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甘晓妹 朱二俊
如果要问,哪里能找到最具徐州特色的创新基因?
答案,一定在徐州经开区。
盛夏时节,走进经开区一个个企业车间、研究机构,便能感受到一股股向“新”提“质”的气象在涌动——
发挥自身制造业优势,促进传统产业发“新芽”;
牢牢抓住科技创新“强引擎”,培育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
聚焦新质生产力,促进生产要素高效配置……
作为全市唯一的国家级经开区,徐州经开区正加速构建“2+3”现代化产业体系,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奋力打造全市新质生产力发展先行区。
看经开,向“新”的力量正在这里升腾成势——
新发展——
在“转与变”中谋未来
“神奇”——这是“老徐工”张怀红常挂在嘴边的词。
“过去焊接是师傅带徒弟,苦练寒冬酷暑,才能学成。如今我们有了‘机器徒弟’,效率提升了好几倍。神奇!”
曾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的张怀红,是徐州重型机械有限公司结构分厂的优秀电焊工。这几年,他发现,在徐工集团的各个车间内,自动焊接、自动拼点、自动检测、自动化运输……“神奇”的技术数不胜数,给车间带来了数不清的新变化。“厂房里装上的5G网络,甚至让‘哑巴’机器都可以顺畅‘说话’了。”
但“神奇”不止发生在徐工集团,“老经开”彭富俭听到了接二连三的好消息——
老牌上市公司海伦哲厂区内,首台500Kv高压试验车成功下线,解决了高压试验车制造的痛难点问题,刷新特种车辆制造领域新纪录;
去年投产的百亿级弘元光伏产业一体化项目,车间内智能化切片机快速运行,自动化机械手高臂挥舞,一张张比纸片还薄的电池片加速生产;
龙头医药企业恩华药业近期非诺贝特原料药CEP重大变更获批,进一步夯实了拓展欧洲及其他市场的重要基础;
国家级独角兽企业鑫华半导体荣获“2023-2024半导体市场领军企业奖”“IC Future 2024年度芯势力产品奖”两项大奖;
……
曾任徐州经开区金山桥街道石桥社区党委书记的彭富俭,亲身经历过徐州经开区建区、发展、壮大的全部历程。在他眼里,现在的徐州经开区底色更加浓墨重彩。
在“大抓产业、重抓制造业”“大抓工业、抓大工业”的鲜明导向下,徐州经开区不止集聚了徐工集团、徐矿能源等传统“大块头”、中环领先半导体大硅片等新兴“高个子”,更有中科汉韵这样的潜在“独角兽”。
同样是“老经开”的区发改局负责人韩召鲲感慨地说,比起以往,当前的徐州经开区工业基础倍加厚实,工程机械、新能源新材料两个主力产业集群攀“高”逐“新”,数字经济、生物医药与大健康、集成电路及ICT等三个新兴产业竞相绽放。
“如今的经开区正向着建设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产业体系目标加速迈进。”韩召鲲说。
传统产业走上“转型路”,新兴产业制胜“新赛道”,未来产业下好“先手棋”。在徐州经开区,“转与变”的主旋律不断被奏响。
天通(徐州)科技产业基地成功开业,江苏宝华光伏支架项目一号产线落地投产,徐工电叉车“点亮”全国各地……在彭富俭看来,培优育强,追高逐新,徐州经开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步伐不断加快。
龙头带动、科技撬动,产业延链成环。这个国家级经开区,正在无数奋斗者的接续努力下,锚定高质量发展目标,以不断涌现的新项目、新产业、新模式、新场景,持续焕发新活力,极力朝着特色创新产业集群,向现代化产业园区勠力转型。
高端工程机械及核心零部件创新中心
新事业——
在“拼与抢”中夯基石
在与徐州经开区部门负责人交流时,“招大引强”是个高频词,也是个关键词。
徐州经开区招商局局长袁晓说:“项目招引,一直是全区所有党员干部‘心尖上’的大事。”
他介绍,徐州经开区将今年定为“发展质效提升年”,提出要以“一特三提升”为工作指向和抓手,大力开展“比项目招引、看质量规模;比投产达效、看发展实绩”活动。6月11日,更是召开全区“全员招商”“千人助千企”暨“两比两看”工作动员会。
