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熟经开区秉持环境立区、生态兴区发展理念,调整产业结构、提升运行管理水平
碳寻高质量发展新路径
□苏报驻常熟记者 陈洁
位于常熟经开区的奥创特新(苏州)科技有限公司顺利投产,区域新能源产业再下一城;苏州中国声谷科技产业园开工奠基,声谷新城奏响发展强音;常熟经开区循环化改造示范试点通过国家验收,掀开以生态文明成效谱写园区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近一个月来,常熟经开区喜讯连连。作为国家级开发区,常熟经开区不仅是常熟重要的经济增长点,更是助推常熟绿色低碳发展的引领者和先行者。秉持环境立区、生态兴区的发展理念,常熟经开区自觉践行新发展理念,从优化空间布局、调整产业结构、构建循环经济产业链等多维度发力,持续推进区域发展向循环、低碳、高效方向迈进。
双碳引领优化产业布局
走进奥创特新(苏州)科技有限公司厂区,进门处立着一台大家伙,乍一看似乎毫无动静,其实不然。公司董事长曹晓燕介绍:这是热压机,它正在以100吨的力量压制薄片,经过200℃的高温压制,就能形成我们公司的主打产品之一防火贴片。
别看这方方正正的贴片仅有0.3毫米的厚度,却能抵挡1200℃的高温冲击,能为锂电池提供绝佳的隔热防护,同时还具有防火、绝缘等特性。
4月22日,奥创特新(苏州)科技有限公司正式投产,公司由中科院及俄罗斯航空大学等专家团队领衔,主要从事新能源特种功能防火材料、锂电池隔热防护技术的研发与生产。公司成功开发的车用锂电池三维陶瓷隔热材料,被广泛应用于汽车动力及储能锂电池的隔热防护,产品极大地提高了新能源电池的安全性能,也进一步延伸了常熟经开区新能源产业链条。
当前,常熟经开区正以双碳目标为引领,全面贯彻落实苏州市委和常熟市委产业在沿江转型的决策部署,积极抢抓新能源发展的窗口期,加速向新能源储能、锂电池、氢能源、新一代光伏电池等风口领域转型。
在4月28日举行的苏州中国声谷科技产业园开工奠基暨常熟全市重点项目二季度集中开工仪式上,常熟经开区集中新开工项目共24个,总投资107.4亿元,主要集中在声学、新能源、新材料、半导体芯片等高端领域,全部达产后产值将超100亿元。
循环改造促进资源利用
4月20日,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印发《关于2022年园区循环化改造示范试点和城市矿产示范基地验收结果的公示》,常熟经开区循环化改造示范试点顺利通过国家验收。
自2016年入选国家级循环化改造示范试点园区以来,常熟经开区构建了化工、造纸、钢铁后加工、能源资源综合利用四大循环经济产业链,提高能源资源利用率,完善基础设施,完成六大循环化改造重点任务,投资15.84亿元,完成14个重点支撑项目及1个自主实施项目,培育了一批高新技术企业。
在江边,一座帆船造型的建筑静静伫立着,蓝白相间的配色清新自然,谁能想到这座建筑内部是一家大型垃圾处理厂。5月6日上午,在常熟浦发第二热电能源有限公司的集控室内,3名司炉人员正在对焚烧炉进行焚烧调整,其他工程师对汽轮机、发电机等各项运行参数进行监测。经过熊熊烈火的焚烧,大量垃圾被无害化处理,同时燃烧产生的高温烟气通过热交换转化,将热能转化为电能,传送到常熟千家万户。
2013年,常熟浦发第二热电能源落户常熟经开区。目前公司年处理生活垃圾99.65万吨,年发电量4亿多度,相当于常熟市两个月的城乡居民用电量,年节约标煤约16万吨,年减排二氧化碳约43万吨。
去年,该公司新增的减温减压站管线投用,有效提高了常熟经开区热力供热可靠性及供热经济效益,可满足区域远期供热增长需求。10年来,常熟浦发始终与全市生态环境发展需求保持同频共振,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为生态常熟的可持续建设扬帆助航。公司总经理助理陈勇说。
数字赋能提高监管水平
在常熟经开区安全环保监控与应急指挥中心,一块深蓝色的大屏上星星点点的数据实时闪动着。这是我们智慧园区平台,线上监测到的所有数据统一接入,实现了IOC一张图全融合,也是区域内生态环保监测的最强大脑。常熟经开区化工办安环管理科副科长温益说。
打开这个平台,智慧环保模块中,大气环境、水环境、污染源自动监控等子项目整齐排开,点击其中一项,全区空气自动监测站、水质自动监测站的实时监控数据、历史数据分析等资料一应俱全。
温益介绍,园区对环保监控预警实行闭环管理,出现数据异常后,平台立即做出超标提示,并自动发送预警短信至管委会及企业相关管理人员,中心同步电话督促企业立即处理并填报预警报告单,同时视情况通知污水处理厂或第三方检测单位到现场取样检测,环保网格监管人员第一时间进行现场核查,若发现存在环境违法行为,则及时进行依法依规处理。
截至目前,常熟经开区共有73家重点企业的环保监控数据接入监控平台,其中废水在线监控55家、雨水(清下水)在线监控38家、废气在线监控45家、LDAR36家。
数字赋能绿色发展,常熟经开区硕果累累,全区企业秉持绿色低碳发展理念,高质量发展稳步推进。芬欧汇川荣获江苏省2022年绿色发展领军企业称号、住友橡胶和立讯精密荣获2022国际绿色零碳节绿色可持续发展贡献奖。
Copyright (C) www.szdushi.com.cn
苏州都市网 版权所有 苏ICP备202102924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