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中心 > 苏州资讯

苏州全市14个国家级开发区 书写奋斗者篇章

苏州日报 2018-05-31 14:48

改革开放40周年,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走向新时代的辉煌历程。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昆山解放思想、自加压力,从实际出发,在全国第一个自费兴建开发区,吹响了我市开发区发展的号角。全市上下开拓进取、奋勇争先,在苏州创造了开发区发展的奇迹。全市形成的14个国家级开发区和3家省级开发区,为苏州不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跨越发展,书写着奋斗者的篇章。

苏州工业园区

苏州工业园区是中国和新加坡两国政府间的重要合作项目,在中新双方的真诚合作和共同努力下,园区经济社会实现了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在2017年全国经开区综合考评中位居第1,在全国百强产业园区排名第3,在全国高新区排名上升到第5,创造了多个“第一”和“唯一”,综合发展指数、集约发展水平、质量效益指标跃居全国开发区前列。

在24年的开发建设中,形成了“借鉴、创新、圆融、共赢”的园区经验,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一是注重规划先行。积极借鉴新加坡等国内外先进城市的成功经验,以规划引领城市建设发展全领域、全过程,以全员的规划意识、前瞻的规划编制和严格的规划管理成功打造了“创新之城、非凡园区”的品牌。二是突出先行先试。推进体制创新,注重集成创新,积累了一批改革创新成功经验,持续激发了发展动力和活力。三是坚持开放创新。构筑国际化产业发展格局、创新发展格局和人才发展格局,积极参与全球创新合作与竞争,开创了中外经济技术互利合作的新模式。四是强化亲商服务。按照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的要求,坚持供给侧创新和需求侧牵引两端发力、企业“点餐”和政府“端菜”有机结合,深化“放管服”,强化集中高效服务,打造“城市大脑”,强化智能协同服务,不断丰富和拓展亲商服务品牌。五是创新社会治理。加强社会协同、区域共建,实现一体发展、统筹资源,聚焦富民惠民,为开发区社会治理创新积累了有益经验。

苏州工业园区将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加快建设世界一流高科技产业园区,打造创新源地、产业高地、民生福地、宜居胜地,争当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标杆。

引力播

苏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苏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是1992年全国首批国家级高新区之一,2002 年与虎丘区合并,实行两区合一的管理体制,在全省国家级高新区排名和创新驱动发展综合评价中均列第2位。区域面积223平方公里,素有“真山真水园中城”特色。

苏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是苏州经济的重要增长极、自主创新的示范区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坚持打好创新引领发展主动仗,集聚中科院苏州医工所、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苏州创新研究院、中国移动软件技术创新集聚基地等80余家重要院所和“国字号”创新平台;集聚高层次人才2.52万人,各级各类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800多个,其中国家“千人计划”57人。坚持打好新旧动能转化攻坚战,围绕以工业互联网、云计算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医疗器械和生物医药三大产业打造先导产业创新聚集区,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坚持打好质量变革组合拳,依托工业企业大数据管理平台,优化资源要素配置。

未来,苏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将围绕“集聚高端要素、发展高端产业,培育创新业态、营造创新生态”战略定位,进一步深化开放创新,大力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激发内生动力,提高质量效益,高水平建设创新引领发展示范区。

昆山经济技术开发区

昆山经济技术开发区创建于1984年,1991年经省政府批准为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1992年8月成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

昆山经济技术开发区在国内率先建成了综合保税区、光电产业园、留学人员创业园等一批国家级特色功能园区,形成了电子信息、光电显示、精密机械、装备制造、民生轻工五大主导产业。

引力播

全区半导体产业稳步发展,全球领先的模拟与混合信号芯片供应商澜起科技投资20亿元的新型可控数据中心平台项目加快建设;固铂轮胎完成增资5000万美元;奇美二期超宽幅偏光片项目完成审批;旭硝子二期增资项目、艾利C11生产线投产运行。