在袁晓看来,这正体现徐州经开区的鲜明特色——以优质项目夯基蓄能,不断提高产业发展质效。
鸣枪,就要开跑。
围绕先进制造业集群,徐州经开区编制出集群全景网络图、集群发展路线图、拟引进企业库和招商清单等“两图一库一清单”。有了这一“抓手”,项目招引有的放矢——
高端装备制造招商服务局赴常州等地,考察电驱动总成及控制系统研发制造项目;
新能源新材料招商服务局奔赴苏州,推进移动储充装备基地项目尽快落地;
数字经济招商服务局赶赴海南,对接生活电器(徐州)智能制造生产基地项目;
长三角招商服务中心赴杭州、常州,洽谈便携式终端生产项目、新能源汽车热交换系统生产项目;
……
“所有招商人员的行李箱随身携带,随时随地准备出发对接客商、洽谈合作。”袁晓说,自动员会以来,领导带头,各招商单元积极抢时间、拼力度,“不是在招商,就是在招商的路上”。“截至目前,今年他们已经拜访企业360多家。眼下,对接企业的名单还在不断拉长。”
项目招引热火朝天,项目建设也在加速推进。
翻开全区项目进展图可以清晰看到——
3月,百亿级比亚迪动力电池项目厂房建成、碟片装配产线试生产。6月,第一条产线实现贯通,目前第二条产线部分设备正加速进场;
省级重大产业项目——天科合达半导体碳化硅晶片二期项目全力推进,各项建设进入收尾阶段;
定位为传统工程机械向智能制造升级典范的徐工农业高端机械智能制造项目1月开工,3月份已实现部分投产;
威拉里新材料及3D打印项目完成全行业首条自动化金属粉末产线的调试工作,部分产线已试生产;
……
一连串项目的落地、竣工、投产,正逐渐成为徐州经开区高质量发展的新增长极。
“一切围着项目转、一切围着项目干、一切围着项目看。”区重大办副主任王冉说,徐州经开区将全面实施条线服务包挂机制,层层分解任务,持续跟踪服务,加快未开工项目前期手续办理,推动在建项目加快施工进程,保障投产项目早日达产达效。
经开区天虹集团纺织工人在加工细纱工艺
新引擎——
在“破与立”中促创新
“还有一个数据不理想,还得再来多少次啊……”
“别泄气,再来一遍,我们一定能行!”
夜幕降临,位于杨山路6号的万邦医药药品研发中心仍是灯火通明。而这样的对话,也是万邦医药副总裁兼药物研究院副院长王克艳和团队成员的高频对话。
研发一款新药究竟有多难?在业内,一直有着“十年十亿美元一款创新药”的行业共识。然而,即便时间和金钱的投入如此之高,药品研发的成功率还是很低,医药研发的艰难可想而知。
不过,在徐州经开区,王克艳和团队不是孤军奋战。
作为 “四高一抗”(高血糖、高血压、高血脂、高尿酸、抗肿瘤)治疗领域集研发、生产和营销为一体的领军企业,早在2019年,万邦医药已联合江苏省产研院共同成立了联合创新中心。
在省产研院遍布全球的创新资源网络帮助下,万邦医药与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共同开展行业颠覆性技术——生物合成新型低分子肝素抗凝血药物的开发和应用合作。
“目前,该技术已替代传统动物提取法;未来,还有望对肝素类产品进行全面技术升级。”王克艳充满自信。
“我们的创新布局并非从零开始,而是在现有产业基础之上开展的。企业创新需要什么,我们就导入什么、布局什么。”正如徐州经开区科技局负责人所言,经开区始终致力于让现有创新要素产生更大的虹吸效应,具备更强的产业引领力。
凤凰大道上的江苏汇智高端工程机械创新中心,通过“公司+联盟”方式,已吸纳62家联盟成员,构建了覆盖主机、零部件、材料企业和高校院所的全产业链协同创新生态体系;
金龙湖南岸的金龙湖泛半导体产业创新中心建设正有序推进,建成后将担负起突破关键共性技术、打造区域创新高地的重任……
目前,徐州经开区已拥有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10家、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6家、省级以上企业研发机构100多家。创新资源与产业需求的有效对接,为徐州经开区产业发展注入了强劲动能。
新环境——
在“强与优”中助发展
