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报记者 张帅 葛皓珺
这是一对都负有美名的伙伴。
苏州,历来有“人间天堂”之誉;林周,在藏语里的意思是“天赐之地”,她与拉萨相伴共生。虽然相隔4000公里,相似的地域名片却让苏州与林周有了历史的缘分。
这是一次跨越高山大河的对话。
今年是对口援藏30周年。30年来,苏州全市上下坚决贯彻中央战略决策和省委工作部署,持续完善对口支援工作机制,不断加大对口支援力度。一批又一批援藏干部,满载着全市人民的深情厚谊与如山重托,在海拔四千多米的雪域高原上坚守初心、不辱使命,与当地干部群众一起,奋力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造就了如今高原产业发达、村强民富、百姓安居乐业的景象。
对口支援是一项需要长期坚持的事业。如何不断推动对口支援工作向纵深发展,更好凝聚建设美丽幸福西藏的磅礴力量?援藏项目如何落地生根,更好实现和保障当地的民生需求?如何贯彻新发展理念,更加注重援受双方的双向合作,让苏林一家亲的互利共赢之路越走越宽广?30年来,面对对口支援这一时代之问,苏州,逐步形成了以干部人才援藏为引领,经济、智力、教育、医疗等相结合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口支援工作格局,大写了在雪域高原上的时代答卷。
问题导向:林周群众急需什么就帮什么
——递进式建起民生设施“硬支撑”
高原缺氧,关山万重,西藏曾是人们对于祖国边远地区的代名词。1994年,中央作出对口支援西藏重大决策之时,苏州干部群众对于林周县、拉萨市乃至整个西藏依然是比较陌生。
1995年6月,苏州市第一批援藏干部来到林周县。从此,“林周”这个地方,逐渐开始为苏州干部群众所知。苏州干部进藏,最大的使命是坚定当好对口支援的促进派、实干家,为实现西藏长治久安和高质量发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西藏目标而努力奋斗。于是,在苏州、林周党委政府支持下,苏州援藏干部抓住民生、产业、规划、人才等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问题,开动脑筋、迈开脚步,大胆工作。1995年6月后,《林周县十年对口支援规划》《林周县“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林周县脱贫方案》《林周县城区发展规划》等纲领性文件和蓝图陆续发布,林周经济社会发展有了“加速度”。
在林周县,第一条柏油马路叫“苏州路”。这是苏州援藏工作30年征程的起点,拉开了整个林周县道路建设的序幕。如今,从林周县城到南部、北部各乡的公路都已畅通,全县46个行政村通畅率已达100%,184个自然村全部实现通达。
林周群众急需什么就帮什么。这样的问题导向,是对口支援工作破局开题的“不二法门”。循着问题导向,苏州不断加大基础设施的资金支持,为林周民生“输血”。曾经,教育、就业、医疗等,与老百姓息息相关的民生领域一度成为林周发展的最大“痛点”。苏州援藏干部聚焦民生短板弱项,一个项目一个项目推进,一届干部接着一届干部干,通过“滴灌式”项目建设,不断解决林周百姓的现实需求。
由苏州援建的林周县苏州小学是当地远近闻名的“明星小学”——西藏班录取率名列自治区前茅,林周县每年约四分之一的大学毕业生来自这所学校。林周县苏州小学校长次仁扎西,从事教育工作已有20多个年头,见证了林周教育的飞速发展。“老百姓的教育观念发生翻天覆地的改变,老师们再也不用担心家长不让孩子上学而外出打工了。现在即使学生家住在偏远的山村,家长也会想尽办法让孩子到学校上课,享受优质的教育资源。”
30年来,林周第一个完整的城区规划、第一次土地拍卖、第一次产业项目落地,在一批又一批苏州援藏干部和当地干部群众共同努力下,一个个不断诞生,繁荣发展也从文件愿景变成现实。截至目前,苏州已经派出10批援藏干部,医疗、电力等系统也派出人才至林周开展援助工作,上百个援藏项目涵盖产业发展、民生改善、社会事业、基层党建、维护稳定等各个领域,演绎着从上世纪90年代赓续至今的苏式援藏故事。
