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①:山阴路历史风貌保护区中溧阳路沿线花园洋房。
四川北路街道供图
图②:多伦路文化名人街上的“左联”纪念馆。
图③:山阴路恒丰里修缮后的民居。
四川北路街道供图
图④:位于多伦路文化名人街的“孔公馆”,是上海市第一批优秀历史建筑。
图⑤:山阴路街景速写图。
王梓含绘
图⑥:“1927·鲁迅与内山纪念书局”中展出的部分书籍。
图②、④、⑥均为吴韧彦摄(人民视觉)
“1928年4月9日,小雨……午后往内山书店买《社会文艺丛书》二本,一元八角。”在上海虹口区四川北路2048号的建筑外墙上,人们一眼就能注意到《鲁迅日记》里的这段话。这里是内山书店旧址的所在地,向东即是山阴路的起点。
全长不过651米的山阴路,筑于1911年,“山阴道上,应接不暇”,只见这窄窄的一条小路两侧,又陆续繁衍出许多支路,如一棵大树的主干一般,在“枝枝桠桠”间还藏有许多别样风景——这里是上海近代民宅的“博物馆”,也是近代文化名人的聚集地,在上世纪30年代,山阴路及周边曾活跃着鲁迅、瞿秋白、郭沫若、茅盾等一大批文化先驱,见证着近代上海一段风云激荡的历史。
从2022年开始,在包含多伦路、山阴路和甜爱路等及周边民居区的山阴路历史风貌保护区内,21处优秀历史建筑、27处里弄房屋陆续启动大面积修缮工程,永安里周恩来在沪早期革命活动旧址周边、瞿秋白寓所旧址周边、木刻讲习会旧址周边等一大批红色文化、海派文化地标均在大修范围,涉及居民约1.5万人。
恒丰里的“党史学堂”——
唤醒红色的记忆
走进山阴路恒丰里,映入眼帘的是密密丛丛的繁花与清水红砖的石库门建筑,屋前,但见三三两两的居民坐在花坛凳子上“嘎三胡”(“闲聊”之意)、晒太阳。据当地居民介绍,山阴路69弄被称为老恒丰里,是早期石库门里弄,这里的石库门门头式样一般为弧形和三角形;85弄则被称为新恒丰里,这里的建筑是独立成套的公寓住宅,双坡屋顶带尖形老虎窗,有简约的古典装饰之美。
在一排排密集的房屋间穿行,眼前是里弄巷陌的市井风貌,耳畔是吴侬软语的邻里日常,谁承想,这看似祥和静谧的寻常街巷曾经历过多少波澜壮阔的时光——中共江苏省委、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军事指挥部联络点等都曾设在这里。
“山阴路的老房子里不乏令人惊心动魄的红色故事。”虹口区红色文化传讲人张家禾告诉记者,时间的流逝也让历经沧桑的老建筑渐渐模糊了原来的模样。由于年代久远,恒丰里的老房子砖墙斑驳、内部砖木结构老化严重。2020年至2021年,修缮团队对房屋内部木结构及砖墙砌体进行加固修补。此外,修缮团队反复对比恒丰里的老照片,按照原有砌筑形式,为恒丰里的外墙立面重新筑起清水红砖。
以修缮为契机,恒丰里69弄41号打造出“里弄里的党史学堂”,既保留恒丰里的百年变迁又展示里弄居民的幸福生活,同时呈现四川北路区域早期红色故事,让居民走出家门就能重拾老弄堂的红色记忆。与课堂教学相比,在历史事件发生现场进行历史教学有着诸多优势。“就拿‘左联’成立的历史来说,在山阴路历史风貌区走一圈下来,人们自然就会明白为什么‘左联’会选址在多伦路。”张家禾介绍,在现场教学时会看到,鲁迅、陈望道等住过的景云里,周恩来住过的永安里,以及“太阳社”旧址所在地丰乐里,都在多伦路的周围,所以“左联”在此处成立就顺理成章了。
旧书店的贯通改造——
拓宽文化的空间
山阴路历史风貌保护区内,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和建筑空间资源,坚持最好的资源给群众用,既是山阴路历史风貌保护区大修的基本原则,也是其整体修缮的重要特色。
2022年11月26日,在经历了近一年的规划、设计、修缮后,全新的“1927·鲁迅与内山纪念书局”揭幕启用,受到读书人的喜爱。修缮前,原本的内山书店旧址,一度被分为新华书店、银行和企业办公室三处空间。2021年,上海新华传媒在虹口区政府支持下,确立了“建筑要修好、空间要用好”的整体目标,将内山书店旧址、前新华书店山阴路店和周围空间贯通,既要让人感受到鲁迅和左翼文化曾经的气息,同时又要激活文化资源,为当代读者打造美好的阅读氛围。
离山阴路不远的长春路319号位于一排优秀历史建筑内,范围包括北侧庭院、一层局部、二层,面积约320平方米。其中,一层曾经是鲁迅木刻讲习会旧址。1931年8月17日至22日,鲁迅在此举办了“木刻讲习会”,这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木刻讲习班。修缮后的木刻讲习会旧址陈列馆,进门处的围栏呈现铁锈红色的年代感,参加1931年暑期木刻讲习会的13位学员名字被镂空处理,低调也不突兀。
