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看壹周 记者夏天 摄影/葛雷
苏州市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主要数据公报显示:在农业经营单位中,农业生产经营人员的学历明显提高,大专及以上的比例达14.5%,相当于每7个人里就有1个大学生。
曾经,我们把高考比喻成农村孩子的跳“龙门”,似乎上了大学离开农村,才是这些孩子苦读十几年的最终目标。如今,农村却成了一片希望的田野,一批又一批的大学生来到这里,用自己的知识和才能在这片土地上培育着希望之花。
习近平总书记曾用“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九个字来勾勒新型职业农民: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农业是一项技术活儿,农业也是一个可以赚钱的行当。而这些“新农民”的加入,也切切实实地改变着农村的今天和明天。
什么是新型职业农民?
新型职业农民并非以学历来划分,而是指以农业为职业、具有相应的专业技能、收入主要来自农业生产经营并达到相当水平的现代农业从业者。
新型农民与传统农民的差别在于,前者是一种主动选择的“职业”,后者是一种被动烙上的“身份”。 新型职业农民可分为生产经营型、专业技能型和社会服务型三种类型。
苏州的新型职业农民到底有多少呢?
从苏州市农委获悉,在过去两年间,苏州共认定新型职业农民2449名,其中大专及以上学历占比占比35.7%;45岁及以下占比62.2%。
新型职业农民一方面来自社会上自发的新农民,另一方面则通过与涉农高等院校联合办班、委托或定向培养,推动新型职业农民学历教育、继续教育、在职培训。
记者了解到,市农委与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联合创办苏州新型职业农民学院,在现代农业示范园区设立农民社区学院分院,在农业企业、专业合作社、农场、生产基地设立农民社区学院教学点,打造社区学院三级网络体系,累计培育新型职业农民11618名。此外,通过扬州大学、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等院校委托或定向培养本地户籍优秀初高中毕业生611名,作为新型职业农民的后备力量。
新农民
政策与市场两手抓
高学历,高知识的新农民的加入,给苏州农村注入活力的同时,也精准地把握了政策和市场的动向。
现代农业,不仅追求数量,更追求质量。在大路货的农产品之外,消费者对精品的追求愈加明显。落实到农产品上,就是对绿色、有机、无公害的农产品的需求越来越大。
这一趋势,昆山天福生态果蔬园的姚科伟早就感同身受。在果蔬品种引进时,他就将着力点落在绿色无公害上。迄今,天福果蔬园里已经有超过二十多种果蔬通过了绿色无公害认证。这些在生长过程中严格遵守健康自然规律的农产品,价格通常比市场上的贵一倍以上,但是却没有阻挡大家购买的热情,经常供不应求。
而在花桥承包土地,经营自己园艺公司的殷勤则对市场需求具有更为敏锐的洞察力。大学学的旅游管理专业,殷勤却没有做过一天旅游相关的工作。2012年3月,大学毕业不久的她,察觉到消费者对花卉园艺逐年增加的热情,开了一家花店。
一方面经营花店,一方面她意识到只靠简单的零售,花店规模无法进一步提升。于是,她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承包土地,变零售为批发。现在她承包的土地上屹立着两个大棚,一个专门用来培育花卉园艺,另一个则专门用来经营展示。而她经营的范围,也从零卖鲜花,扩展成了盆栽租赁、庭院设计施工等。生产和经营规模都上了一个档次,而她也在今年代表苏州的新型职业农民,成了苏州人大代表。
“跟着政府政策走,我们就不会吃亏,紧抓市场动向,提升效益就不难。”殷勤总结说,如今她的客户遍布苏州、上海,在她的带动下,一批又一批的年轻人投身到园艺花卉的种植中。
新农民
科技与产业融合的领路人
相城区,苏州御亭现代农业产业园。
近三米高的大型拖拉机,在朱赟德的操控下,灵活地穿梭在田间。1990年出生的朱赟德,大学毕业五年,却已经成了一个种地高手,不但可以熟练操作各类大型机械,还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培育出了更优质的营养土。
朱赟德的父亲朱伟琪是当地有名的种粮售粮大户,高考时,在父亲的建议下,朱赟德选择了土壤肥料专业。大学一毕业,他就回到家乡,投身到了水稻种植中。
刚回来的时候,产业园里的农民没几个年轻人,机械化程度也不高。这两年随着生产人员不断年轻化,又引进了不少机械化的设备,这里的农业生产效率得以大幅提高——过去2、30个人用一天才能粉碎的泥土,现在只需要2、3个人就行了。
另一方面,朱赟德结合苏州的土质特点,将传统育秧肥料加以改良,培育出了更适合本地秧苗的营养土。现在,朱赟德已经成了产业园里的老师傅,大家有什么不明白的都要请教他。
正在春播的产业园,随处可见高科技的身影。农用无人机在田间洒药、智能喷灌设备给麦苗浇水、机械插秧机在水稻田插秧等等,这些农业机械设备的应用成功带动了农业的高效发展。
在生产中引入新科技,新型职业农民还善于在经营中创新,拓宽农产品销售途径,提高农产品附加值。
位于东太湖的东湖家庭农场就曾利用“农民制造+互联网”的经营模式,先后推出了“体验式农场”“、私人订制配送”“、O2O体验消费”等新型农旅项目,在短短3年内收入翻了好几倍。
在拥有稳定客户后,东湖农场又推出了专业合作社,整合周围农户的农产品资源,打造独属于自己的农产品品牌,利用集群和品牌效应,把自己的农产品推向更广阔的市场。
“利用互联网销售、做农产品品牌,这些不仅让农民增加了收入,也让消费者买的更加放心。”东湖农场负责人徐斌说。苏州农职院继续教育学院副教授王勋也表示,职业农民光有技术是不行的,还应打破传统观念的束缚,学习互联网思维,最终创造高收益。新农民,新农村,新希望,让我们一起期待,更多的新型职业农民彻底改变农村农业面貌的那一天。
Copyright (C) www.szdushi.com.cn
苏州都市网 版权所有 苏ICP备202102924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