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剪刻纸传承人吴永林。
吴永林教授孩子们巧手剪纸。
非遗剪刻纸传承人倪婉文。
倪婉文为孩子们上剪刻纸课程。
剪刻纸作品。
伏案剪刻纸。受访人供图
本报记者方方吴涛
剪纸是一门镂空的艺术,在中国已绵延千年之久,作为最古老的民间艺术之一,堪称中国文化的活化石。一把剪刀,一张纸,表达了生活中的喜怒哀乐,这项朴实而又凝聚着智慧的民间工艺,吴永林、倪婉文自触碰起,便再没放下。
苏州剪刻纸,沿袭了南派剪纸的细腻秀美、精致严谨和立体感强等特点。在这里,有一对翁媳传承的非遗剪刻纸传承人——吴永林和倪婉文。他们用巧手和匠心,将古老的苏州剪纸艺术推向了新的高度,也让世界看到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他们的故事,不仅见证了苏州剪刻纸的传承与发展,更是中国传统非遗文化在现代生活中的生动注脚。
缘起
从苏灯世家走出的剪纸大师
吴永林出生在一个传统的苏灯世家,他的童年充满了彩灯、剪纸和家族传承的温暖记忆。他的祖父是苏灯行业协会的负责人,父亲也是一位技艺精湛的灯彩艺人。在这样的家庭氛围中,吴永林自幼便对剪纸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七八岁时,他便跟随父亲学习剪纸技艺,从此开始了他与剪纸相依相伴的一生。
1978年,吴永林进入苏州民间工艺厂,正式开启了他的剪纸生涯。在这里,他不仅继承了家族的传统技艺,还通过大量的实践和学习,将剪纸艺术提升到了一个新的水平。他的剪纸作品以“刻”代“剪”,细腻秀美、精致严谨,充分展现了江南文化的独特魅力。1997年起,吴永林开始为韩国、美国、日本等国的客户设计和加工剪纸作品,他的作品逐渐走向国际舞台,受到了广泛赞誉。
吴永林的代表作之一是大型剪刻纸《网师园全景图》,这幅作品以其精湛的技艺和细腻的构图被收录于2004年的《苏州年鉴》。他的另一幅作品《龙凤袍》更是被捐赠给里加中国文化中心收藏及对外展示,成为苏州剪纸艺术的标志性作品。2013年,苏州剪刻纸项目被苏州市政府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吴永林被评为该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他的吴氏剪纸工作室也被评为省级非遗传承保护单位。
吴永林的剪纸技艺不仅在于其精湛的刀工,更在于他对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和对细节的极致追求。他所使用的蜡盘和刻刀都是祖传特制,保留了传统的技术工艺。在他的作品中,无论是苏州园林的亭台楼阁,还是传统佳节的吉祥图案,都充满了浓郁的江南韵味和文化内涵。吴永林常说:“剪纸不仅是艺术,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我希望通过我的作品,让更多人了解苏州,了解中国传统文化。”
吴永林的传承之路并非一帆风顺。在传统技艺逐渐被现代工艺取代的浪潮中,他面临着巨大的挑战。然而,吴永林凭借对剪纸艺术的执着和热爱,始终坚持传统技艺的传承与发展。他深知,剪纸艺术的传承不仅仅是技艺的传承,更是文化的传承。为了让更多人了解剪纸艺术,吴永林每年都会在苏州的学校和社区举办超过400课时的讲座和互动课程,向孩子们传授剪纸技艺。他的努力不仅让剪纸艺术在苏州生根发芽,更让这门古老的艺术走向了世界。
传承
非遗二代传承人的接力赛跑
在吴永林的影响下,他的儿媳倪婉文也走上了剪纸艺术的道路。倪婉文出生于1990年,曾是一名媒体运营者。在耳濡目染下,她渐渐爱上了剪纸,并最终决定转行,接过公公的剪刀,成为吴氏剪纸工作室的第二代传承人。
倪婉文的加入为苏州剪纸注入了新的活力。她以年轻人的独特视角和创新思维,为传统剪纸艺术带来了新的可能性。她不仅继承了吴永林精湛的技艺,还在作品中融入了更多的现代元素和时尚感。她的代表作品《姑苏景》《百龙图》《龙凤袍》等,不仅展现了传统剪纸的细腻与精致,还融入了现代设计的理念,让传统艺术焕发出新的生机。
