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2024年,苏州工业园区迎来开发建设30周年,这是中国与新加坡首个政府间合作项目。根据中新两国最近共同制定的未来发展蓝图,园区将致力于成为可持续工业园区发展的先锋、双向国际化的门户、联合创新的桥梁,以及拓宽和深化人文交流的平台。园区将聚焦建设开放创新的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通过在绿色发展、生物医药科学和数字经济等新兴领域的合作发展,持续增强苏州工业园区的全球影响力。在应对气候变化和人口老龄化等共同挑战方面,园区也将成为中新两国展示国际标准、促进全球发展的平台。未来园区,发展可期。苏报今起推出系列报道《苏州工业园区开发建设30周年解读》(上、中、下三篇),敬请关注。
纵观改革开放40多年来,在中国经济地理版图上能够异军突起的城市,一般靠三个条件:一是具有开放、包容、创新、融合的文化,尤其是具备在关键时间节点能够下定决心彻底改革的“先醒者”;二是具备在特殊发展阶段能够打破惯性思维、打破路径依赖、打破利益格局的“先知者”;三是具备一批在持续改革探索过程中能够筚路蓝缕、不断创新并久久为功的“先行者”。
从这样的视角观察,而立之年的苏州工业园区,能在当代中国城市发展波澜壮阔的多维时空竞争中脱颖而出,是历史的必然。
在这片土地上,6000多年前,先民种下一颗稻作种子,“江南文明”的壮阔序曲就此拉开;在这片土地上,2500多年前,先哲相土尝水,象天法地,以其独特的地理优势和人文精神,滋养出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时间走到1994年,一纸协定、一张蓝图,苏州工业园区在这片土地上拔地而起。
30年的率先、领先、先行、先进。一切始于1994年。
回望是为了展望。解读园区未来的“密码”,其实就在这个字里面——“先”。
“碳基”到“硅基”,未来“隆中对”的规划先手
2024年,从“碳基时代”走向“硅基时代”的未来,已在苏州工业园区日渐变为现实。
在这里,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泛工业化与超信息化已深度融合并高度贯通。未来如何发展?未来发展的空间怎么规划?
规划先行。以人为本。
在总规划师吴昊的办公室里,挂满了园区的规划图。
从最初的70平方公里到如今的278平方公里,每一张图都记录着园区成长的足迹。吴昊不仅是园区规划的设计师,更是园区历史的见证者。
“30年前,这里还是一片农田,我们的规划是从零开始的。”他指着1994年最初的手绘图说,“我们的目标是打造一个国际化、现代化的工业园区,一个能够融合中新两国智慧的地方。”在那个时代,园区的规划者们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他们需要在保留苏州传统文化的同时,引入新加坡等国际先进的规划理念。
园区由此诞生,而邻里中心则是规划理念的具象化。
“我们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吴昊说,“这不仅是一句口号,更是我们规划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这样的理念指导下,园区打造了围绕邻里中心的十五分钟生活圈。
邻里中心,这个概念源自新加坡,但在园区得到了新的诠释和创新。它不仅是居民日常生活的服务中心,更是社区文化交流的平台。
新城邻里中心是园区第一座邻里中心,居民李阿姨几乎每天都会来这里。“早上,我会送孙子去邻里中心旁边的幼儿园,然后去市场买菜。下午,我会在社区参加书画班。”邻里中心的存在,让李阿姨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
——在这里,以人为本的规划理念塑造了便捷生活与绿色生态的和谐共生;文化艺术的繁荣让城市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人才政策的创新为青年才俊提供了实现梦想的舞台,共同绘制出一幅活力四射、创新无限的现代城市新画卷。
“我们的规划,不仅仅是为了今天,更是为了园区的未来。”吴昊告诉记者,在园区的规划中,特别注重绿色建筑和可持续城市规划,绿色建筑标识数曾一度占到全省的近70%。园区不仅在规划中融入绿色发展理念,更在实践中不断创新,如推进装配式建筑、太阳能利用、光伏发电、地源热泵等可再生能源应用系统,从源头提高建筑节能水平。
如今,吴昊和他的团队依然在为园区的未来绘制蓝图。他们通过定期开展规划评估和城市体检,进行全面的规划检讨,回顾规划实施和内容适应性,为规划管理和规划修编提供支撑。这种长期的、战略性的、整体性的、稳定性的规划,确保了园区能够在快速变化的时代中,始终保持发展的活力和竞争力。
要为未来发展“留白”。这是园区规划人从实际出发、长期探索出的“隆中对”。未来科学带动未来技术、未来技术带动未来产业,在寸土寸金的园区,新的发展空间、产业空间,已经很难从土地增量里找到新的蓝海,园区的规划,更像是在存量资源中精准“升维”,顶破区域空间不足的“天花板”。
——在这里,一代又一代的建设者以智慧和汗水,播种希望、建设未来,绣出了一幅千年产城人融合的发展蓝图、奏响了高质量发展的时代强音、描绘了城市人文和谐共振的新城图景。
