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中心 > 江苏资讯

心怀国之大者,年年稻麦飘香

新华日报 2023-04-06 10:29

□ 记者 王梦然 王建朋 颜颖

春雨落,万物新。眼下正值小麦拔节孕穗期,江苏各地抢抓农时,全力推进小麦春季田管工作,3500多万亩小麦孕育着新一轮“丰收”的希望。

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严守耕地红线,稳定粮食播种面积,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切实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

作为全国13个粮食主产省之一,江苏始终牢记粮食安全这一“国之大者”:夯实“耕”基,粮食产量连续9年稳定在700亿斤以上;粮田变“良田”,奏响农业高质量发展“春之歌”;稳产保供,一片片“希望田”鼓起农民口袋。阔步新征程,江苏坚定将“农业现代化”视为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不断提升粮食价值增值链条和供应链能力,为构建粮食安全新发展格局贡献“一域之粟”。

夯实“耕”基,田野年年稻麦香

淮安市洪泽区三河镇,2万亩连片麦田一望无际、绿意盎然。农田里,自走式喷雾机来回穿梭喷洒农药,农技人员指导种粮户科学使用农机管理麦田。生机勃勃的田间地头,是江苏稳守粮食耕地、丰盈大国粮仓的实干图景。

小麦是江苏种植面积最大的粮食作物。“小麦播种面积常年保持在3500万亩左右,这是什么概念呢?相当于320万个标准足球场的面积总和。”作为江苏农科人,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所长杨杰的自豪感不言而喻:江苏水稻播种面积3300万亩,再加上玉米等主要粮食作物,全省粮食播种面积常年稳定在8000万亩以上,粮食总产量稳定在700亿斤以上,去年更是在应对复杂的外部环境、疫情和极端高温干旱情况下,粮食总产753.8亿斤、再创历史新高。

“现在出门就是稻田,我们的水乡又回来了。”59岁的王宏涛家住靖江市生祠镇生祠村。几个月前,村里原先对外承包的130亩耕地不再种植中山杉,而是收回到村办稻谷种植合作社,重新种上了水稻。去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督查激励通报,靖江因耕地保护工作突出荣列其中。

把每一寸土地都用在“刀刃”上,“希望的田野”才能年年稻麦飘香。尤其是我省经济发达地区,近年来“保护耕地”被视作安全红线、发展底线,从前为经济发展打造的草坪、苗木、花卉等被作为重点整治对象,通过清理腾退、强化管护等措施,分类推进整治优化。“保护好今天的耕地,才能端稳明天的饭碗,要以‘长牙齿’的硬措施,为粮食安全夯实‘耕’基。”省自然资源厅耕地保护监督处相关负责人说,江苏规范耕地占补平衡管理,严格执行国家“占一补一、占优补优、占水田补水田”等要求,在全国率先坚持“先补后占”,着力提升补充耕地质量,确保占补平衡落实到位。“十三五”以来,全省共形成新增耕地近100万亩,有效保障了全省耕地占补平衡的落实。

全力守好“米袋子”,在高基数、高起点上再夺丰收。江苏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坚决遏制新增“非农化”“非粮化”问题,做好耕地种植用途管控试点。“今年国家已经下达粮食、大豆和油料生产目标,中央还将与省委省政府签订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责任书。”省农业农村厅相关负责人表示,近期已下达各市粮食和油料生产目标,各地正紧盯面积产量目标任务,充分挖掘粮食生产面积增长潜力,逐级分解落实粮食生产考核指标,做到每个县(市、区)粮食播种面积只增不减,确保完成中央下达我省的粮食播种面积和产量目标任务。下一步,将严格落实耕地利用优先序,坚持良田粮用,盘活利用沿海滩涂盐碱地、丘陵山区等土地资源。

粮田变“良田”,数字农业大显身手

田间有“耳目”、云端有“大脑”,地里有“医生”,春耕时节,数字技术让江苏的粮田变“良田”,农民从“会种地”变成“慧种地”。

在南京市江宁区湖熟街道的广阔农田上,无人机、植保机忙忙碌碌,农民穿着皮鞋也能下地“种”田。“现在种田和祖辈那时完全不一样,与其说是‘种’田,不如说是‘管理’田。”46岁的“农二代”倪清通过流转承包,今年将完成1300亩的水稻、小麦种植。眼下正是春季田间管理的关键期,大面积的耕地喷洒农药除草,过去靠“人海战术”,如今则是“机器人下地”。倪清说:“过去紧赶慢赶,也要做好几天的活,如今半天就忙完了。”

