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晓平
要想充分发挥“民 情 备 忘录”的 积 极 作用,“记”只是手段,更重要的还是“办”。对居民来说,办不办或者办得好不好,这才是关键。
临近新年,最近娄门街道9个社区的80多名社工和百余名社区居民骨干,人手拿到一本“民情备忘录”台历。民生诉求摆在案头,记在心中,社区“当家人”服务居民的方式得到拓展。
进百家门,知百家情,解百家难,暖百家心,记民情日记在当下很热,尤其在社区,这一形式更成为社区联系百姓的“民情备忘录”。
看似琐碎不过的“民情备忘录”,记录的都是来自基层最真切的心声和期待,值得推广点赞。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不可否认的是,“民情备忘录”有时又存在着“纸上谈兵”的怪圈:有的为记而记,有的则看上去是在洗耳恭听,认真记录,可转身一问,根本没把居民的心声当回事。长此以往,这样的“民情备忘录”不仅没起到预期中的积极效果,还会带来至少两方面的不良后果:一是因为敷衍塞责,影响了社区居民对社区的信任;二是由于不及时跟进,一些在萌芽状态的民事纠纷不能得到尽早解决,影响了社区和谐,乃至社会稳定。
说到底,“民情备忘录”这一形式就是让居民“有地方说话”“说了有人听”“有事能解决”。所以,要想充分发挥积极作用,“记”只是手段,更重要的还是“办”。对居民来说,办不办或者办得好不好,这才是关键。就此来说,娄门社区的这一民情备忘录的做法里,一方面,强调了“办不办”:要求记在台历上尽可能件件有落实,事事有答复,真正取信于民。另一方面,到了年底,以此作为衡量社区工作实绩的主要依据,如是,“办得好不好”有了考核,有效避免了民情日记流于形式的弊端。此中经验值得借鉴。
Copyright (C) www.szdushi.com.cn
苏州都市网 版权所有 苏ICP备202102924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