有一件事,总是被徐州经开区的企业家们津津道来——项目落在哪,服务专班就建在哪;企业在哪里,“一把手”就是服务负责人。
对此,运河北岸的耀坤液压油箱油管生产基地项目负责人谢文庆深有体会。
“开工前一天,我们只用一小时就领到了开工必备的‘五证’,办理速度太快了!”谢文庆感慨道。不止如此,去年7月,在设备进场遇到配套道路交叉施工阻碍时,“店小二”姚皓文协调多家单位,紧盯道路施工进度,积极协调问题,最终确保了项目设备的按时进场。
“自决定在徐州经开区投资建厂以来,大到协助项目办理手续,细到解决驻徐人员临时办公场所,均有专班人员‘保姆式’服务,这让我们充满了干劲。”谢文庆说。
江苏中科智芯集成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姚大平也有同样的感受。“在徐州经开区投资兴业,从项目洽谈、建设、投产等每个环节都能感受到政企携手同心谋发展的真诚。”落地徐州以来,中科智芯先后入围2023年亚太区半导体技术公司20强 、中国科学院科创企业30强,这也更加坚定了企业扎根徐州经开区发展壮大的决心。
营商环境只有更好,没有最好。
在徐州经开区政务服务中心一楼服务大厅,一窗式办结、无人自助办理、全程帮办代办服务……丰富的受理事项以及多样的服务类型,无不让人感受到这里政务服务的精细化。
“刚叫号10分钟,既把材料审好了,也把需要修改的地方清晰地提出来了,还写好了告知单,又精准又快速。”不少企业办事员们对徐州经开区新推出的“计时受理”服务,赞不绝口。
在徐州经开区大庙街道,审批人员仅用7个工作日,便帮徐州徐工港口机械有限公司完成了118台叉车的使用登记手续,让徐工港口成功把叉车交付给客户。
……
凤凰湾电子信息产业园,芯潮澎湃。
企业家当自家人、把企业事当自家事。
在徐州经开区行政审批局负责人韦敏看来,这句话正是对徐州经开区营商环境最生动的诠释,也是最有力的行动指南。
“作为‘窗口’部门,将树牢‘窗口’意识,立牢‘窗口’标准,负牢‘窗口’担当。”韦敏表示,徐州经开区行政审批局将聚焦企业群众急难愁盼,用“店小二”的效率和“规划师”的能力双重赋能企业发展。
如何当好全市经济发展主阵地、主力军、主引擎,更好将势能转化成动能?
这些“新”的故事,就是徐州经开区的“答案”。
置身新一轮区域竞争,各地正在上演你追我赶的“争先战”“进位战”,徐州经开区迎来了产业、城乡、民生提质增效的关键节点,机遇和挑战并存。
肇始于产业化之梦的徐州经开区,如何向“新”再冲锋?
这里的每一位实干者,都将是最有力的“答卷人”。
本版图片由本报记者 周杰 摄
记者手记
让工业制造向新而行
甘晓妹 朱二俊
5G技术使信息走上了“高速公路”,实现微秒直达;3D工业相机让机械手有了“眼睛”,得以“慧眼”识“英雄”;数字孪生发挥“克隆”优势,统筹调控轻松便捷……日前,在“产业强市调研行”徐州经开区之旅中,一些智慧工厂、智能车间内“车间鲜见人,但闻机声响”的智造场景令人眼前一亮,零距离了解了数字化转型的魅力,更让人直观感受到徐州经开区向新而生的勃勃生机与活力。
让工业制造向新而行,徐州经开区以“满分”状态作答。从顶层设计出发,高质量招商引资、大力度培优育强、高浓度双创氛围,产业优化升级步伐加速,到下层建筑落实,一批批技改项目、专精特新企业落地生根,特色创新产业集群不断集聚。徐州经开区正用争先进位的闯劲、干劲、拼劲,围绕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奋力打造全市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先行区。
让工业制造向新而行、以质致远。行至岁中,徐州经开区将加压奋进,持续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推动产业深度转型升级,努力打造现代化产业园区,以新质生产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Copyright (C) www.szdushi.com.cn
苏州都市网 版权所有 苏ICP备202102924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