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时节,在以香茗湖公园为基础改造提升而来的扬州慈善文化园,不少市民徜徉其间,惬意地享受着水光潋滟、绿树成荫、蝉鸣鸟叫、满园飘香,一步一景皆是诗情画意。
人们或许会注意到公园地面上多了长沟水塘、下沉式绿地、雨水花园和透水健身步道;在他们看不到的地方,公园地下铺设了雨水污水管网,“消化”了前段时间的连续暴雨降水……
扬州慈善文化园。姜传刚 摄
作为扬州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218个示范项目之一,慈善文化园自7月4日开园以来,已成为这座宜居之城与自然相融共生的缩影之一。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完善基本公共服务制度体系,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扬州因“州界多水,水扬波”得名,自古以来依水而建、缘水而兴、因水而美。自去年入选全国第三批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城市以来,扬州坚定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贯彻新理念、探索新模式,以开放性视角和创新性思维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全面提升城市品质,让城市安全更具韧性,城市环境日益改善,城市品质更加宜居,建构人、自然、城市的“利益共同体”。
既靓化“面子”,更夯实“里子”,一幅江河安澜、碧水清流、人水和谐、可持续发展的“好地方”新图景正徐徐展开。
从一条路到一座城,看扬州打造“更好呼吸”城市
住在曙光路附近的市民一定还记得多年前大雨内涝的苦恼:一场暴雨后,道路上到处积水,过往行人举步维艰。随着2016年曙光路提升改造工程完成,这一切早已成为过去。
作为扬州首条“海绵大道”,曙光路改造提升投入使用后,立即成为主城区道路建设的样板——不仅路面宽阔平坦,更重要的是超前一步,融入很多海绵城市建设理念和元素。在机动车道隔离绿岛内开沟栽树,沟内铺设鹅卵石形成“旱溪”,起到蓄水作用;道路两侧建设雨水花园,涵养雨水,雨季汛期路面不再积水。“即使遇到短时大暴雨,隔离绿岛也能处理70%的降水,渗透的雨水通过雨水花园‘收集’并净化后,为道路绿化提供了天然的水源。”
扬州首条海绵大道。张孔生 摄
“所谓海绵道路,就是道路像海绵一样将地面积水迅速吸收,一般具有‘蓄’(可蓄水)、‘渗’(水可渗透)、‘净’(水能净化)、‘滞’(能滞留雨水)、‘用’(雨水可利用)、‘排’(雨水最终可排出)六大功能。”生态科技新城相关负责人说,为了高水平规划、高标准建好曙光路,他们与住建部门赴深圳、重庆等国内海绵城市建设先行城市考察学习,同时聘请国内知名专家现场指导。
据不完全统计,2023年,曙光路“海绵大道”雨水调蓄总量达3782立方米,大大减轻了城市管网排水压力。
民生为上,治水为要。尤其对于扬州这座与水共兴的城市来说,降低城市内涝风险、建设宜居水环境、打造人水和谐的高品质体验,更是城市建设的关键环节和核心任务。曙光路的建成,打开了扬州建设新型城市的视野——以“理水—治水—活水—融水—乐水”为路径,系统谋划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留住水、利用水,让水与每一个城市细胞紧紧相拥,让城市“会呼吸”、有韧性。
扬州海绵大道。张孔生 摄
近年来,扬州坚持“治城先治水”,自觉贯彻“海绵”理念,大力推进“清水活水、亲水近水、节水护水”城市建设,从城市道路到居住小区,从校园建设到城市公园改造,从积水点整治到河道生态治理……通过顶层规划建设管理,利用先进水生态技术,让一系列工程项目成为一个个“海绵体”,实现降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干旱时排水、用水,为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打下了坚实基础。
从一条路、一个片区到一座城,8年来,扬州累计投入53.5亿元,完成288个海绵项目,海绵城市达标面积57.3平方公里,占建成区的30.8%;实施100多个“不淹不涝”项目,市区污水集中收集率达86.2%。
2023年10月12日,市委、市政府召开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动员大会,正式出台实施《扬州市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三年行动方案(2023—2025年)》,并成立海绵城市建设工作领导组,建立工作机制和工作专班,以“工匠”精神和“绣花”功夫,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全面开花、加速推进。
今年,开发路东延快速化改造工程等50个海绵城市建设项目高质量落地,按序时顺利实施。到2025年底,将建成218个海绵示范项目及7个海绵示范区,海绵城市建设达标面积比例提高至50%,城市可渗透地面面积比例提升至45%,全面消除易涝点及黑臭水体……
在这个过程中,扬州还创新提出“系统顺畅、简约适用”的海绵城市建设理念,探索出“一体化设计”“融合式施工”“嵌入式指导”建设模式。今年6月,国家三部委对扬州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城市绩效考核评价给予肯定。
从一个“打卡点”焕新,看海绵城市创造幸福生活
行走在西区明月湖边,荷花竞相盛开。