综保区企业增值税一般纳税人资格试点有序推进,试点企业内销逐步放量。稳步推进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改革,完成不动产登记查询、缴税、制证等全链条服务事项承接工作,加快落实第二批111项集中行使行政许可事项承接工作第二污位管行政机关转变为业务指导的工作部施监督管理钩试点单位。

2017年,自主培养创业类“千人计划”人才2人,创新类“千人计划”人才1人,引进闵永刚、吴晓闯等“千人计划”人才4人,万人计划人才2人。入围省双创人才4人,入围姑苏领军人才8人、姑苏重大创新团队1个,实现县级市姑苏重大创新团队零突破,入围昆山领军人才16人,团队3个。2018年,李源入选第八批国家“千人计划”外专项目,实现昆山在该人才项目上零的突破。

作为区域转型主战场、建设主阵地、发展主力军,下一步,昆山经济技术开发区将以引领性项目为龙头、以标志性产业为支撑、以原创性创新为动力、以开放包容性环境为保障,不断提升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推进全区开放创新再上新台阶。

张家港保税区

张家港保税区于1992年10月经国务院批准设立。2008年,与金港镇实施区镇一体化管理。经过20多年的发展,张家港保税区先后获评长江经济带国家级转型升级示范开发区、全国最具投资潜力经济园区、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全国文明镇、国家卫生镇、全国环境优美镇等荣誉称号。形成了机电、化工、粮油、纺织等主导产业,培育了新材料、新装备、新能源等新兴产业和名贵木材、进口汽车等专业市场,构筑起了保税港区、扬子江装备工业园、环保新材料产业园、进口汽车物流园、滨江新城、香山风景区等多元化发展格局。

引力播

一是在创新转型中培育新动能、再造新优势。张家港保税区形成了以陶氏、霍尼韦尔、瓦克等30多家世界500强企业,中粮、中集、中核等央企国企和6家本土上市公司为主体的产业集群,建有全球最大的有机硅综合生产基地、锂电池电解液生产基地、亚洲最大的综合性粮油加工基地。

二是在深化改革中突出先行性、彰显独特性。在全省率先开通电子口岸,率先启用边检“一证通”,率先引进组建全流程外贸服务平台一达通。

三是在普惠共享中提升幸福感、增强获得感。坚持港产城融合发展,常态化开展“民生面对面”等活动,坚持生态优先,坚决落实“263”专项行动,深入开展“三大百日行动”。

苏州太湖国家旅游度假区

近年来,苏州太湖国家旅游度假区围绕“实业兴区”总基调以及“生态文旅产业带”定位要求,坚定“休闲度假目的地和新兴服务业高地”发展方向,着力把生态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经济发展红利。

一是拥有稀缺优质的产业载体资源。有太湖微谷电子商务产业园、太湖科技产业园研发大楼、太湖科技产业园高标准厂房、太湖微谷科技创新产业园组成的四大产业载体平台,另有9万平方米五星级商务楼宇、8万平方米厂房、500亩专项服务业用地等空间资源,能满足不同类型、不同成长期企业发展需求。

二是拥有日益完善的基础配套设施。中环快速路和在建的轨交5号线直达度假区,太湖大桥、环太湖路、渔洋山隧道全面投用,以万豪、万丽酒店为代表的酒店集群初具规模,可以满足不同层次客户住宿、商务、会务需求。舟山文创园、渔洋山户外运动中心、足球公园等一批重大项目顺利推进,区域配套功能不断提升完善。

三是会议会展品牌影响力不断扩大。近年共举办各类会议会展活动500余场,接待30余万人次,第二届中非民间论坛、第四届中欧政党高层论坛、首届世界语言大会、第四次中国——中东欧国家领导人会晤、央视中秋晚会、中美卫生合作峰会等一批重大会议和活动成功举办,苏州太湖成为国家外交名片。以环太湖8公里黄金岸线为重要载体的“环太湖体育圈”已显雏形,成功举办太湖高尔夫欧亚女子公开赛、环太湖国际公路自行车赛等重量级体育品牌赛事。

