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揽自然风光之秀,内得历史人文之胜。近年来,江苏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正确处理好传统与现代、保护与发展的辩证关系,积极参与建设长江和大运河两大国家文化公园,努力创造更多人文经济学的实践样本,让文化成为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支点,在文化自信自强中更好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江苏新实践。
长江与大运河,一横一纵拉开了江苏最重要的水系骨架,也成为江苏大地上愈发鲜明、交相辉映的文化标识。今年正值中国大运河申遗成功10周年,前不久,作为运河申遗牵头城市,扬州成功举办了一场大运河文化发展论坛,而活动场馆所在地--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正是江苏重点打造的一个标识性工程,开馆仅三年就迎来了第1000万名观众。
一位游客说:“原来运河不只是一条河,其实它对于文化,对于整个中国从古到今发展,对外界的交流,都有很大的作用。”
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馆长郑晶介绍:“这些年来,我们把更多的关注点放在了提升博物馆的文化内涵上,通过一系列的创新展陈手段,向观众呈现出立体的大运河,在守正创新中讲好新时代的运河故事、阐释运河精神。”
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也在舒展长卷。近段时间,《长江春色图》在省美术馆首次对外展出,多元多彩的长江文化得到诗意解读。
江苏省社科院副院长、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研究院副院长陈爱蓓说:“ 江苏在长江、大运河两大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中,始终坚持做好保护这个基础和前提,同时统筹做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生态环境治理、水运航道建设等重点任务,充分挖掘大运河和长江‘流动’的文化特质、‘活态’的精神脉动、‘通达’的价值功能,不仅让两大中华文化标识充分彰显魅力,更为江苏的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增添了新动能。”
刚刚过去的国庆假期,江苏文旅火“出圈”。全省纳入监测的景点景区接待游客近4000万人次,日均同比增长4.23%。而细数那些热门打卡地,有一个共同的关键词,就是“文化”。
一位游客说:“‘今人不曾见古月,古月曾经照今人。’就像刚刚那条小巷里面写的那句诗一样,在某个时空,我们的身影都会交叠,很震撼、很玄幻。”
用文化的理念发展旅游,让旅游更有“诗意”;用旅游的载体传播文化,让文化走向“远方”。江苏聚焦 “水+文化”鲜明特质,发挥江河湖海资源禀赋优势,展开“两廊两带两区”建设,不断擦亮黄海湿地、兴化垛田、昆曲、苏绣等“最江苏”文化符号,向世界讲好“水韵江苏”故事。同时,积极打造文旅融合新业态、新模式、新场景,发展线上线下一体化、在线在场相结合的文旅消费新体验,苏州园林夜游作品“拙政问雅”等一批项目让人们在“烟火气”“文艺范”“科技化”的邂逅中流连忘返。
苏州“拙政问雅”项目负责人李闻乐告诉记者:“ 整个的设计思路,叫‘让园林本体诉说’,我们也在古典园林空间里面,以策展思路去构建了一条展览线路,创作了三十几个不同的数字艺术作品,利用数字多媒体技术,来活化古典园林和艺术场景。”
以文兴业、以文聚力、以文化经,江苏正努力创造更多人文经济学的实践样本,让文化成为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支点。南京“世界文学之都”、扬州淮安“世界美食之都” 、苏州“世界手工艺与民间艺术之都”成为江苏文化新标识,无锡致力打造历史文脉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文化名城,连云港依托山、海、港、岛等海滨特色建设“山海大公园”……文化发展与经济建设彼此赋能,物质富足和精神富有互促并进,正激荡出生生不息的发展脉动,汇聚成推动中国式现代化江苏新实践的磅礴力量。
(江苏广电总台·融媒体新闻中心记者/王琎 毕然 高涵 何斐 俞铭义 杨时盛 陈忠耀 耿昊东 房崇逸 吴帆 李凯 徐文沁 实习/张可 编辑/李国政)
Copyright (C) www.szdushi.com.cn
苏州都市网 版权所有 苏ICP备202102924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