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中心 > 苏州资讯

苏州正勾勒出一幅幅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现实图景——打造新时代鱼米之乡

名城文旅 2024-10-08 10:00

伴随农村改革的深入,苏州正勾勒出一幅幅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现实图景——

打造新时代鱼米之乡

张家港市和常熟市依托省级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试点,累计成交用地128宗、3300亩,成交金额15.6亿元;去年吴江区入选国家级试点,首批3宗、11.55亩土地成交金额1256万元;全市累计盘活闲置宅基地4400多宗,每年每宗可增加收入5万至10万元。

苏州,自古就是鱼米之乡,也始终走在中国农村改革前列。据统计,苏州全市先后承担了21项国家级、8项省级农村改革试点,覆盖了土地制度、集体产权、农业发展、乡村治理、金融保险等农业农村领域多个方面,是全国承担农村改革试点最多的地区之一。

伴随农村改革的深入,苏州农村大地,正勾勒出一幅幅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现实图景,奋力打造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新时代鱼米之乡。

“1+2”改革激发“三农”新活力

在昆山,一场围绕宅基地制度改革的国家试点,推动着该市农村闲置宅基地和农房盘活利用的全面探索。淀山湖镇红星村“以房养贷改善居住条件”、千灯镇歇马桥村“组团合作助力农民增收”、周庄镇祁浜村“村企合作发展集体经济”等宅基地盘活利用项目实现高质量发展,昆山全市盘活宅基地和农房1300余宗,年增加集体收入1100万余元,农民收入7400万余元。

昆山市农业农村局宅改办主任李柯介绍,该市还对农村宅基地流转类型进行了积极探索,比如,在周市镇完成首笔宅基地使用权互换,以“换房换地”实现非保留村村民建房和保留村村民动迁新途径,腾退建设用地400平方米。

苏州是靠吃改革饭起家的,新征程上要想破解各种现实难题,仍然要发挥改革“关键一招”。

今年,围绕处理好农民和土地关系这条主线,聚焦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苏州出台《苏州市深化农村改革行动方案》和《苏州市农业生产体系集成改革方案》《苏州市农村发展集成改革方案》,以改革之力激发农业农村发展动力活力,加快建设农业强市。

苏州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1+2”改革就是立足苏州实际,针对农业生产体系、农村发展作出的集成化改革探索。

按照目标,到2025年,苏州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保障有效,现代农业的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和支持保护制度不断健全,基本经营制度持续巩固完善,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有力有效,村均集体经营性收入达到1000万元左右,农村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5.7万元左右。

农业生产体系集成改革方面,到2026年,苏州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引导机制基本完善,土地租期、租金与粮食单产、经营规模、耕地地力等因素的联动机制基本建立,农业科技服务和农事服务体系逐步优化。农村发展集成改革方面,到2025年底,建成5000个特色康居乡村和100个特色康居示范区,培育10个左右乡村振兴示范片区。

片区化推动乡村全面振兴

走进位于太仓城西的金仓湖现代农业示范片区,优美的田园风光和农耕文化体验,吸引了众多游客,一条旅游巴士“游1线”串联起片区内各文旅点位,美丽乡村组团推进农文旅融合发展,正焕发更大的美丽经济。片区发挥东林村作为重点村的“引流、带动、服务”作用,辐射带动电站村、万丰村、中荷村、胜利村、塘桥村、庆丰村等6村实现共同发展。

乡村全面振兴,“全面”二字体现在乡村振兴的全面覆盖。近年来,苏州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片区化推进乡村振兴、组团式开展乡村建设,高质量打造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推动乡村振兴由“单打独斗”向“片区协同”升级,聚力绘就水平更高、内涵更全、特色更鲜明、示范引领性更强的乡村振兴现实图景。

苏州的乡村建设,从本世纪初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到2012年的村庄环境整治、2014年的美丽镇村建设、2017年的特色田园乡村建设、2018年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再到如今的“片区化推进乡村振兴,组团式开展乡村建设”,稳定延续,久久为功,坚持把“一张蓝图绘到底”。

在苏州,片区化是贯穿乡村振兴的思路理念。

苏州坚持先规划后建设,将全市901个行政村纳入50个乡村振兴片区,实现片区规划和“多规合一”实用性村庄规划编制全覆盖。按照“全域规划、重点推进、梯次建设”思路,每个县级市(区)每年重点推进1至2个片区建设。同时,苏州充分挖掘乡村价值,引导各片区根据自身地理位置、产业特色等,构建差异化、个性化的乡村振兴发展路径,推动乡村发展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此外,坚持市场化导向,印发《以片区化理念强化金融服务乡村振兴工作方案》,广泛吸引多元主体参与片区建设,激活片区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动能。苏州大力实施“先行村”示范引领、“帮促村”强基攻坚、“中间村”全面提升三大行动,因地制宜、分类施策,以点带面、均衡发展,全域高质量建设生态美、环境美、业态美、人文美、常态美,绿色发展好、生活品质好、产业融合好、乡风治理好、长效管护好的“五美五好”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数字化为现代农业插上智慧“翅膀”

鱼米之乡,农业农村的崭新面貌不断上新。在苏州,借助数字技术,现代农业插上了智慧的“翅膀”,农民从会种田向“慧”种田转变。从2014年启动农业信息化三年行动,到2020年获批全国首个智慧农业改革试点,以及数字乡村建设全面铺开,苏州按照全市“一盘棋”思路,统筹推进智慧农业和数字乡村工作。

苏州维生种苗有限公司创立智慧园艺生产模式,利用物联网、大数据和云计算等智能控制技术,实现对温室内外环境的全方位、实时监测,通过采集温度、湿度、光照、二氧化碳、土壤成分等关键参数,精准控制作物生长环境。2023年6月该智慧农业项目投产以来,单位面积收益提升约26%,利润提高近15%。

而在苏州高新区通安镇树山村,智慧乡村平台构建起智慧管理、智慧监管、智慧服务三大智慧化应用体系,提升村庄数字治理能力和数字服务水平。

自2020年以来,苏州瞄准“率先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目标定位,统筹协调“三农”工作在生产、经营、管理、服务等环节的数字化、智慧化进程,大力实施智慧农业改革试点工作。

苏州以“政府引导,市场主导,企业参与”为原则,支持经营主体开展智慧农业探索。一方面,在全国率先发布了智慧农场(大田作物)、智慧牧场(生猪)、智慧渔场、智慧菜园、智慧园艺5类智慧农业生产基地的地方标准,为农业生产经营主体提供建设参考。

另一方面,苏州加速农业生产数字化改造和技术集成应用示范,构建覆盖生产、加工、流通、销售全产业链的智慧场景,已累计打造涵盖智慧农场、智慧渔场、智慧牧场、智慧菜园、智慧园艺等示范生产场景57个。

同时,苏州积极抢抓国家和省数字乡村试点机遇,着力推动城乡“数字融合”。截至目前,全国首批数字乡村试点地区117个,江苏省数字乡村试点地区两批累计28个,苏州市拥有1个国家级和5个省级数字乡村试点,数量居全省首位,实现涉农县全覆盖。累计培育信息基础设施完善、乡村治理精准有效、乡村服务高效便捷、乡村产业特色明显的智慧农村165个。(苏报记者 陆晓华)

网友热搜

最新发布

更多搜索

内容精选

资讯 苏州 娱乐 体育 财经

热点 房产 汽车 旅游 商业

Copyright (C) www.szdushi.com.cn

苏州都市网 版权所有 苏ICP备202102924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