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中心 > 苏州资讯

“垂直生长”打开产业发展新空间

苏州市人民政府 2024-12-24 10:03

一层是钣金和冲床车间,三至五层是管路配套车间,六层是喷涂产线,七层是研发办公室,项目占地16.42亩,达产后年产值能达到5亿元……近日,记者来到吴江区七都镇吴越智能制造产业园采访。园内企业格林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里,一派忙碌景象。产业园负责人告诉记者,正是这座由该企业原地更新扩建、今年全面投产的“空中厂房”,拉开了整座产业园全面推广“工业上楼”模式的序幕。

七都镇北临太湖,南临浙江省湖州市,2023年完成规上工业产值715.27亿元,现有工业企业超1200家,是名副其实的“工业强镇”。近年来,随着工业项目的持续上马,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快速提高,但一个问题也迫切需要解决:工业用地资源越来越紧缺,以后新项目、大项目、好项目来了,没有地怎么办?

土地资源约束趋紧、老旧工业用地利用效益低是各地发展中普遍面临的问题。在推进新型工业化的过程中,七都镇如何破题?“节约集约利用好每一寸土地,持续提升产业含金量、含新量、含绿量,这样才能更好盘活存量土地和低效用地,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七都镇党委书记夏国强说。

600亩低效用地之“困”

盘活存量,从哪入手?格林新材料所在的产业园,率先进入了七都镇党委、政府的视野。

吴越智能制造产业园的前身,是2003年成立的临浙产业园,占地面积约600亩。当时,它因紧靠浙江而得名,集聚的主要是木制品、有色金属粗加工企业。后来随着国内产业形势变化,园内不少企业因竞争力下降、效益产出连年下滑而关闭,产业园闲置了一大半。

而与此同时,七都镇持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大力发展制造业,以澳冠智能装备股份有限公司为代表的一批企业已有意向落地,以亨通光电股份有限公司为代表的当地骨干企业也有强烈的增资扩产需求,工业用地供需之间矛盾日益突出。

一边是600亩的用地很低效,一边是新洽谈的优质项目没处落。算完一笔经济账,七都镇决心对产业园加快实施整体更新。2019年以来,七都镇专门成立三个工作组,分别负责土地腾退、开发建设、招商服务工作,全面启动临浙产业园更新行动。

为了把工作做得更细更扎实,七都镇工作人员对园内32家企业,挨家挨户上门对接,逐一了解企业发展计划和更新意愿,“一企一策”制定更新方案。随着前期工作准备就绪,2022年6月29日,吴越智能制造产业园正式开工建设。就在当天,首批进驻产业园的澳冠智能装备、贝达半导体材料等项目同步开工。

产业用地更新,不是简单的全部推倒重来,决不能“一刀切”。这是七都镇党员干部的深切感受。分管镇经济工作、直接参与临浙产业园更新行动的七都镇党委委员、副镇长金庆成介绍,最终,临浙产业园虽然都以回购土地、重新挂牌的方式完成了用地更新,但考虑到原有企业的发展情况、更新意愿各不相同,具体操作层面主要有原地扩建自主更新、镇内异地安置更新以及腾笼换鸟式更新3种模式。“这样的操作办法充分考虑到每一家企业的诉求,大大提升了推进效率,既留住了一批优质企业,也为新项目落地腾出了空间,更高水平实现了土地节约集约利用。”金庆成说。

七都速度,“拿地即开工”

就在上个月,新入驻吴越智能制造产业园的苏州澳拓美盛自动化设备有限公司开始投产。“从洽谈买地到签署协议,用了2个月;从土地摘牌到拿到施工许可证,用了2天;从去年5月7日打桩到今年11月部分投产,也只有一年半。这样的速度太惊人了!”近日,澳拓美盛董事长周建良向记者介绍企业入驻过程时仍激动不已。

如此高效的项目建设进度,得益于七都镇在推进产业园更新时采用的全新“打法”。据了解,为提高工作质效,七都镇大幅优化工作流程,采取边更新边招商的策略,在达成项目投资协议之初,即通过多部门联合组建的工作组,立即启动预审批、办证等前期工作,确保企业拿地即开工、竣工即投产。

