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 王嘉言
“不买年”成为今年很多年轻人在社交平台上新年计划中的关键词之一,即在一定的时间内,对自己的消费行为作出限制,不买不需要的东西。中国青年报社发布的《2022十大生活趋势》调查报告显示:年轻人看腻了大促销的狂欢,消费方式从“头脑发热的剁手”转变成“人间清醒”。
年轻人挑战“不买年”,你怎么看?“不买年”体现了怎样的消费心理和心态变化?年轻人应该怎么正确消费?本期留言板,我们讨论这个话题。
【观点交汇】
体现年轻人消费清醒
顾善闻
青年一代经历了电商和移动互联网崛起岁月,几乎都有过“买买买”的激动回忆。前些年,智能手机的快速普及和快递业的迅猛发展,为年轻人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消费体验。而且相比置于眼前、拿在手里的现金,网络购物、移动支付很容易让消费者产生“心不疼”的错觉,这应当也是导致大批年轻人熬夜刷单甚至不惜沦为“月光族”的一大原因。
超额和透支消费,各种变着花样的促销“套路”,多年的购物经历让年轻人终于明白——非理性消费既不可持续,也根本没有必要。再说如今网购已是常态,其新鲜感亦早已不复当年。因此,作为一种新兴消费思潮的“不买年”能引起共鸣,也就不足为怪了。并不是说年轻人从今以后将大幅削减购物开支,而是意味着他们开始真正拥抱量入为出的理性消费。同时,国货崛起也让年轻人、尤其是95后有了更多高质量的“精准”购物选择,追求更务实、更高品质的消费。眼睛一闭“买买买”、“只买贵的、不买对的”——这些非理性的购物观正日益被“见过世面”的年轻人所抛弃,而这种“精准”购物选择给人带来的自信感和成就感,远远大于重复消费、盲目跟风消费,更有可能帮助95后更好找到自己在生活中的位置和目标。期待这类年轻人越来越多。
为真实需求买单
朱执竞
道理很简单,“不买年”的意义不仅仅在于节约,其目的也并非“不买”。不同时代、不同层次的消费者对于物品的需求也不尽相同。老一辈人经历过艰难困苦的时代,朴素节俭的习惯或许会保留在其个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在人们刚刚摆脱贫困的时期,丰盈的物质条件是满足个人需求的最重要标准之一;而如今的年轻人大多生活在富足的环境之中,追求又有了新的变化,这是社会发展的体现。
无论是曾经火热的“断舍离”一词,还是今年流行的“不买年”,反映的都是人与物之间关系的调整。物在一定程度上能给人带来满足感或安全感,但如果超过了这个度,同样也会带来烦恼。正如有人面对自己一时冲动购入的大量物品被闲置的情况感到后悔,对某些商品需要在保质期内用完产生压力,因此才会制定出“不买日”“不买月”“不买年”这样的目标。
在网络经济发达的今天,消费者从接收商品推销信息到逛各类网上商城,再到下单、等待派送,购物的过程被大大延展。但是,去除那些表面的、冲动的、非理性的欲望,深刻认识自己真实的物质或精神上的需求,将精力和财力集中于此,这样才能达到欲望满足的一个和谐状态。
下期话题预告
圈粉海内外、卖断货,连设计师的儿子都买不到……北京冬奥会拉开大幕后,吉祥物“冰墩墩”“雪容融”备受追捧,一时成为“顶流”,吉祥物周边产品不断售罄。有人感慨一“墩”难求,有人求问如何实现“冰墩墩”自由。
“冰墩墩”为什么火了?“冰墩墩”霸屏背后,有哪些中国力量和中国精神?作为冬奥“顶流”的它,能给中国文创带来哪些启发?欢迎来稿,和我们分享你的观点。
Copyright (C) www.szdushi.com.cn
苏州都市网 版权所有 苏ICP备202102924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