“农业机械化、农业科技进步,托稳了种粮农民的信心,也吸引更多年轻人扎根农业一线。”海安市隆政街道联合村村民于清荣感叹。近年来,于清荣的家庭农场试验示范推广稻麦新品种30多个,累计投资750多万元推进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添置各类农机60余套,仓库扩容至4000多吨,烘干设施日烘干能力达80吨,形成稻麦种植、收割、收购、烘干、仓储、销售等“一条龙”,年产值达450万元。

乘着智能灌溉技术的东风,如皋市浦东社区试点建设泵站、渠道、农田“三位一体”的节水灌排系统,实现渠道水位恒定和田间自动灌水,同时可通过手机APP进行远程控制,困扰农户多年的“下游无水”“溢堤毁渠”历史问题终得解决。如皋市农业农村局局长柳杰军深有感触,田野万象“耕”新——“95后”“返乡大学生”“新农人”带着新技术、新理念活跃乡村一线,种粮老手负责田间培管,年轻人负责“指挥”机器、扩大种植规模……如今,如皋粮食产量稳定在67万吨,其中优质小麦良种、优质食味稻米种植占比分别达98%、80%。

农技一小步,农业一大步。农业现代化,不仅让农民有了“聚宝盆”,也让良田产出更多好粮。数据显示,去年,我省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71.8%,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85%,均高于全国近10个百分点。

以“数字技术”“数据要素”应用为核心的数字农业,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未来,江苏将深入实施智慧农业升级赋能行动,不断提升农业生产自动化、可控化、智能化水平。首先,强化数字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农业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完善水、土、生态等各类信息监测网络,推进基础设施数字化改造。其次,强化农业产业数字化转型,全面推进农业“智改数转”,培育一批数字化创新引领的智慧园区,打造一批智能化水平先进的数字化农场,创建一批全程贯通的特色产业链数字化试点县。最后,强化数字农业管理服务能力建设,充分发挥“苏农云”农业农村大数据平台作用,打通数据分割壁垒,拓展一批覆盖全省的农业农村大数据应用场景,全面推进“一网通办”“一网统管”。

稳粮保供,以实际行动端稳“中国饭碗”

虽然我省粮食生产总体稳定、供给充裕,但也应清醒地看到,粮食供需总体仍处于紧平衡状态,实现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压力依然较大。如何切实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我省推出一系列实际行动:

提升粮食综合产能,重点在“保”“提”“扩”上下功夫。保产量,一手抓主粮和大豆、油料,确保不折不扣完成生产任务,稳住750亿斤粮食总产,一手抓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确保全省能繁母猪存栏量稳定在120万头左右、蔬菜播种面积稳定在2100万亩左右;提产能,以实施新一轮粮食产能提升行动为契机,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建设一批智慧园区、数字农场,打造一批绿色高质高效示范片,提升粮食生产精细化水平,示范带动面上均衡增产;扩来源,树立大食物观,通过向整个国土资源拓展,多途径开发食物来源,如积极发展林下种植、林禽林畜等生态种养业,加快海洋牧场建设,建设食用菌特色产业集群,合理安排设施农业生产布局等。

粮增产人增收,反过来,人增收势必更有意愿推动粮增产。江苏地处南北气候过渡的沿海地区,近年来,洪涝、风灾、高温干旱等极端天气多发频发,给稳粮保供、农民增收带来巨大挑战。如何让种地者安心、种粮者不亏?2022年,江苏省农业保险保费收入达64.28亿元,保费规模和增幅均居全国前列,为全省818万户次农户提供风险保障1615亿元。3月30日,江苏上线“农业保险综合管理信息平台”,将进一步对自然灾害风险提前分析研判,推动农业保险保费补贴更快到达农户手中。

“今年省委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健全种粮农民收益保障机制和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我们的政策要让种粮农民有钱赚、得实惠,粮食主产区不吃亏、多产粮。”扬州大学乡村振兴战略研究院院长陆建飞建议,要制定完善粮食生产扶持政策清单,加快构建价格、补贴、保险“三位一体”的种粮农民收益保障政策体系,完善落实促进粮食生产的补贴和粮食最低收购价等政策,加快推广“种粮一体化”生产经营机制,创新粮食订单生产经营模式,实现优质优价,确保农民种粮挣钱得利;与此同时,严格落实产粮(油)大县奖补政策,加大涉农资金分配向产粮(油)大县倾斜力度,深入推进优质粮食工程,推动形成粮食兴、产业旺、经济强的良性循环。

网友热搜

最新发布

更多搜索

内容精选

资讯 苏州 娱乐 体育 财经

热点 房产 汽车 旅游 商业

Copyright (C) www.szdushi.com.cn

苏州都市网 版权所有 苏ICP备202102924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