作为首批签约入驻吴越智能制造产业园的企业,澳冠智能装备今年7月进入全面投产阶段,自投资接洽到项目开工再到全面投产,总共只用了2年。该公司研制的风电设备,在海外市场颇受青睐,产品出口率达到了80%。“企业之前的工厂很分散,海外客户不相信我们的能力,拿了56亩土地、启用新的制造基地后,有一个客户很快来实地考察,原本只给我们20%的订单,立马加到了50%。”澳冠智能装备常务副总经理潘仰松说,正是七都镇优质高效的营商服务,帮助企业抓住了产业“风口”,赢得了发展机遇。

据悉,吴越智能制造产业园开工建设2年多来,重点瞄准半导体、新材料、智能装备、数字经济等领域加大项目招引力度,截至目前已签约项目10个,用地规模为250亩,总投资超30亿元,现有项目达产后可实现年产值100亿元。

“工业上楼”,实现全覆盖

然而,地面的土地空间总是有限的,怎么让产业园利用率最大化?围绕这一问题,七都镇在推进更新行动之初,就进行了提前谋划。

“‘工业上楼’当时是个新概念,被看作节约工业用地、提高产出效益的有效方式。”金庆成说,镇党委经过研究,认为更新后的产业园定位是智能制造,可以在“工业上楼”方面率先探索。为此,负责项目招商、园区建设的工作人员,与各签约落户企业积极展开洽谈。

很快,这一设想得到了园内企业的响应。已在园区扎根多年的格林新材料,是一家主要从事制冷设备配件生产的制造业企业,由于效益突出,最终与七都镇协商达成了原地扩建自主更新的实施方案,并决定按照“工业上楼”的标准推进新项目建设。

“工业上楼”,既让企业降低了用地成本,也优化了生产结构。今年,完成更新后,格林新材料的新大楼共有7层、建筑面积为4万平方米,通过科学布局楼层车间功能,在3.4的容积率下,确保前处理、烘干、粉末喷涂、高温固化、冷却等工序有序衔接。目前,格林新材料的新、老车间开始双班制运行,工人从200人增加到300人,产品远销欧美近10个国家和地区。

如今,吴越智能制造产业园内,一栋栋大楼拔地而起,一家家企业“垂直生长”。已签约落户的10个项目全部采用“工业上楼”模式建设,容积率均达2.0以上,最高的达到3.67。其中,已投用的贝达半导体项目大楼高近40米、共8层,项目占地约22亩,达产后亩均税收将突破680万元。正在建设的智众环保精密检测设备项目大楼高28米、共6层,产线设备将从传统的单层铺开的扁平式厂房搬到楼内,达产后可实现年产值1.2亿元。

当前,七都镇正全力开展产业招大引强、培优育强行动,持续优化工业用地布局、进行园区化更新,积极采用“工业上楼”、先招商后建设的模式进行厂房定制。“我们将继续坚持向空中要效益,把吴越智能制造产业园打造成为‘工业上楼’标杆示范,同时抓住开展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的机遇,进一步促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更好赋能产业焕新升级。”夏国强表示。

【记者手记】

作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今年澳拓美盛销售额突破1.3亿元,明年有望继续实现大幅增长。“之前,我们都是‘跑出去’找地方与客户洽谈,现在改成‘请进来’。”周建良说,过去10年间,他们一直是租厂房生产,如今在吴越智能制造产业园购买15亩土地、盖了总部大楼后,有了更多发展的底气和信心。

推进老旧工业园更新,对很多地方而言,是迫在眉睫但又无从下手的事。从土地回购到项目招引,每一个环节都需要大量的沟通和协作,中间很容易因为遇到一两个难啃的“硬骨头”而难以推进,这让不少基层党员干部“挠头”。

七都镇专门组建工作组,“一企一策”制定更新方案,引入“拿地即开工”“工业上楼”等新模式,短短几年实现面积600亩产业园全面焕新升级。这样的“七都速度”,是综合运用一系列新思路、新举措推进工作的结果,既快速解决了自身发展难题,推进了产业转型升级,也赢得了企业的真心认可。

改革,凭的是一股子闯劲和勇气,看准了就要干,而且要善于找到新技术、新方法、新模式,因地制宜加以集成运用。推进高质量发展,唯有不断强化创新思维,才能抢占先机、走在前列。

网友热搜

最新发布

更多搜索

内容精选

资讯 苏州 娱乐 体育 财经

热点 房产 汽车 旅游 商业

Copyright (C) www.szdushi.com.cn

苏州都市网 版权所有 苏ICP备202102924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