在2021年第二季度修缮改造前,范围内的二层室内空间作为余庆坊居委会办公空间使用,底层空间空置,开放性有限。2022年开始的修缮改造工程则将居委内部空间改成社区会客厅,并争取做到公共空间全天候开放,形成开放共享、议事协商、邻里交往、终身学习、便民服务的“五个空间”。“居民不需要跑一趟办公大楼,在家门口的红色文化场馆内就能轻松解决需求。”余庆坊居民区党总支书记齐虹介绍,该社区撤掉了传统办公工位和窗口,居委干部在二楼社区会客厅开放式办公,与社区居民“零距离”沟通。
老弄堂的明亮灶台——
扮靓生活的“里子”
从四川北路进入山阴路,东侧是一大片由四达里、恒丰里和恒盛里三条弄堂组成的建筑群。这三条里弄的建筑式样大抵相仿,基本都是清水红砖的三层楼房,总共包括300多幢房子。弄堂之间的小巷似阡陌纵横,游人来此仿佛进入了迷宫。
穿过排排脚手架,修缮中的恒丰里85弄14号悉现眼前。“这里大变样了!清理堆物后多出一个30平方米的客堂间。”今年80岁的居民邬云庆说,过去老房子里都会有一个公用空间,不知从何时起有了“你占三分,我揽一尺”的情况,久而久之成了杂物堆放处。看着眼前宽敞的“客堂间”,邬云庆回忆起从前:一张小圆桌,四个木板凳,姆妈(妈妈)手间不断“变”出一个又一个软糯的黑洋酥汤圆,邻居们围在桌边,等待一尝好手艺。
“这次修缮政府可是下了大功夫!”永安里22号的居民张则群在这里住了70年,亲眼见证此前老房子的三四次修缮,但那时候基本都是屋檐、落水管的小修小补,而此次修缮工程涉及屋面翻修、外墙整修、道路翻修、厨卫公共部位改造等项目,能改善房屋居住功能、提高建筑安全性能。值得一提的是,整个修缮秉持修旧如旧和保护利用兼顾的原则,原汁原味还原了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石库门风貌。
居民们生活的“里子”,也借助此次修缮,进行了综合改造。住在山阴路44弄淞云别业的束秀梅,在这里生活了40年。之前,她与邻居共用一个15平方米的厨房,原本各家的燃气灶高高低低搁在柜子上,杂物堆积,脏乱不堪。如今,统一安装的灶台、水槽和整体橱柜,让束阿姨很是满意。此外,居民呼声很高的卫生间改造也一并进行,更换了马桶、洗脸盆,铺设了新瓷砖。
近年来,通过对山阴路历史风貌保护区开展高标准的修缮和高品质的打造,永乐坊、恒丰里、余庆坊、大陆新村、木刻讲习会旧址、内山书店旧址等老弄堂、老建筑得到了有效的修缮。徜徉山阴路历史风貌保护区,红色旧址里革命先辈的足迹与普通民宅中家常烟火的味道,在一栋栋有故事的老房子间交织出文化文脉与城市生活和谐相融的图景,给行走其间的人们带来历史情怀的滋养。
采访间隙,家住山阴路69弄45号的葛清明,翻出手机里的一段视频,内容是自己居住的弄堂——“山阴路很短,仿佛踮起脚尖就能看透这600多米的长度;但它的历史又很长,最早建成的恒丰里距今已有100多个年头……”葛清明说,这段视频在网络上火了:“不少网友看完都感慨,原来上海的老弄堂这么美!”
延伸阅读
山阴路历史风貌保护区的文化地标
恒丰里
建于20世纪初的恒丰里是一片三层及假三层砖木结构的石库门建筑群。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陈延年按照中央指示,来沪担任上海区委代理书记,在恒丰里104号(今山阴路69弄90号)设立办公机关,着力于浙江、江苏和上海地下党组织的发展工作。同年6月,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决定,撤销上海区委,分别成立中共江苏省委、中共浙江省委。江苏省委管辖范围除上海、江苏省外,还领导安徽省的凤阳、泗县、宿县、蚌埠等地的党组织。
1927年6月,党中央决定任命陈延年为中共江苏省委书记,在极为严重的白色恐怖笼罩下的上海,陈延年和赵世炎等不顾危险,坚持斗争。6月26日,陈延年遭国民党军警逮捕。敌人用尽酷刑,将他折磨得体无完肤,妄图逼迫他供出上海党的组织。但陈延年始终保持钢铁般的意志,宁死不屈。
大陆新村9号
山阴路上名气最响的当属大陆新村9号,它是鲁迅先生最后的居所,在这里他度过了生命中最后3年多的岁月。在大陆新村,鲁迅写了许多战斗性杂文,并编辑《译文》杂志、整理瞿秋白遗著《海上述林》、翻译《俄罗斯童话》等外国文学作品。
与鲁迅住处仅一弄之隔的大陆新村3弄9号是茅盾住过的地方。他曾化名沈明甫住在弄内,与鲁迅共同研讨文坛情况,领导左翼文化运动。
恒盛里
历史上著名的“七君子”之一沈钧儒,上世纪30年代曾居住在山阴路恒盛里12号。在同一时期,方光焘、胡愈之和章克标也共同租住在恒盛里一幢三层楼房。
方光焘是我国著名语言学家、作家,他建立了汉语语法体系及普通语言学理论;胡愈之是我国文字改革运动和世界语运动活动家,曾组织编译出版美国记者斯诺的《西行漫记》;章克标是小说家金庸的老师,他参与创办的时代图书公司后来成为上世纪30年代中国规模最大的出版机构之一。
《 人民日报 》( 2023年04月30日 06 版)
Copyright (C) www.szdushi.com.cn
苏州都市网 版权所有 苏ICP备202102924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