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空经济是当前备受关注的新赛道,地方政府纷纷布局,各路资本热情介入,但低空经济尚处于起步期,打开万亿级市场还有待时日。近日在南京举行的一场学术报告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民航首席科学家陈志杰指出,低空经济面临着技术、管理模式和产业转型三方面挑战。
低空经济“飞起来”“飞得高”,亟须各方协同联动,做强“科创之翼”。
抢抓低空新机遇
今年以来,一个个新鲜有趣的低空飞行场景,经由媒体报道“飞”入大众视野:上海浦东和江苏昆山的低空载客直升机航线开通、eVTOL(电动垂直起降航空器)在南京跨江飞行、在南通一架无人机将快递精准送达指定地点、位于宿迁市沭阳县乡村的航空飞行营地投入使用……
业内专家认为,低空经济包括低空制造产业、低空飞行产业、低空保障产业和综合服务产业。其中,包括生产作业类、公共服务类、航空消费类等场景的低空飞行,起着牵引和带动作用,是核心产业;低空保障、综合服务都属于基础产业;低空制造则是先导产业。
近日举行的2024江苏产学研合作对接大会上,一些低空制造方面的成果吸引参会者驻足观看。例如,盐城企业制造的电动垂直起降固定翼无人机、消防灭火无人机,清华大学与清华大学苏州汽车研究院(吴江)联合研制的“清华猛狮第三代智能飞行汽车”。该研究院智能飞行汽车研究所副所长杨军介绍,长5.8米、宽1.9米、高1.78米的两门两座飞行汽车,自重544公斤、额定起飞重量800公斤。去年,第三代“清华猛狮”试飞成功,综合续航里程210公里,飞行续航时间16分钟。
不仅产业界抢抓新机遇,地方政府也高度重视低空经济,织密政策体系,作出推进部署。8月发布的《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推动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江苏要以空域改革为基础、技术创新为动力、产业发展为核心、场景应用为牵引,全力推进低空经济发展,并确定六个方面的22项重点任务。苏州、无锡、南京和常州,先后公布促进低空经济发展的“三年行动方案”,画出助力低空经济振翅飞翔的“路线图”。
面临三方面挑战
9月14日,江苏省综合交通运输学会低空经济发展产业研究院揭牌,并举行低空经济发展学术报告会。会上,陈志杰提醒:“低空经济不仅带来新的交通范式,也赋能传统产业发展,推动经济转型升级,但低空经济面临着技术、管理模式和产业转型这三个方面的挑战。”
具体而言,低空经济面临的技术挑战,主要涉及低空数字化管理、低空智能网联、低空智能运行管理和低空运行安全保障等方面的技术。它们各自难点不同,例如,低空数字化管理技术的难点,在于城市低空百亿级的网格化空域管理,需要建立网格坐标系统,构建全新的时空数据管理引擎,提升低空空域的精细分配与动态管理能力,支撑大规模、高密度、高复杂度的低空运行场景。低空智能网联技术要能够实现起降场、空域、通信、导航、监视、气象、情报等设施的组网,提升空地信息一体化服务能力,其难点在于融合运用地面网络通信基础设施、低轨卫星网络和低空自组网技术,建设一个空天地一体、实用、可靠、可拓展的低空信息传输网络化运行环境。
管理模式方面的挑战,是因为进入低空的航空器呈指数级增长,对空域管理提出更为便捷的要求,呼唤空域管理的新政策、新制度。例如在运行管理上,传统空管主要基于“有人驾驶、有人管控、系统辅助”的模式进行,而未来大量无人航空器飞行,亟须建立“无人驾驶、智能管控、有人监督”的新模式。
产业转型方面的挑战,关键是如何催生新的产业模式以及赋能传统产业。陈志杰建议,低空产品与更多领域深度融合,产品和服务向大众化发展。
构建创新生态圈
发展中的问题,如何尽快解决?
低空飞行计划和空域管理涉及大量数据,传统管理方式无法高效处理,导致计划制定和管理过程缺乏灵活性和准确性。针对这一痛点,腾云低空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开发了一个“低空飞行监管服务平台”,运用5G-A、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进行空域精细化管理。平台负责人胡彦卿建议:“加强试飞基地的建设,同时辅以功能完备的平台,实现从‘航线管理’到‘动态空域管理’的跃升。这可以提高低空飞行器的自动飞行、寻路、避险等能力,也可以分析平台收集到的大量真实有效的数据,加快构建一个高密度、自动化的飞行体系。”
低空经济涉及高端制造、人工智能等行业,且与物流交通、农林植保、应急救援、文化旅游等众多领域相关,产业链条很长、业态丰富多元。在杨军看来,政府部门、高校院所、企业联合建立研发平台,深入推进产学研合作,将科技创新贯穿低空经济发展的各个环节,才能科学应对各种挑战,把握低空蕴藏的无限可能。
目前,江苏省综合交通运输学会低空经济发展产业研究院由空中交通管理系统全国重点实验室、苏交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6家单位共建,今后将按需发展新的成员单位。研究院的宗旨是,依托院士专家团队,联合优势企业,推进低空经济的科技创新、产业创新和人才培养机制创新。该研究院有关负责人介绍,低空产业关键技术的研究及推广,对于提升低空装备性能、降低制造成本、促进产业升级至关重要,是研究院的一项主要任务。
业内人士透露,国家层面的“低空经济指导意见”即将出台。低空经济将获得更强劲的政策推动力,期待一个各方协同联动的创新生态圈迎风而起。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徐冠英 文/图
Copyright (C) www.szdushi.com.cn
苏州都市网 版权所有 苏ICP备202102924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