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中心 > 国内资讯

一江清水万重山丨邂逅良渚,见证千年文明之光

苏州新闻网 2024-08-03 15:00

在浩瀚的长江流域,良渚文化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闪耀着五千年文明的光辉,以其精湛的玉器工艺、复杂的城市规划以及先进的农业与水利技术,展现了古代社会的高度文明与智慧。

7月21-22日,“一江清水万重山”采访报道小组来到良渚博物院与良渚古城遗址公园,感受良渚文化的魅力。

科技创新,再现辉煌良渚

一走进良渚博物院,便能看到墙壁上刻着一行大字——“良渚是实证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史的圣地”。据考证,良渚古城遗址所代表的良渚文化,距今已有约5300-4300年的历史,主要分布地区在钱塘江流域和太湖流域。良渚博物院内设有“水乡泽国”“文明圣地”“玉魂国魄”三个展厅,4000多平方米的展区内,展出了良渚文化时期的农具、陶器、玉器等600多件文物。

步入展厅,戴上VR眼镜,虚拟3D文物跃然掌心,游客仿佛穿越时空,与良渚先民对话,更能近距离“触摸”文物。通过现代科技和数字技术,文物能够立体、全面展示,以更加生动可感的形象走向大众。

“良渚文化真是太神奇了!”张子楠感叹。来自天津的张子楠今年读高一,之前通过课本上的知识了解到良渚文化并十分感兴趣,这个暑假她通过一场研学活动来到了良渚博物院。“戴上VR眼镜后,文物好像‘活’了,可以看到文物上的符号或图腾,太神奇了!”通过这种特殊的手段,张子楠深刻体会到了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

除了良渚博物院,在良渚古城遗址公园里,记者也体验了一把“黑科技”。行至莫角山时,拿出手机扫描海报上的二维码,打开AR小程序,可以自由选择数字向导人物,沿着近300米的朝圣之路前行,一路上可以看到良渚先民的生活日常、制陶过程、宫殿建造过程、仪式庆典等丰富的内容。在以往,良渚古城的辉煌场景只能靠想象,而数字技术则让脑海中的想象变为“现实”,生动呈现了良渚古城的恢弘面貌。

科技赋能,让良渚文物“活”了起来,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良渚博物院(良渚研究院)执行院长马东峰介绍,除了科技手段,良渚博物院也一直致力于文创产品的设计与制作。“目前的文创产品已经有700多种,30多类,它们会慢慢进入到寻常人的家庭。”马东峰认为,参观遗址公园与博物馆,以及购买文创产品,已经成为现代人的一种生活方式。当这种生活方式与五千年的古老文化相融合时,可以真正实现文物、文化的活化传承。

破解难题,守护千年良渚

文物是历史的见证,是文化的载体,更是民族精神的传承。良渚遗址作为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圣地,其文物保护显得尤为重要。

“良渚遗址更多的是土遗址,尤其在江南这种潮湿环境下,它的展示和保护都是非常大的一个难题。”良渚遗址监测保护团队负责人告诉记者,良渚遗址是地处南方的土遗址,由于地处多雨且潮湿的地域,兼具软土和高地下水位双重特性,特别容易出现渗水、苔藓霉菌等生物破坏,以及裂隙、冲沟坍塌等病害,严重影响了遗址的保存寿命和展示。在秉持“保护第一”的原则下,良渚遗址中的绝大多数的遗址点,在考古发掘完成后采取了回填保护措施。

今年7月,正值杭州良渚遗址管理区管理委员会与敦煌研究院达成战略合作两周年。两年来,良渚和敦煌“牵手”,首次提出了综合环境控制法保护潮湿环境土遗址的新思路,打造了效果显著的应用展示点;创新研发了植物与微生物绿色防治试剂,有效抑制了遗址本体表面苔藓、霉菌等病害的发育等。

“在科技保护上面,这些年我们也下了很大的功夫。”良渚遗址监测保护团队负责人说,良渚遗址管委会研发了“良渚遗址5000+”数智平台,实时接入遗址区内的摄像头,利用无人机、周界雷达等硬件设备,对重要遗址点进行全天候、无死角、多维度保护。

良渚遗址正逐步构建起一个“人防、物防、科技防”的安防体系,为遗址的安全提供了坚实保障。

再启新程,续写良渚新篇

2019年7月6日,作为中华五千年文明史实证的良渚古城遗址获准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今年是良渚申遗成功五周年。

五年来,良渚的考古工作在不断的开展,从申报世界遗产名录时发现的11条水坝,又新近发现了20条水坝,现在有30条左右的水坝,对良渚水利系统有了更加清晰的认知。

五年来,展览展示系统也越来越完善,良渚古城遗址申遗成功的第二天良渚古城遗址公园对外开放,之后,瑶山遗址公园、老虎岭遗址公园陆续对外开放,与良渚博物院构成了“1+3”的完整价值展示体系。

五年来,文明的交流与互鉴从未间断,良渚犹如一道桥梁,将世界与中国相连。2022年,良渚遗址与英国剑桥大学遗产研究中心、英国威尔特郡博物馆共同举办以“世界遗址保护的学术合作和公众文化普及”为主题的专题研讨会;2023年,成功举办“良渚古城·雅典卫城”中希文明对话活动;2024年以来,良渚持续扩大国际朋友圈,先后举办“良渚古城·雅典卫城”文明对话交流活动,“中国·匈牙利文明对话沙龙暨良渚文化推介会”等活动。

“良渚古城遗址是一个非常大的遗址,仍然还有很多的工作要做,需要更多的考古发掘来支撑我们深入了解良渚的社会运作。”良渚博物院(良渚研究院)执行院长马东峰表示,未来将不断推动良渚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续写五千年文明的辉煌篇章。

新华报业·新江苏记者 舒馨 吴家俊 潘书哲 毛震佳

网友热搜

最新发布

更多搜索

内容精选

资讯 苏州 娱乐 体育 财经

热点 房产 汽车 旅游 商业

Copyright (C) www.szdushi.com.cn

苏州都市网 版权所有 苏ICP备202102924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