昆山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2010年9月,昆山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升级为全国首家县级市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先后被列为国家科技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园区、知识产权示范园区、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

一是现代产业形态显现。规划建设阳澄湖科技园、新城北产业园、吴淞江产业园“三大板块”,重点发展机器人及智能制造、小核酸及生物医药、新一代电子信息技术三大高新技术产业。

引力播

二是科技创新平台集聚。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依托大院大所、龙头企业、行业联盟建设科技创新平台。依托国家级技术转移示范机构、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和省级产业技术研究院,构建以自主研发、技术转移及孵化为主的开放型创新体系。

三是人才引领产业发展。大力实施“人才生根”战略,设立人才专项资金,引进美国杜克大学、加拿大国际学校等国际知名教育机构合作办学,引进德国“双元制”模式运营福伊特中国培训中心,吸引海内外高端人才从事科技服务工作。

四是科技金融深度融合。依托省级科技金融合作创新示范区,出台科技金融行动计划、阳澄湖科技园企业股权和分红激励实施办法,成立高新创投、科技小贷、融资担保公司,集聚一批支持科技创新的股权、风投、创投机构,整合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资金链等产业发展要素。

五是产城融合科学布局。加快打造以阳澄湖科技园为中心区、以杜克(智谷)小镇为核心地、以祖冲之路为生态链的未来科学城新形态,构建以昆山杜克大学为核心的教育科研区,以大渔湖区域为核心的产城融合区,以工研院、启迪科技园等平台为核心的创新要素集成区,形成“大学校区”“科技园区”“智慧社区”融合联动的创意创新创业生态圈。

常熟经济技术开发区

常熟经济技术开发区成立于1992年,2010年升级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经过20多年的发展,常熟经济技术开发区已引进600多家外商投资企业,总投资333亿美元,其中世界500强企业投资项目61个,投资额1亿美元以上项目50多个。在江苏省国家级经济开发区中位列第五,全国国家级开发区中位列26,跻身排名前30中仅有的两家县级市国家级开发区之一。

近年来,常熟经济技术开发区积极培育汽车产业,先后引进观致汽车和奇瑞捷豹路虎汽车两大整车企业,吸引了40多家国际知名汽车零部件企业落户,行业总投资达74亿美元,正全力打造千亿级的汽车主导产业。2017年,区域整车销量突破10万辆,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实现产值348亿元。汽车产业的快速崛起对区内外产业发展和招商引资产生深远影响,在带动全市一体化招商、带动区内传统产业转型和服务业发展、带动周边乡镇板块发展等方面,深刻体现了国家级开发区的“带动发展”的作用。同时,开发区科技创新全面发展,生态文明不断提升,滨江新城日趋完善,一座现代化、国际化、生态化的滨江新城正在加速崛起。

吴江经济技术开发区

吴江经济技术开发区成立于1992年,2010年经国务院批准升级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2013年与同里镇实行“区镇合一”管理模式,行政区总面积176平方公里,总人口40万人。

吴江经济技术开发区目前已落户优质企业近2000家,落户企业中有英格索兰、卡特彼勒、GS、加德士、NEC、SK等近20家世界500强企业,100多家美国、日本、韩国、台湾等地上市上柜企业,总投资超1000万美元企业400多家、超1亿美元企业50多家。累计注册外资100多亿美元,到账外资70多亿美元。吴江经济技术开发区已成为国内重要的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和智能装备产业重镇,被评为“中国十大活力开发区”“中国最具投资吸引力开发区”“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和“中国机械装备产业基地”。

区内同里古镇是国内首批历史文化名镇,同里退思园、运河古纤道被世卫组织命名为“世界文化遗产”。近年来,同里先后获得中国十大历史文化名镇、中国十大魅力名镇、中国十大影视基地、全国文明镇、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国家园林城镇、联合国改善居住环境最佳范例奖、全国美丽宜居小镇等荣誉。镇东有国家级湿地公园及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区。

