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中心 > 国内资讯

落实落细畅通就业之路(体验·新时代·追梦人)

人民网-人民日报 2023-04-28 10:07

糜蕊(左)在带教老师指导下,学习产品质量数据收集工作。
  姚雪青摄

张春霞在缝制针织衫片。
  李 梅摄

刘广顺正在进行叉车作业。
  贾丰丰摄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落实落细就业优先政策,把促进青年特别是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切实保障好基本民生。

据测算,今年需要在城镇就业的新成长劳动力达1662万人,规模创近年新高,促进就业任务更加繁重。当前稳就业面临哪些困难?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各地各部门有哪些帮扶实招?本期“体验”栏目聚焦3位就业者,一起倾听他们的就业故事。

——编者

南京中医药大学应届毕业生糜蕊——

“见习岗位给了我机会”

记者姚雪青

打开电脑、翻开笔记、找出资料……上午8点半,23岁的糜蕊早早来到江苏奥赛康药业有限公司质量保证部办公室,开始一天的工作。她是南京中医药大学翰林学院的应届毕业生,正在这家公司见习。这个星期,她领到了一项新任务:协助收集一种注射剂产品年度质量回顾涉及的信息和数据。

“产品质量回顾分析,不仅是我们部门的基本任务,也是作为新人了解企业产品的重要环节。”糜蕊的带教老师、同事端芳,耐心讲解报告的基本要素以及数据收集的注意事项:数据来源于哪些部门,需要收集哪些类型的数据,对接人是谁等。

糜蕊听得仔细,一边刷刷地在本子上做记录,一边不断提出各种问题。上午时间很快过去。吃完午饭,糜蕊又在端芳的建议下,从部门资料室借来产品工艺规程、产品质量标准和质量回顾文件,利用休息时间慢慢“啃”。“我很珍惜这个见习机会,更要努力学习。”

今年大四的糜蕊,一直准备考研,因此错过了去年的秋招。考研成绩并不理想,于是,春节后,糜蕊加入找工作的队伍。线上线下投了一圈简历,都没有消息,糜蕊有些灰心。“我找工作有点晚了,不少岗位已经招满。另一方面我是民办本科,学校和学历都没有竞争力。”

“你可以试试‘江苏智慧人社’APP,上面还有不少见习岗位。”这时,同学推荐了见习岗位的信息。原来,南京市人社局曾来学校宣讲过“见习岗位”:毕业前6个月、毕业后2年内、16到24周岁的失业登记青年,都可以申请3个月的见习,见习期内有生活补贴,不仅增加了留用就业的可能性,这段经历还能为以后找工作加分。

糜蕊马上下载了APP,看到位于南京市江宁区的奥赛康药业正在招聘见习生,便上传简历、填写资料,2月14日正式提交了申请。没想到,当天就收到了面试通知,第二天就进行了线上面试。

“你是管理类专业,但见习生都要从生产一线车间干起,会比较辛苦,你是否愿意呢?”主面试官是公司人力资源总监李振波,他告诉糜蕊,今年公司在正常招聘15人的基础上,又拿出5个见习岗位,给就业困难的应届毕业生提供机会。政府为见习岗位提供每人每月1824元的生活补贴,公司补足到每人每月2500元并提供食宿。

糜蕊看过这家药企的招聘启事:要二本以上学历或有工作经验。她心里很清楚,要是走正常招聘流程,自己连简历关都通不过。如果能抓住这个见习岗位,是一次难得的机会。

2月20日,糜蕊开始了在这家药企的见习生活。从生产车间干起,协助岗位人员将药品搬运到自动灯检机的进瓶转盘上、对自动灯检后的药品进行装箱、协助清场……因为表现优异,又被调到质量保证部见习。

“对应届毕业生来说,见习岗位提升了就业能力,增进了对企业和岗位的了解。对用人单位来说,既有带教补贴,也有留用奖励,鼓励企业把见习生转变成企业所需要的人才。”南京市人社局职业技术培训指导中心副主任朱洁介绍,江苏省将开发10万个见习岗位列为今年的民生实事,截至目前,南京已开发9000余个见习岗位,全年将预计开发超过2万个见习岗位,目前见习留用率达到60%。

河南信阳息县居民张春霞——

“‘巧媳妇’助咱家门口就业”

记者朱佩娴

“人到中年回老家,还能找到这么合适的工作,真是好。”4月7日,在河南信阳息县天创服饰有限公司,46岁的张春霞坐在流水生产线旁,有条不紊地缝制衣服:一件针织衫片在她的手下,一圈圈不断穿眼、刮边、拼接,一件成品新衣逐渐成型。

张春霞是息县人,20岁就外出打工,一直在电子器械厂的流水线上工作。随着家中老人年岁增大,张春霞决定返乡。但是,回来后干点儿啥?张春霞犯了愁。“家里有两个老人要照顾,还有两个孩子在上学,只靠丈夫一人打工肯定不行。但我一没学历,二没技能,连年龄优势都没有,能找啥工作?”

