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汇点讯 11月7日,全省科技大会暨全省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南京召开。苏定强院士获2023年度省基础研究重大贡献奖;265个项目获2023年度省科学技术奖,其中一等奖45个、二等奖73个、三等奖147个;9名青年科技人才获2023年度省青年科技杰出贡献奖;9家企业获2023年度省企业技术创新奖;6名外籍专家获2023年度省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
获奖项目、个人、企业“牛”在哪里?
决心大于困难,让失聪者恢复听觉
东南大学生命健康高等研究院执行院长柴人杰,既是省青年科技杰出贡献奖获得者,也是一等奖项目“通过基因治疗恢复耳聋患者听觉功能”的第一完成人。柴人杰介绍,这个项目包含理论与技术上的创新,实现了生物信息学、病毒学、药物工艺学、临床医学等多学科的深度交叉融合。项目推进过程中遇到很多难题,“我跟学生们说,困难没有决心大,只要有决心,再多的困难我们都能克服”。
柴人杰(左)指导学生做实验
为了让失聪者回到有声世界,耳聋基因治疗中的一系列关键问题,被团队逐一攻克。项目研发的耳聋基因治疗药物,在IIT(研究者发起的临床试验)中成功恢复15名重度耳聋患者的听力功能。2024 年8月,这一耳聋基因治疗药物获美国FDA孤儿药资格认证,意味着药物后续审批将进入一个快速通道。在全球耳聋基因治疗领域,柴人杰带领团队实现了领跑。
历经二十年,让稻米更加好吃好看
科技创新要甘坐冷板凳、十年磨一剑。
获一等奖的“水稻重要品质性状形成的分子遗传基础”,是一个基础类研究项目。
项目第一完成人,扬州大学副校长、农学院教授刘巧泉说:“我们做的研究,是在水稻高产的基础上,解决稻米更好看、米饭更好吃的问题,也就是让米饭色香味更俱全。”
刘巧泉在做实验
为了这个目标,他们在30个国家和地区收集了近万份水稻种质资源,从中筛选出一批具有不同品质性状表现的优异资源,再挖掘其中控制稻米食味、外观的基因,为培育更加好吃好看的水稻品种提供基因资源。经过20多年的努力,项目团队自主创建了一批兼具优良外观和食味品质的新种质,选育了4个优质高产新品种,相关成果被国内育种单位广泛应用。
“水稻里有几万个基因,有的控制产量、有的控制品质。通过分子生物学技术把需要的基因找出来,相当于大海里捞针,工作量非常大,也需要研究人员有足够的知识积累。仅这项基础性工作,没有几年都很难完成。可以说,作物遗传育种的每一项研究都经过10年、20年甚至更长时间,也比较枯燥,但意义重大。”刘巧泉说,“做好研究工作,我们一要坚持,二要在传承中创新。科技创新到了最好的时代,科技人员更应该为国家科技自立自强作出应有的贡献。”
直面痛点,有力支撑新兴产业发展
获一等奖的“电动汽车与充电设施安全高效一体化运行关键技术及应用”,构建了一个“车桩安全高效一体化运行系统”,其研发初衷是解决电动汽车一次充电成功率不高、存在爆燃隐患等问题。
袁晓冬(左)在进行数据测试分析
项目第一完成人、国网江苏省电力有限公司高级专家袁晓冬介绍,电动汽车充电包含“桩端电能输出、车端电能存储、车桩互联互通”等多个耦合环节。项目历经8年“产学研用”联合攻关,取得一系列创新:直流充电桩可实现60kW~600kW的宽功率范围充电,且全功率段充电效率超过96%;高精度、高可靠电池管理系统,对电池健康状态的估计精度超过98%; “异构车桩充电服务互联互通”技术,实现了各品牌、型号电动汽车“不挑桩”可靠充电。
袁晓冬说,安全高效充电是促进电动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目前,项目建设的电动汽车充电设施互联互通平台,已在全省13个设区市应用,并与国家级平台贯通;研发的高效率直流充电桩,应用于“十纵十横两环”为骨干的全国高速公路快充网络工程、充电场站等;研制的电池管理系统应用于56个品牌的178款电动汽车,装机量迈进全球前五。近两年,项目累计经济效益达23亿元。此外,项目已发布14项标准,包括4项IEC(国际电工委员会)标准,意味着项目团队在行业领域内掌握了国际话语权。
加强产学研合作,不断推出新技术
9家企业获2023年度省企业技术创新奖。
获奖的通富微电子股份有限公司,是总部位于南通的集成电路封装测试企业。该公司建有国家企业技术中心、国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等高端研发平台,与30多家科研院所开展产学研合作,并牵头组建了江苏省首个半导体创新联合体。公司近3年研发投入累计约37亿元,营业收入在2020年首次突破百亿元后,连续3年实现大幅度增长。截至去年底,公司营业收入在同行业中排名全球第四、国内第二。
获奖企业苏州天准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科创板首家工业视觉装备上市公司。成立19年来,公司以机器视觉技术为核心,开展测量、检测和制程等方面的应用,主要服务电子、汽车、半导体等工业领域。
“这个奖是对企业综合创新实力的充分肯定,对企业加快发展是一个很大的鼓舞。”代表公司领奖的副总裁曹葵康说,“我们还要进一步加强产学研合作,不断推进工业视觉装备领域的技术进步,更好地服务制造业的转型升级。”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徐冠英
Copyright (C) www.szdushi.com.cn
苏州都市网 版权所有 苏ICP备202102924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