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发投入的多少直接反映公司在技术创新、产品升级或服务优化方面的积极程度,也是关系公司未来业绩增长的重要指标。
数据显示,2024年上半年,苏州218家上市公司研发费用合计156.88亿元,同比增长8.54%,刷新了历史同期新高。同时,有39家公司上半年研发费用迈入亿元大关,家数占比由14.08%提升至17.89%。研发强度大于10%的公司家数占比21.56%,也同比增加0.43个百分点,展现出苏州上市公司的蓬勃创新活力。
东方盛虹最舍得投入
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苏州上市公司高度重视研发投入,研发投入超过1亿元的上市公司达到39家。前三名分别是:东方盛虹、亨通光电和维信诺,分别投入29.13亿元、12.17亿元和6.37亿元。
其中东方盛虹遥遥领先,其不仅投入高,上半年研发费用还翻了约3.69倍。据悉,今年上半年,为瞄准技术前沿、定位高端产品,东方盛虹积极打造创新平台,继国家先进功能纤维创新中心之后,又分别在上海和连云港相继成立了盛虹石化创新中心和盛虹先进材料研究院,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产业发展中的关键瓶颈,通过产业、创新、资金、人才“四链融合”,加速形成产业集群和创新的战略力量。
在聚酯化纤领域,东方盛虹主攻超细纤维、差别化功能性纤维的开发和生产,牵头成立国家级的先进功能纤维创新中心,建成拥有完整自主知识产权、世界领先的生物基PDO单体、PTT纤维和循环再利用聚酯纤维产业链,被誉为“全球差别化纤维专家”。
这也为东方盛虹业绩增长奠定了基础。2024年上半年,公司营业收入约728.34亿元,同比增加10.46%,再创历史同期新高;实现净利润则约3.19亿元。
裕太微研发强度最高
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的比例越高,表明公司越重视研发,更愿意将资源投入创新活动中以获取竞争优势。今年上半年,共有47家苏州上市公司研发强度大于10%。
排名前三的是裕太微、泽璟制药和亿通科技,其研发强度分别为87%、75.26%与69.43%。今年上半年,裕太微持续加强研发投入,研发费用为1.35亿元,同比增长37%;研发费用占当期营业收入比例高达87%。
据悉,公司目前已进入第三轮研发投入期,该轮次研发投入金额较大,研发投入周期较长,研发产品难度系数大幅提升。该轮次核心研发投入为补充2.5G系列网通产品、24口及以下网通交换机芯片、5G/10G网通以太网物理层芯片、车载以太网交换机芯片、车载高速视频传输芯片、车载网关芯片。
半年报同时显示,裕太微三款自主研发的产品已经完成初步研发,预计将于2024年年底推出量产样片;一款新品车载以太网交换机芯片也在加紧研发中,预计将于2025年年初问世。
裕太微表示,随着公司新品持续推出、市场渗透不断加深、应用场景持续扩大,公司的营收情况将逐年呈现向好态势,公司的核心竞争力也将在更大的蓝海领域日渐凸显。
从研发费用的同比增幅来看,排名前三的是通润装备、风范股份和利铂特,研发费用分别同比增长573.38%、298.46%以及268.92%。
新动能加快培育
此外,记者注意到,头部公司尤为重视技术研发。数据显示,在苏州上市公司中,研发支出位居前列的,均为各自产业领域头部企业。正是得益于持续稳定的高研发投入,这些公司在科技创新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新进展、新突破,科技创新能力有了质的提升,形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动能。
作为全球光通信龙头,2024年上半年,亨通光电持续在光通信、海洋通信、海洋能源等板块投入研发,研发投入12.17亿元,研发投入居行业前列。
在光通信领域,公司400G光模块产品在国内外市场获得批量应用;在海洋通信方面,公司“超长距大容量深海海底光缆系统关键技术与产业化”项目攻克了关键核心技术,实现跨洋通信系统关键技术的自主研制;公司发布全球首个32纤对海底通信中继器原型机和32纤对中继海底光缆,推动行业进入Petabit 级超大容量系统传输时代;发布全球首个中继海缆系统 18kV供电方案;建设全球首个16纤对中继海底光缆系统等。在能源互联领域,公司成功交付华能汕头勒门海上风电接入系统工程220kV超大截面平滑铝输电系统,为国内高压电力传输提供了全新的系统解决方案,系国内首单。在风电领域,公司的铝合金中高压系列扭缆打破了铝合金输电线不能抗扭的技术壁垒等。
维信诺是国内显示龙头,近年来一直保持较高的研发投入。今年上半年,公司研发费用为6.37亿元,公司在折叠、卷曲、透明显示、低功耗、超薄、窄边框、屏下集成以及中尺寸AMOLED 技术等方面持续精进创新技术,相关产品受到市场欢迎。公司荣获由国务院颁发的“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联合国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和我国国家知识产权局共同颁发的“中国专利金奖”等重要奖项。
还有,比如作为服务机器人与高端智能电器两大行业的引领者,科沃斯在研发创新方面仍然保持较高投入,半年报显示,科沃斯今年上半年研发支出达4.46亿元,同比增长14.22%;截至今年上半年末合计获得授权专利2242项,其中发明专利661项(包括132项海外发明专利)。报告期内,公司在新形态双协作机器人,多机协同技术,面向家庭场景的多模态大模型,环境仿真技术和材料科学等方面进行了大量布局和探索,为后续公司产品技术创新升级奠定了基础。
Copyright (C) www.szdushi.com.cn
苏州都市网 版权所有 苏ICP备202102924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