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中心 > 江苏资讯

江苏省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70.9%

新华日报 2022-09-25 12:28

□ 记者 张宣 吴琼

镇江350亩复合种植大豆玉米归仓,泗阳“金秋红蜜”迎来最佳采摘期……近日我省各地呈现出一派繁忙的丰收景象。记者在采访中发现,科技改变传统种植模式,助力农产品丰产丰收。省农业农村厅公布的数据显示,至去年底,全省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70.9%、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近10个百分点。

筛选优良品种,

增产赢在“起跑线”

在建湖县颜单镇的田间地头,一望无垠的稻田惹人驻足。“公司在颜单镇主要种植‘南粳46’和‘南粳9108’两个优质品种稻子,今年6000亩稻子预计要产出9万斤大米,由于生长期在216天左右,较其他品种多生长50天,所以其米粒饱满,食时绵软爽口,深受消费者喜爱。”江苏正清米业有限公司负责人周正清说。

“南粳”系列是省农科院王才林团队通过抗病高产品种选育和稻米食味品质改良而来,累计推广面积超1亿亩,优良食味粳稻新品种实现省内不同生态区全覆盖。其中“南粳46”被评为江苏省“最好吃的大米”,30多次获全国“金奖大米”等称号,“南粳9108”成为我省种植面积最大、全国种植面积第三大品种。

2015年以来,我省选育推广一大批高产优质多抗和优良食味新品种,其中国标一级16个、超级稻品种19个。选育“镇麦12”“扬麦33”等优质多抗小麦新品种,大幅提升省内特别是淮南麦区品种赤霉病抗性。

江苏推进第三次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收集资源并完成繁殖鉴定上交国家3409份。建成国家级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单位22个,认定省级农作物、畜禽(含蚕种)和微生物种质资源库(圃)75个,建立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38个。建成品种最多、规模最大的国家级地方鸡种、水禽品种活体基因库,保存地方鸡品种30个、鸭鹅品种25个,对5个品种11个群体地方猪落实生物技术保护。建成条斑紫菜基因库、河蟹等3个国家级水产遗传育种中心,形成较为完整的水产种业体系。保存各类种质资源6.8万份,占国家种质资源保有量的11%。

先进种植技术,

夯实丰收“底气”

9月22日,镇江市丹徒区世业镇200亩带状复合种植试验田里的大豆玉米收获完毕。“玉米每亩实收450公斤,大豆每亩实收130公斤,和传统单种方式相比,每亩综合效益提高200元左右。”世业镇村民李晟测说。

“试验田主要采用‘4+6’‘2+4’种植方式,玉米品种主要是江玉877、苏玉29,大豆品种为齐黄34、瑞豆1号。田中玉米行距50厘米、株距15厘米,大豆行距30厘米、株距12厘米,密度大于正常种植的标准。”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所长陈新告诉记者,我国大豆产量不足,通过探索采用带状种植方式,缩株距、保密度,从而空出更多耕地种植大豆。

我省今年规划60万亩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任务,实际完成种植65万亩。中央提供每亩地150元的补贴,我省额外增加补贴170元,并通过农机补贴、种植保险、免费培训等措施,在全省推广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

“以前种的桃子老是裂,成了‘爆炸果’,卖不上好价钱。自从用上省里专家提供的精准施肥和果枝人工干预技术,现在商品果率超过70%,亩产3000斤,一斤卖到15元以上,今年迎来大丰收。”9月21日,泗阳县桃农蔡登洲的30亩“金秋红蜜”秋桃采摘完毕,准备上市。

“很多农户一味追求果实‘大’,使用大量肥料造成土壤酸化,不利于农业可持续发展。”国家桃产业技术体系南京综合试验站站长宋宏峰告诉记者,通过指导种植户在桃子发育期将肥料精准撒施在桃树根部营养区,维持土壤环境平衡,每亩地可节省80—100斤肥料。

机械化智能化,

按下秋收“快进键”

丰收时节,在常熟市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种业基地办公室里,工作人员正用手机打开基地无线通信平台,查看各个区域土壤墒情、水位、水质等情况。随后轻点几下屏幕,几片需灌溉区域内的泵站、智能取水口就运转起来,水流、水位等数据变化也实时传送到手机App页面上。

工作人员在操作程序的同时,田间放置的农用通气象站、可视化虫情测报灯、各类传感器、监测机器人等设备已实时采集好相关信息,并通过综合展示与控制平台分析形成相关数据,展现在手机App页面上。根据这些监测数字,工作人员足不出户就能了解田间情况,判断病虫危害程度,并科学制定用药方案。

这样的无人化作业场景在种业基地随处可见。常熟国家农业科技园区规建部副部长毛曦介绍,智慧繁种区的明渠灌溉全部改为管道灌溉,原有设施都升级为智能化泵站,同时根据水稻种植流程,应用现代信息、无人机遥感、农业物联网等多项技术。

我省于2016年开始大力发展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2020年在全国率先实现全省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2021年全省共有大中型拖拉机16.3万台、插秧机13.6万台、谷物联合收割机16.9万台、烘干机3.2万台、自走式高地隙植保机2.7万台、无人植保飞机1.4万台。水稻、小麦、玉米三大粮食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95%,产地烘干能力达67.7%,高效植保机械化能力达77%。水稻种植机械化水平全国领先,粮食产地烘干能力全国最高,无人植保飞机推广应用全国前三,秸秆机械化还田水平居全国前列。

网友热搜

最新发布

更多搜索

内容精选

资讯 苏州 娱乐 体育 财经

热点 房产 汽车 旅游 商业

Copyright (C) www.szdushi.com.cn

苏州都市网 版权所有 苏ICP备202102924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