太仓港经济技术开发区

太仓港经济技术开发区最突出的发展优势体现在“一港、两沿、三平台”。“一港”即太仓港的航运优势,太仓港是国家定位的上海国际航运中心重要组成部分、集装箱干线港、江海联运中转枢纽港,已经成为长江集装箱运输第一大港、外贸第一大港,集装箱吞吐量位居全球前40位、全国第11位。“两沿”即沿江、沿沪的区位优势,地处“一带一路”、中国沿海开放带、长江经济带交汇处,区位独特、交通便捷。“三平台”即国家级开发区、国家级综保区、国家一类口岸的开放优势。

港区已经形成“4+3+1”的现代产业体系,即智能装备、功能材料、清洁能源、健康诊疗,电力能源、轻工造纸、石油化工和物流贸易。同时集聚了世界500强企业、中央企业、美资企业三大特色企业集群。

其中,17家世界500强企业共计投资25个项目,总投资超300亿元;18家中央企业共计投资29个项目,总投资超290亿元;30家美资企业共计投资34个项目,总投资约150亿元。

围绕“沿江先进制造基地、临港现代物贸园区、滨江新兴港口城市”的发展定位,推进特色产业集群化、新兴产业高端化、科创产业规模化,港区将重点打造“六基地、四中心”,即打造智能装备、功能材料、清洁能源、健康诊疗、家化用品、高档润滑油六大百亿级产业基地和港口航运物流运营中心、大宗商品现货交易中心、知名品牌物贸结算中心、楼宇经济创新创业中心四大物贸中心。

张家港经济技术开发区

张家港经济技术开发区地处长三角的几何中心,是全国文明城市“五连冠”——张家港市的主城区。区域总面积153平方公里,常住人口53万人,先后获得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示范基地、国家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园区等称号。

张家港经济技术开发区初步形成了以智能装备、绿色能源、半导体产业为核心的现代产业体系;以国际商贸、服务外包、软件动漫、总部经济等现代服务业为特色的现代产业格局。拥有国家级再制造产业示范基地、张家港机器人产业园、国家影视网络动漫实验园、国家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沙洲湖科创园等产业载体和创新载体。成功引进清华大学、哈工大、西工大、南理工等国内一流高校研究院,建办智能电力、锂电、机器人、3D打印等自主研发生产中心。着力打造化合物半导体基地、国家绿色能源产业基地、国家智能装备产业基地等特色产业标杆集群,推动集群化、高新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

当前,张家港经济技术开发区正紧扣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全力建设“现代产业集聚区、科技创新示范区、开发开放先导区、幸福宜居新城区”。

苏州浒墅关经济技术开发区

苏州浒墅关经济技术开发区位于苏州高新区北部,1992年成立,1993年被批准为省级经济开发区,2013年升级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辖区面积36.5平方公里。

近年来,浒墅关经济技术开发区始终把科技创新作为补齐发展短板、弥合发展差距的“重头戏”,通过集成创新激励政策举措,推进产业集聚、产业链延伸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一批有影响力的高科技企业集群初步形成。去年以来,包括加拉泰克、三峰激光、长光华医、魏德米勒等10余家创新科技企业落户。截至目前,浒墅关经济技术开发区已建成科技园区1个,吸引落户高新技术企业46家。去年,浒墅关经济技术开发区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企业产值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值62%。

浒墅关经济技术开发区还持续加快推进创新平台建设,建设总规划面积40万平方米的“阳山智造中心”。同时总规划面积1.7万平方米的阳山科创大厦即将开建,总规划面积400万平方米“运河产业新城”也在开展前期规划,军民融合研究院平台也在建设推进中。此外,浒墅关经济技术开发区还推动了一批私人投资创新载体的成长,其中的梦工坊获批2018年苏州市众创空间。

近年来,浒墅关经济技术开发区还不断助力企业与国内院校开展合作,三年前,多家企业建成博士后工作站,专利发明越来越多。同时,浒墅关经济技术开发区制定奖励机制,推动企业创新发展。