明月湖是扬州西区最早开挖的人工湖,也是西区“清水活水”工程的重要节点,湖体北通沿山河、南连赵家沟,汇入仪扬河,串活了小流域内部水系,水域面积约16万平方米,已成为市民休闲锻炼和网红“打卡”地,被誉为“西区之眼”。
俯瞰完成水生态修复治理的明月湖。孟德龙 摄
近年来,明月湖因荷花蔓延、水动力条件不足、底泥有机质高,造成水体自净能力不足,水生态系统不健全、不稳定,水环境日趋变差。2023年底,为修复明月湖生态,扬州实施明月湖全面综合治理工程。在精准溯源基础上,开展湖区水环境改善和生态系统完整性修复,强化湖区内源污染削减和生物多样性提升,恢复健康的湖泊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今年入夏前,明月湖水生态修复治理完成,成为扬州海绵城市建设的典范和样板。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海绵城市建设,不仅是修复城市水生态、改善城市水环境、提升城市水安全,更是通过一个个收放自如的“吸水海绵”,让市民在城市中畅享田园诗意。
扬州是一座公园城市,主城区数百个公园星罗棋布,是市民运动休闲的好去处,也是海绵城市建设的重要设施。结合园林文化和海绵城市建设方案,扬州对部分公园进行了改造提升,扬州慈善文化园就是其中一个范例。
扬州慈善文化园内景。 姜传刚 摄
扬州慈善文化园“前身”是香茗湖公园。在改造提升过程中,以区域“大海绵体”为定位,按照“尊重现状、完善功能、丰富场地、突出特色”为建设原则,从功能性、适宜性、安全性出发,因地制宜在园内设置下沉式绿地、雨水滞留沟、生态驳岸等海绵设施,消纳改善公园自身雨水径流。同时全面增绿提景,进一步改善生态环境,提升市民的体验感和舒适度。
“该工程充分利用香茗湖公园作为片区生态核心的本底条件,以点带面,通过完善周边雨水管网、连通水系网络架构、建设地表径流通道等方式,引导周边地块、道路雨水进入湖体消纳净化,构建片区蓄排平衡体系,建成海绵城市西区新城示范片区。”市住建局四级调研员骆俊东说,在“海绵”一收一放间,城市回归自然,慈善文化园也成为传承扬州造园特色的新时代水景园。
鸟瞰大运河非遗文化园。张孔生 摄
位于三湾风景区内的大运河非遗文化园,即将启动二期项目,将打造集生态、人文、科普为一体的海绵商业示范街区。通过建设雨水街坊区、绿地缓冲区、生态拦截区、下沉绿地区和雨水湿塘区五大海绵主题区,以及渗排沟、绿地缓冲带、生态树池、透水铺装、雨水花园等海绵设施,使区域年径流总量控制率达75%,面源污染削减率达40%以上,并通过排水管网、行泄通道建设与七里河沟通,将片区排涝标准提高至30年一遇。
“扬州将以智慧化公园、绿地共享、乐享园林和海绵城市等项目建设为抓手,对现有公园进行改造提升,打造符合城市发展方向、满足市民使用需求的空间,让市民享受海绵城市建设带来的‘绿色福利’。”市住建局负责人表示。
从一幢高楼诞生,看“海绵”赋能城市可持续发展
从文昌路经过,不少人都会被市民中心附近“双塔”造型的百米高楼吸引,这就是扬州的新地标建筑——城建广场。内行看门道,在前来考察交流的专家眼中,让他们眼前一亮的则是城建广场设计建造中采用的海绵城市理念和技术。
城建广场去年建成投入使用,项目总建筑面积24.9万平方米,具有很高的“含新量”和“涵水量”:大量数字化技术应用在工程中,同时叠加“海绵功能”,让建筑成为新型城市建设的样板。
扬州建工控股集团负责人介绍,工程在建设中融入海绵城市“渗、滞、蓄、净、用、排”理念,在广场绿化中设置下凹绿地、生态蓄水长沟、雨水花园、透水铺装等,将功能性与美观性相统一。
扬州的新地标建筑——城建广场。张孔生摄
“海绵城市建设无处不在,它可以是一条蜿蜒的河溪、一段‘吸水’的路面、一方下沉的广场、一处下凹的绿地、一条植草的沟渠、一块绿色的屋顶……要建设好新型城市,就必须站在科技的前沿,采用数字技术、科技手段和海绵城市建设理念,推动城市建设高质量发展。”扬州建工控股集团负责人表示。
海绵城市是充分发挥建筑、道路和绿地、水系等生态系统对雨水的吸纳、蓄渗和缓释作用,有效控制雨水径流,实现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城市发展方式,对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改善人居环境品质具有重要作用和深远影响。
看得见的,是一处处城市新地标;感知到的,是一场融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全力打造海绵城市建设“扬州样板”的生动实践。
当前,扬州正聚焦系统全域,立足空间、领域、路径贯通,全力构建海绵城市建设格局体系;组织实施海绵型城市水系、公园绿地、道路广场、建筑小区“四大系统”建设;结合幸福河湖建设、污水处理提质增效精准攻坚“333”行动、城市生命线建设工程、绿杨城郭新扬州行动,以缓解城市内涝为重点,统筹推进城市水环境改善、排水防涝设施建设、生态功能修复改善等工作;新城要高标准推进海绵型建筑小区、道路广场和公园绿地建设,尽可能保留足够的生态空间;老城要结合城市更新行动,统筹实施水环境综合整治、老旧小区雨污分流改造、口袋公园改造提升工程;古城要采用“微更新”方式有计划改造现有道路、房屋、管网,积极探索历史风貌与现代海绵要素深度融合路径……
“海绵城市是一个新的理念,是一种新质生产力。”住建部城建司原副司长、中国城镇供水排水协会会长章林伟在扬州授课时曾表示。
随着“三年行动”实施,《扬州市海绵城市建设管理条例》进入立法程序,“好地方”扬州将被建设得好上加好、越来越好。
记者 吴生锋 姜传刚 张孔生
Copyright (C) www.szdushi.com.cn
苏州都市网 版权所有 苏ICP备202102924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