2024年,倪婉文在姑苏区非遗传统手工技艺创意创客大赛中脱颖而出,进入了决赛。她的作品《环秀江南》获得了第五届苏州市民间文艺创作推优三类优秀作品奖。这幅作品以苏州传统园林为题材,通过细腻的刀法和独特的构图,展现了江南水乡的灵动与秀美。倪婉文说:“我希望通过我的作品,让更多年轻人了解和喜爱剪纸艺术。剪纸不应该只存在于博物馆和展览中,它更应该融入我们的生活。”
倪婉文不仅在艺术创作上有所创新,还在推广和传承剪纸文化方面做出了积极贡献。她与苏州久光百货商场合作,举办剪纸艺术的静态展陈;与热门手游合作,将非遗剪刻纸推广到年轻一代群体中;还在西交利物浦大学带领外国人体验苏州剪刻纸。她相信,通过这些创新的方式,可以让更多人了解和喜爱这门古老的艺术。
倪婉文的创新之路充满了挑战,但她凭借对剪纸艺术的热爱,始终坚持自己的理念。倪婉文说:“我希望以年轻人的视角,结合互联网+,研发出更多时下新潮的元素。同时,可以在社区及学校进行互动,让更多人爱上剪纸。”目前,吴氏剪纸工作室已经在苏州市平江实验学校、姑苏区老年大学娄江分校推出了剪纸专项课程。
创新
让苏州剪刻纸走向世界
喜庆的“福”字、别致的“春”字挂饰……每逢过年,人们都对剪纸作品情有独钟,家家都要贴上新窗花,为新年增添一些喜庆的气息。剪(刻)纸是中国传统民间艺术,这一传统的艺术符号,通过光、影、线条等传达美感,表现艺术,已经成为中国人祈福与祝福的一种象征。
苏州剪(刻)纸是吴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细腻秀美、精致严谨、立体感强。过去,结婚的新房和嫁妆都要贴上大红“喜”字或“龙凤”图案以示喜庆;春节用红纸剪成梅花、喜鹊、财神等吉祥图案装饰门窗;吴地制作的灯彩也大多用剪纸来点缀和美化。“剪纸这门手工艺,全国各地都有,各具特色。北方剪纸以‘剪’为主,风格较为粗犷。苏州剪纸则以‘刻’代‘剪’,细节精致,因此被叫作‘剪(刻)纸’。”吴永林介绍。
“对于资深的剪纸艺人来说,剪纸主要难在两个地方,就是‘做大’、‘做细’——‘大’,指的是要刻一幅超过一米长的作品,这个可能要专心刻几十天,甚至几个月才能完成。‘细’,就是要在剪刻中展现出精致的细节,比如刻瓦片、树叶、衣褶等等,要是没有多年的功力,是很难做好的。”倪婉文说。
在吴永林、倪婉文创作的《裁云剪水》剪刻纸系列作品中,《留园景》以留园的标志太湖石为主眼,刻画出精巧园林景致,植被点点,生机勃勃;《双塔景》通过小桥流水、粉墙黛瓦的剪裁,苏式慢生活得以精致体现;《盘门景》描绘了苏州现存唯一的一座水陆城门——盘门,通过水流的点缀,让硬朗挺括的城门建筑亦显江南柔秀之美。
2021年适逢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吴永林在工作室里巧手翻飞,经过四个多月的创作,他选取了韶山冲、南湖红船、延安精神、遵义会议四个大家熟悉的历史事件和地标,通过剪纸作品把党史“刻”在纸上。四幅作品剪法精细剔透,线条流畅自然,构图疏密有致,他用自己的力量雕刻红色记忆,向人们还原珍贵的历史图像,记录和传承党史,让背后传递的信念印在人们心底。
2024年,吴永林和倪婉文受邀在苏州城市文化与传播学院举办了一场主题为“精刻细作——苏州剪刻纸工艺”的讲座。他们向同学们展示了多幅精美的剪刻纸作品,并详细讲解了剪刻纸的历史渊源、制作工艺及其在苏州园林、刺绣、窗花中的应用。吴永林还分享了他申报江苏省非遗文化保护单位的经验,鼓励更多人参与到非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中来。
在吴永林和倪婉文的努力下,苏州剪刻纸不仅在国内受到广泛关注,还在国际舞台上展现了独特的魅力。吴永林曾多次前往马耳他等国家,为当地的孩子们讲授剪纸艺术,受到了热烈欢迎。倪婉文则通过与国际品牌和机构的合作,让苏州剪刻纸走向了世界。
正如倪婉文所说:“我们有责任和义务将它传承下去。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让更多人了解和喜爱这门古老的艺术。”
Copyright (C) www.szdushi.com.cn
苏州都市网 版权所有 苏ICP备202102924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