吴中经济技术开发区

2018年,吴中经济技术开发区敲定了“3+3”产业发展战略,全面打造智能制造装备、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三大主导产业,以及新能源汽车零部件、检验检测、电子商务三大特色产业。同时,将发力构建“一核一圈一廊一区”产业和城市空间布局,以更加清晰的发展定位和思路,确保创新发展取得新提升。

站在新时代的新起点上,吴中经济技术开发区进一步深化和明确产业发展的工作思路和目标任务,制定出台了包括招商引资、社会事业建设、城乡环境综合提升、安置房建设、拆迁回购、干部素质提升在内的六个三年行动计划。同时突破“区”的思维定势,主动把吴中经济技术开发区放到长三角城市群、全国大格局中去思考谋划,瞄准产业项目这个突破口,加快提升发展能级。力争三年内,培育2—3家百亿级规模型企业、20家十亿级创新型企业,集聚科技企业超1000家,带动规上工业总产值超1000亿元,力争达1200亿元,GDP达500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超75亿元,努力走出具有吴中经济技术开发区特色的产城融合发展之路,全力推进吴中经济技术开发区向现代产业园区转型,使吴中经济技术开发区在长三角特别是苏南地区成为具有较大影响力、较高知名度、较强竞争力的开发区。

相城经济技术开发区

聚焦新科技产业发展:明确“两核两新”(即新一代电子信息、先进装备制造为两大核心产业,人工智能科技、未来城市技术为两大创新产业)产业布局,明确“4+8”(4即“两核两新”、8即集成电路、智能家居、汽车及零部件、机器人、增材制造、人工智能AI+、未来城市技术等8大细分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方向,高端产业集聚,打造一流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

聚焦高水平城市建设:根据相城区委区政府“一主三副”发展布局、“五大片区”发展概念,结合开发区实际,推进漕湖中央商务区建设,突出“城在湖中”概念,打造宜居宜业宜游、产城人水相融相生的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升级版、相城区城市副中心、未来人居城典范。

聚焦新高度苏相合作:进一步深化苏相新合作,打造苏州工业园区建设成功样本和后发崛起非凡新城。学习园区经验,探索扁平化管理模式,构建大部门制工作格局,按照“专业招商、综合审批、统一监管、全程服务”的要求,全面提升机关工作效能。推进人事制度改革,探索人员能出能进、职务能上能下、待遇能高能低,以及考核严格、奖惩严明、分层管理的管理机制。推进国资国企改革,全面激活国资增值保值、做大做强的发展活力。

常熟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常熟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于2003 年5 月经省政府批准设立,2015年9月经国务院批复升级为国家高新区。15年来,常熟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不断耕耘,奋力突破,已成为常熟“高新梦”的策源地、科技创新的核心区。

常熟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被授予国家火炬汽车零部件特色产业基地、国家高技术服务产业基地核心区、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园区等荣誉称号。在最新公布的全国国家高新区综合排名中,常熟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位居第87位,比上一轮排名提升了39位。

产业立区,转型发展步伐稳健。常熟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至今已成功引进20 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000 多个项目,其中包括丰田、三菱、大陆等24 家世界500强企业投资的项目34个,投资额超亿美元以上项目30个,内外资注册资本分别达358 亿元和80 亿美元,形成了以汽车及核心零部件、先进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和现代服务业为主的特色产业。

科技强区,创新发展活力增强。2010年10月,常熟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与省内外20 多所高校院所合作,建成了全国县级市中唯一的国家级大学科技园——常熟国家大学科技园。目前,区内已建成中国智能车综合技术研发与测试中心、北大分子工程苏南研究院、省产研院智能液晶技术研究所、先进金属研究所等一批重大科技创新平台,拥有市级以上双创人才(团队)222个,其中国家“千人计划”10人,江苏省“双创计划”22人,为常熟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创新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彰显出蓬勃的发展之势。

网友热搜

最新发布

更多搜索

内容精选

资讯 苏州 娱乐 体育 财经

热点 房产 汽车 旅游 商业

Copyright (C) www.szdu-shi.com

苏州都市网 版权所有 苏ICP备202102924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