人文和经济,未来软实力的优先匹配
从中国几大优秀开发区崛起的底层逻辑来看,成功更多的是取决于该区域的区位条件、资源禀赋、战略选择及其形成的特定产业集群,往往是一个产业带动了一个区域。产业崛起固然不易,但发展后劲、人文环境尤为重要。
园区发展离不开金鸡湖——这座湖,正日渐成为园区目前和将来的软实力。
不久前,金鸡湖畔又迎来了华丽蝶变。
这期间,作为“操盘手”之一,AECOM的设计师范垂勇频繁往返于苏州和上海之间。对于这片水域的转变,他有着深刻的洞察。
“金鸡湖的变化,就像是一部活生生的苏州工业园区发展史。”范垂勇带着记者行走在金鸡湖畔,一边介绍着湖边空间的设计巧思,一边阐释着规划理念。
“当我们接到金鸡湖滨水空间更新项目时,我们的目标是创造一个既现代又具有苏州特色的公共空间。”范垂勇说,“我们不仅仅是在做一个设计项目,更是在塑造一种生活方式。”
他提到,金鸡湖滨水空间的更新建设,不仅仅是硬件设施的升级,更是对园区居民休闲文化艺术生活的一种提升。“我们设计了许多口袋公园、慢行系统和亲水平台,希望居民能够在忙碌的生活中找到一片宁静的空间,享受艺术和自然的滋养。”他强调,这些设计不仅仅是为了美观,更是为了让人们能够在金鸡湖畔找到灵感的源泉。
在园区,文化艺术已经融入了居民的日常生活。范垂勇说:“在这里,你可以看到年轻人在湖边的咖啡馆里讨论创意,孩子们在公园里追逐嬉戏,老人们在湖边悠闲地散步。文化艺术不再是高高在上的东西,而是成了人们生活的一部分。”
随着园区的发展,尤其是金鸡湖周边的文化设施不断完善,这里逐渐成了文化艺术的聚集地:金鸡湖双年展汇聚了世界众多优秀艺术家的百余作品、当代美术馆将打造成为园区艺术展览新殿堂、苏州文化艺术中心里特色演出层出不穷、水上运动快速发展成为时尚“新宠”……以及遍布园区的各类艺术工作室和画廊,都让园区的文化生活变得丰富多彩。
金鸡湖畔的故事,书写着园区文化艺术生活的丰富,谱写了园区人文与休闲艺术生活的和谐乐章。在这里,每个人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艺术空间,享受文化带来的愉悦和宁静。
文化优先,园区终究很苏州。
“才聚”变“财聚”,未来“英雄谱”的排头尖兵
当前,新质生产力和新质生产关系对招才培才提出了新的课题。站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践行科技自立自强,就要全面优化人才计划的顶层设计,构筑创新人才的生态环境,适应小微化、扁平化、平台化、自组织、无边界和生态圈等新型组织模式。
人才,永远是城市未来发展“英雄谱”上的排头尖兵。
园区深知,人才是城市发展的核心资源。人才不仅是发展的见证者,更是参与者和推动者。
詹高磊是苏州首批青年科学家之一。他形容园区是科研人员的“理想之城”。
作为优秀的科研人员,他曾入选国家高层次青年人才、中国科学院“率先行动”引才计划。两年前在决定回国发展时,他面临多个城市的邀请,但最终选择了苏州工业园区。
“这里有优美的自然环境,更重要的是,园区的科研资源和产业支持为科研人员提供了理想的工作条件。”詹高磊说,在这里,青年科学家可以在开放的环境中自由探索,在融合的氛围中与各领域专家合作,在共赢的理念下实现个人价值和产业发展的双重提升。
詹高磊的故事,是园区万千人才的生动缩影和真情表达。从人才安居保障到人才子女教育,再到人才医疗服务,园区始终以开放包容的姿态拥抱人才,以宜居宜业的品质塑造人才,以无微不至的服务关爱人才,全力帮助人才心无旁骛谋事业,一心一意求发展。
园区组织部副部长丁令德表示:“我们一方面总结园区30年来人才招引的成功经验,另外一方面也在思考,未来如何通过人才服务工作,推动园区整个产业生态的发育。最后的落脚点还是在人的身上。”她的话语中透露出园区对人才工作的深刻理解和长远规划。
在园区,人才的培养和服务不是一句口号,而是一系列实实在在的行动和成果。园区推出的“才聚金鸡湖”1+N人才服务体系,通过整合企业服务资源,提供全周期服务,全方位满足人才发展需求。这个体系包括“政务直通车”“智汇合伙人”“领军研学社”和“人才会客厅”等多个品牌标识,形成了一个不断生长的服务矩阵。
“越来越多人才选择园区、留在园区,就是这里优秀的科研环境和人才政策的生动注脚。”丁令德的话语中,传达着园区对人才的重视和支持。
“才聚”带来“财聚”。这是一个让科研梦想照进现实的地方,一个青年奋斗者的理想之城,正以其独特的魅力和优势,吸引着全球的青年才俊,无论是科技创新、产业升级还是文化繁荣,都将成为他们展现才华、实现价值的广阔天地。
古与今、传统与现代,在这座被誉为“天堂”的苏州水乳交融,勾勒出了享誉世界的“双面绣”。
这不仅是一幅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交相辉映的画卷,更是一个充满活力、创新和包容的现代城市典范。
苏州工业园区,以其开放的政策环境、先进的城市规划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成了中国乃至全球城市发展的一个缩影,一个让世界瞩目的未来之城。(记者 高岩 沈红娣 董捷 肖瑶 周悦磊)
Copyright (C) www.szdushi.com.cn
苏州都市网 版权所有 苏ICP备202102924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