系统思维:可持续发展如何实现
——产业创新增强林周“自我造血”功能
去年7月7日,苏州林周综合检测能力体系建设培训班开班,来自雪域高原西藏林周县的19名大学生,端坐在位于西园路的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的教室里,认真听讲,接受专业的理论培训和实践指导。
这是苏州智力援藏的一次探索,向林周县构建专业化综合性的检测中心跨出了坚实的一步,更是帮助当地建立和完善“自我造血”系统。
随着经济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特色产业园开始在林周集聚。作为西藏首个国有综合能力检测体,林周县综合检测中心能提供集农产品、食品、环境、动物卫生检测于一体的服务。林周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援藏干部李旭介绍说,中心的设立,“将有效助力林周特色农副产品申报‘两品一标’,提高产业附加值。还能为林周乃至西藏培养一批检验人才。”
援藏打造产业“自我造血”系统,是一项久久为功的历史性工程,必须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林周县海拔最高的乡镇唐古乡,有海拔4200米、生长着20多万株千年古柏的热振国家森林公园,有绵延30公里的热振河谷,被称为“世外秘境”。早在1996年12月,林周县委副书记、副县长范建坤带领林周县唐古乡党委书记拉巴次仁等一批乡干部到苏州实地考察半个月。经过苏州援藏工作干部接力打造,唐古旅游服务中心也已经建成投入使用。当地一位干部回忆,以前路没通,当地人都不愿出门,没有什么游客。现在交通发达,沿路通信信号也非常好,热振国家森林公园不断开展停车场、卫生间等配套建设,旅游资源也被纳入了“拉北环线”之中。
展望未来,林周县唐古乡党委副书记、乡长土多格列信心满满:“我们在积极申报3A级景区,着力做好热振国家森林公园的3A级景区创建工作。”
共赢理念:双向奔赴怎么赋能
——人文交流唤醒“诗和远方”软实力
在4000多米高原上,林周再现“苏州城”,援藏的故事在苏林两地不断互动中升温,人文交流注入了同为“一家亲”的温馨。
西藏小伙达瓦扎西今年26岁,目前在苏州高新区固锐德医疗器械公司上班。他学的是康复治疗技术,想去外面闯一下。去年4月,“苏林一家亲”林周县高校毕业生专场招聘会在苏州超越人力资源市场进行,和达瓦扎西一起参加招聘会的26名林周籍的高校毕业生,全部达成就业意向。林周县人社局局长段小红表示,和苏州市签订高校毕业生对口援助协议,是落实就业优先的原则,也为苏州的产业输送人才资源,加强两地交流、交融、交往。
近年来,林周县的农产品、文创产品、旅游资源受到了苏州百姓的热捧。一份份风干牦牛肉、奶酪片、青稞藏酥、老酸奶软糖、糌粑粉等西藏特产,引起了人们的浓厚兴趣。
当“人间天堂”遇上“雪域高原”,苏州各地也不断亮相各种援藏项目林周特产店。林周的牦牛肉、菜籽油、青稞米、糌粑、松茸、甜茶等独具特色的美食物产跨越千里来到了苏州,生动演绎了一番“舌尖上的林周”。这些特色美食将长期上架西藏林周农产品展示店,文化旅游资源也在苏州形成了非常好的品牌效应,共同营造数字时代苏州与林周品牌互动生态圈。一位叫桑珍的藏族姑娘告诉记者,她从西藏职业技术学院毕业后,进入林周县电商协会工作,平时经常做电商直播。作为00后的年轻人,她从小就知道苏州人民援助林周,对苏州很有感情。所以,她希望能够把林周的特产带给苏州人民,在线上和线下平台都获得认可和喜爱。
林周拥有惊艳的旅游胜地,却因地处偏僻、交通不便不为广大游客所知晓。苏州援藏干部的到来,逐步唤醒了“沉睡”的文旅资源。“以前的援藏是搞基建、修桥铺路,然后是产业扶持,帮助当地建立‘自我造血’系统,充分挖掘林周的人文潜力。”林周县委常务副书记、常务副县长,苏州第10批援藏工作组组长肖军表示,10批苏州援藏干部,时间不同,要求也不同,我们要在新的援藏征程上展现出我们新的担当和作为。
Copyright (C) www.szdushi.com.cn
苏州都市网 版权所有 苏ICP备202102924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