术,在放射生物学研究、光电器件、零碳负碳技术等领域实现新突破。

创新引才聚智机制

人才与城市共生共融

创新在苏大,创业在苏州。这不仅是苏州大学一贯的引才聚智理念,也让苏州大学功能纳米与软物质研究院、纳米科学技术学院执行院长刘庄多年来受益其中。

2009年,刘庄正在斯坦福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并在生物材料研究领域初露头角,但他毅然决定回国。在对比了多所高校的科研氛围及创业环境后,刘庄选择了苏州大学,他坚信这里会有更好的发展。来到苏大后,刘庄很快便启动了自己的科研项目,逐渐组建了一个跨越材料学、化学、生物学、医学等多个学科的研究团队。近年来,刘庄先后获得国家杰青、美国医学与生物工程院会士、第十六届中国青年科技奖、第三届科学探索奖等奖项。

作为科研人员,应重视成果转化,把科研成果写在祖国大地上。刘庄介绍,近年来,苏州大学不断在推动人才链、科技链、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上用功发力,大力实施产业教授制度、教授离岗创业制度,推动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为了加快科研成果转化,三年前,他也开启了自己的创业之路。希望能让一项项技术从实验室走到产业端,形成产品,最终让患者受益。苏大开放包容的人才政策让人才与科技、学科与产业、大学与城市实现了融合发展。刘庄感慨。

高水平人才队伍是教育发展的基石,也是高校科技创新的原动力。多年来,苏州大学深入实施人才强校战略,面向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精准引才、精心育才、精细用才,形成科学合理的金字塔式人才发展体系。在省市级层面出台的一系列有力度的人才支持政策基础上,为各阶段、各层次人才的持续汇聚、成长、发展提供优质高效的管理与服务,使高端更尖端、青年更拔尖,多方携手共同打造人才高地、创新高地。

而作为名城名校发展战略中的关键,苏州大学以最优质的创新创业土壤,最优异的贴心暖心服务,最优惠的人才政策扶持,也为人才搭建了施展身手的宽广平台。目前,苏州大学会聚了包括17位院士在内的各类国家级高层次人才320人次。据统计,超过70%的高层次人才来自海外知名大学和科研机构,已形成顶尖人才、领军人才、拔尖人才、精英人才、优秀青年学者汇聚的高层次人才梯队。

文化浸润塑形铸魂

护城市文脉共建共赢

漕运古道、舳舻千里、渔火延绵、船桨成歌大运河是活态的文化遗产,流动的历史文脉。为了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大运河,2018年以来,苏州大学成立了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研究院苏州分院、苏州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研究院,聚智围绕活化大运河文化宝库谋篇布局。

运河承文脉,十景绘姑苏。为了实现大运河资源的多维度保护和运用,有机串联苏式美学与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点,通过运河十景展现大运河文化带最精彩一段,多年来,苏大运河院定期深入一线调研,组织召开多方专家参与的学术研讨会,用绣花功夫研究活化传承的具体路径,在生态治理上铆足干劲、久久为功。

文运同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近年来,苏州大学始终致力于做好吴文化及江南文化传承文章,修复城市肌理,活化人文想象。学校成立了中国昆曲评弹研究院,着力提升中国昆曲评弹的历史理论研究,引领中国昆曲评弹的传承、发展与创新。传统文化工作坊获评教育部高校礼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色展示项目展示榜首,江南丝竹入选教育部第一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与此同时,苏州大学积极构建理论研究向决策咨询转化全过程创新生态链,加强江苏省吴文化研究基地、中国特色城镇化研究中心等平台建设,依托东吴智库连续8年打造对话苏州品牌活动,把脉苏州发展,建言咨政实现聚集效应。

展望下一个五年,苏州大学党委书记江涌表示,将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进教育改革与党建工作有机融合,坚定不移地走好建设国内一流、国际知名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之路。

网友热搜

最新发布

更多搜索

内容精选

资讯 苏州 娱乐 体育 财经

热点 房产 汽车 旅游 商业

Copyright (C) www.szdushi.com.cn

苏州都市网 版权所有 苏ICP备202102924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