偶然间,张春霞看到一则新闻:县政府联合服装企业开办“巧媳妇”毛衫技师培训班,培训合格后,就可以在县里开发区的服装企业工作。“缝盘工是目前毛纺行业里不能用机器取代的一个关键工种,必须由工人亲手把机织出来的毛纺织品的不同部分缝制成一件完整的成衣。这既考验毛衫技师的操作技艺,也磨炼他们的耐心、毅力。”企业负责人说。

张春霞迎难而上:“在外打拼多年,耐心和毅力肯定有,现在就缺技术。”经过一个多月的培训,她顺利通过考核,进厂上班。天天坐在机器前,工作有点枯燥,张春霞总是以积极的心态调整自己。从最初笨拙的数眼、穿眼到熟练地完成拼接、上袖、合身,不断打磨自己的缝盘技艺,做到精益求精。“看着一片片针织衫片,通过自己的双手变成一件件精美的毛衫,心里还是很有成就感的。”张春霞爽朗地笑着。

如今,张春霞已是熟练工,每月工资有五六千元。她不仅掌握了娴熟的技艺,还愿意倾囊相授,把自己的经验和技术教给县里的年轻人。“在家门口厂里学门手艺,自力更生,再合适不过了。”她说。

和张春霞一样,在息县服装企业打工的“巧媳妇”越来越多。近两年来,息县立足实际,在就业群体和企业之间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推进“巧媳妇”创业就业基地建设,发展服装产业“巧媳妇”创业就业工程示范基地,组织“巧媳妇”毛衫技师、高级技师培训,积极探索出一条让留守妇女在家门口转行就业,务工增收和照料家务“两不误、两促进”之路。目前,已成功创建各类“巧媳妇+”产业扶贫基地18个,带动就业1000多人。

今年开春以来,公司订单特别多,张春霞也跟着忙个不停,时不时需要加班。但每到周末,她都要去公婆家里帮衬,“不去不放心,有时候晚上不加班,也要过去看看。”张春霞说。今年初,任劳任怨、责任感强的张春霞还被县里表彰为“出彩巧媳妇”。

青海西宁湟中区土门关乡秋子沟村农民刘广顺——

“靠技能吃上致富饭,心里踏实”

记者贾丰丰

“隆隆”机器轰鸣,青海西宁南川工业园区一片繁忙景象。青海泰丰先行锂能科技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里,叉车工刘广顺双手紧握操作杆,神情专注,车辆平稳地来回穿梭,一箱箱锂电池成品从生产线转移到仓库,准备发往全国各地。

“这份新活计真不孬!”受益于湟中区组织的叉车驾驶技能培训,家住土门关乡秋子沟村的脱贫劳动力刘广顺今年找到了新工作。上班短短两个月,刘广顺对叉车的各项操作环节烂熟于心,但额头细微的汗珠,又显现出他的细心。“熟练归熟练,驾驶叉车是个精细活,就拿货叉的间距来说,要根据货物的重量、体积随时调整,一点马虎不得。”刘广顺仔细介绍。一旁的工友打趣道,“刘师傅开起车来,连表情都在用力!”

用力是因为珍惜。几年前,刘广顺全家还住在村背后的半山腰上,是村里的贫困户。“脱贫后,还得奔着更好的日子去。父母年纪都大了,妻子还要照顾两个孩子,我外出务工,既没啥技能,也放心不下家里,多亏了区里组织的培训班。”刘广顺说。

老百姓的需求在哪儿,政府的服务就延伸到哪儿。湟中区通过分析企业用工种类和数量需求,找准劳动力培训的重点,把农民工技能培训和转移就业结合起来,注重提高技能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根据劳动力培训需求和市场需求,湟中区确定了培训内容,加强同培训机构沟通协作,采取“订单式”“定向式”培训模式。“从去年开始,我们开展了家政服务、叉车、电焊工等职业技能培训950人次,覆盖全区16个乡镇(街道)、380个行政村。”湟中区乡村振兴局教育就业办公室主任王晓龙告诉记者,培训结束后,湟中区还通过村民微信群、公众号、直播带岗等方式收集发布岗位信息,不定期举办线上线下专场招聘会,为企业和城乡劳动力搭建供需平台,促使城乡劳动力在参加技能培训后尽快实现就业。据介绍,参加技能培训后的城乡劳动力就业率均达到了60%以上。

刘广顺就是这样找到了新工作。一个多月的培训,让他摸清了叉车操作的门路。今年刚开春,一则南川工业园区部分企业招聘叉车师傅的信息吸引了刘广顺的注意。填报信息、面试、上车操作……刘广顺成功应聘成为叉车工。“食宿全包,‘五险一金’,每个月6000多元的工资基本上都能攒下来。”搓搓手,刘广顺的脸上露出朴实的笑容,“最主要的是,靠技能吃上致富饭,心里踏实!”

就业连着民生,承载着乡亲们的致富梦想。截至目前,湟中区已形成了区有就业服务大厅,乡镇(街道)、社区有就业服务窗口,村有就业服务联络员的公共就业服务网络体系。“通过发挥村就业联络员作用,我们将就业服务工作拓展到村一级,重点针对脱贫劳动力做到每月至少1次的岗位信息推送,每季度的后续跟踪回访,实现稳就业促增收的目的,确保群众及时享受到就业优惠政策。”王晓龙介绍,湟中区今年已组织引导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4.9万人次,其中脱贫劳动力5643人。


  《 人民日报 》( 2023年04月28日 19 版)

网友热搜

最新发布

更多搜索

内容精选

资讯 苏州 娱乐 体育 财经

热点 房产 汽车 旅游 商业

Copyright (C) www.szdushi.com.cn

苏州都市网 版权所有 苏ICP备202102924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