铭记不能忘却的历史 书写民族复兴新篇章
—— 二〇二四年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侧记
2024年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现场。
12月13日,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当天上午,2024年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举行。
警报凌厉,白鸽飞向天空。阳光在冬日阴云中透出暖意,和平的钟声再次响起。
再一次,以国之名,祀我同胞。山河日新,告慰同胞。实干兴邦,开创未来。
国行公祭,历史苦难不能忘
国家公祭仪式现场,气氛肃穆,国旗下半旗志哀。约8000名社会各界代表胸佩白花,默然肃立。
上午10:01,防空警报响彻南京上空,城市静默无声。
南京大屠杀幸存者、90岁高龄的刘民生老人来到仪式现场,在方阵最前排为历史作证。岁月流逝,刘民生身旁幸存者的身影越来越少。目前,由南京侵华日军受害者援助协会登记在册在世的南京大屠杀幸存者仅剩32人,历史的见证者正在凋零。
在刘民生身后,越来越多的人正接过传播历史真相的接力棒。任颖是南京大屠杀幸存者薛玉娟的外孙女。今年10月,任颖和9岁的儿子于恬祥一同成为第三批南京大屠杀历史记忆传承人,历史记忆传承人总数增至32人。任颖参与编写了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读本小学版《血火记忆》,在自己的岗位上接续传承南京大屠杀历史记忆。她说,孩子是民族的希望,要让更多孩子知道这段厚重历史背后的深刻意义。
“和平发展,时代主题,民族复兴,世代梦想。龙盘虎踞,彝训鼎铭,继往开来,永志不忘。”87名青少年代表响亮诵读《和平宣言》,6名社会各界代表撞响“和平大钟”。
和平鸽飞过公祭仪式现场。
深沉的钟声响起,寄托对死难者的追思缅怀,激荡奋斗创造美好未来的梦想;3000羽和平鸽振翅飞向天空,带着每一个善良的人对和平的坚守。
铭记历史是为了更好前行。中国游泳运动员张雨霏是撞响“和平大钟”的代表之一,她表示,和平的钟声不仅是对历史的铭记,也是对未来的期许,自己今后会更加努力,在运动赛场为国争光,以奥林匹克精神促和平。扬州大学水稻产业工程技术研究院原院长张洪程呼吁,教育工作者要努力培养优秀的拔尖人才,以先进的科技成果为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作出贡献。
以史为鉴,接续奋斗新征程
12月13日,17处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丛葬地、12个社区和南京竹镇市抗日民主政府旧址等6家抗战主题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同步举行悼念活动。
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挹江门丛葬地,人们通过默哀、献花等多种形式悼念遇难同胞。“每个人的生活与国家命运息息相关,祖国富强,才有我们今天的生活。”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南京机电科技有限公司职工罗齐文说,只有一代代人去努力、去拼搏,才能开创更美好的未来。
在南京抗日航空烈士纪念馆,人们沉痛悼念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深切缅怀为国捐躯的抗日航空英烈。
“抗日航空英烈葛文德是我妻子的二姥爷,他牺牲的时候只有22岁。”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教授马进说,葛文德烈士在兰州空战中,负责到新疆接收从苏联引进的飞机,在归航途中遭日机埋伏偷袭而英勇牺牲,“我们一定不能忘记先辈的付出,要铭记历史,吾辈当自强,告慰先辈。”
点亮烛光,照亮和平与共识
天色渐暗,点点烛光照亮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和平广场,拉开烛光祭·国际和平集会的帷幕。在《南京记忆》的小号声中,各界人士面朝冥思厅遥寄哀思。
“和平是温暖的,就像今夜的烛光,守望历史的长夜,照亮未来的方向。”南京市委宣传部副部长、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馆长周峰在致辞中说。他呼吁各方在共同的记忆中增进共识,并把共识化作共创和平的行动。
国际志愿者马克用英文诵读了罗伯特·威尔逊战时日记片段。87年前,美国人罗伯特·威尔逊曾是鼓楼医院的一名医生。南京大屠杀惨案发生后,他夜以继日地救治中国难民,大爱无疆的人道主义精神熠熠生辉。
“我的曾外祖父敬佩中国人民坚韧不拔的精神,始终对中国人民怀有深厚的感情。”罗伯特·威尔逊的曾外孙女阿什莉·雅各布森也来到烛光祭·国际和平集会现场。她说:“当我们点亮这些蜡烛,我不仅感受到历史的厚重,更感受到内心温暖——这是我的家人和南京人民之间世代相传的纽带。让我们不忘历史,共同创造一个更加富有同情心、更加公正的世界。”
在海外,全球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30余个侨社团以及国际友好人士组织同步悼念仪式。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旧金山湾区各界华侨华人日前在圣何塞市的张纯如公园举行“南京祭”活动,悼念遇难同胞,呼吁世人铭记历史、珍视和平。旧金山抗日战争史实维护会会长李玲表示,连续举办28年的“南京祭”活动正吸引越来越多年轻人参加,体现了海外侨胞与祖国血脉相通,共同捍卫历史真相、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信念。
在加拿大安大略省首府多伦多,加拿大和枫会举办一年一度的纪念活动,通过对话推动当地社区增进对南京大屠杀历史的了解,以对和平与正义的共同追求携手建设持久和平的世界。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朱娜 黄欢 钱盈盈 刘浏 沈峥嵘/文 吴胜 万程鹏/摄
Copyright (C) www.szdushi.com.cn
苏州都市网 版权所有 苏ICP备202102924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