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3日,备受瞩目的第三届“科学探索奖”获奖名单正式揭晓,全国50位青年科学家“榜上有名”。其中,苏州大学功能纳米与软物质研究院教授刘庄成为苏州唯一一位获奖学者。
“科学探索奖”是目前国内金额最高的青年科技人才奖励计划之一,刘庄为前沿交叉领域获奖人,未来5年内,他将获得总计300万元的奖金。今天(9月15日),记者在苏州大学独墅湖校区见到了刘庄。
做学者:扎根苏州来圆科研梦,带领团队攻坚肿瘤用药难题
1982年出生的刘庄从小就有一个科研梦。2004年北京大学毕业后,他顺利考入美国斯坦福大学,并于2008年获得了化学博士学位。随后,他在斯坦福大学化学系以及医学院从事了一段时间的博士后研究。2009年,已在生物材料研究领域初露头角的刘庄毅然决定回国。在对比了多座城市的科研氛围及创业环境后,刘庄来到了苏州,他坚信这里会有更好的发展。
扎根苏州大学功能纳米与软物质研究院后,刘庄很快便启动了自己的科研项目,逐渐组建了一支跨越材料学、化学、生物学、医学等多个学科的研究团队,并于2012年开始在生物材料与肿瘤免疫治疗领域进行前沿探索。研究中,刘庄团队发现,放疗及化疗毒副作用太大,常常会面临“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无奈,而如今以PD1疗法为代表的肿瘤免疫治疗药物在少部分中晚期患者身上实现了很好的疗效,但其整体临床应答率仅有20%至30%,大部分肿瘤患者并未真正受益,因此,如何利用生物材料,开发出标准化的新型药物制剂,以提高临床肿瘤治疗的响应率,延长中晚期肿瘤患者的生存期,成为刘庄团队科研的主攻方向之一。
研究新的科研技术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循,全靠自己摸索和实践。为此,刘庄和团队成员把办公室和实验室当成家,不分昼夜,没有假期,全身心地投入到这项研究中,希望为肿瘤治疗提供新思路。近年来,刘庄先后荣获国家杰青、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美国医学与生物工程院会士、第十六届中国青年科技奖等荣誉。
成创业者:推动临床成果转化,突破“卡脖子”的关键技术
“作为科研人员,在抓牢基础研究的同时,更应重视临床成果转化,把科研成果结在祖国大地上。”刘庄介绍,近年来,苏州大学不断在推动人才链、科技链、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上用功发力,大力实施产业教授制度、教授离岗创业制度,推动“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为了加快科研成果转化,两年前,他也开启了自己的创业之路。
学者突然分身去做企业家并非易事。刘庄坦言,一项技术从实验室到产业端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如何把技术成果落地苏州,做成规模化的产品;如何把学校和科研界的资源用到企业中来,他和团队成员也走过不少弯路。但是一想到未来的产品可能会让更多的肿瘤患者受益,刘庄和团队便想方设法克服困难,着力突破“卡脖子”的关键技术。目前,工艺放大等多个产业转化过程中出现的困难,均已经得到解决。
刘庄介绍,目前,两款药物制剂的有效性已经在动物模型上得到了验证。预计明年年初,他们将向监管部门递交一期临床试验许可申请。“科研转化是一个长期探索、反复打磨的过程,容不得半点马虎,我们必须沉得下心,扎扎实实往前走。”他说。
任师者:严谨治学显担当,已培养出17位正副教授
“思维超前、教学严谨、事无巨细。”谈起自己的导师刘庄,苏州大学功能纳米与软物质研究院教授陈倩不时流露出敬佩之意。她介绍说,十几年前,还在苏大材料与化工学院读大二的她,在机缘巧合下加入了刘庄的课题组。一进组,她就被刘庄团队研究的前沿技术所吸引了。
“刘老师会根据学生的个体需求和就业意向对学生进行分类培养,他会手把手指导每一个学生做实验。开小组会时,他会就课题研究中的具体数据等细节问题,与每一位同学展开讨论。大家都知道,在他的手下做研究,想要偷懒是绝对行不通的。受到他的影响,我最后决定留在苏大读硕士、博士。”陈倩说。如今,成为教授后,陈倩也沿袭了刘庄的众多“教学规矩”,她认为,秉承着刘庄一样的严谨治学精神,才能把科研做好,把学生教好。
截至目前,刘庄已培养出17位正、副教授,其中4位荣获“国家级青年人才”称号,两位荣获“青年长江学者”称号,两位成为了“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他们中有的选择留在苏大任教,有的去了国内外其他知名大学继续深造,他们继续走在科研前沿,为国家科学发展贡献着力量。
Copyright (C) www.szdushi.com.cn
苏州都市网 版权所有 苏ICP备202102924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