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中心 > 苏州资讯

春行大运河①:再现一幅流动的“江南百景图”

苏州日报 2023-03-18 11:26

□苏报记者 罗雯

开栏的话

苏州是大运河文化带建设重点城市之一,运河文化遗产资源富集、价值厚重。

为构建精致文化长廊、精美生态长廊、精彩旅游长廊,《苏州市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条例》已经省人大常委会批准,并向全社会公布。制定《条例》,既是一座千年古城的责任担当,也是加强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的现实需要。

苏州日报今起推出《春行大运河》栏目,走进大运河文化深处,记录大运河苏州段文化保护传承利用的鲜活光影与创新步伐。

一条大运河,千年流淌,绵延不息,古往今来,既承载着繁华无限,也吟诵着诗意与浪漫。这条纵贯苏州南北的大运河纵跨5个区,沟通黄金水道长江,串联太湖、阳澄湖、独墅湖等众多湖泊,如今一路行来,更让人惊艳满满。

虎丘云岩寺塔、吴江古纤道、苏州博物馆西馆、草鞋山考古遗址公园等文化遗产与文博场馆星罗棋布;吴门望亭大运河文体馆、枫桥夜泊特色船舫等文化空间韵味独具;平望古镇京杭大集、平江历史文化街区苏式生活馆、上塘河水上游等精品文旅项目魅力初展;运河航道焕发新生,运河之水碧波点点,大运河苏州段是一条精致文化长廊、精美生态长廊,也是一条精彩旅游长廊,在保护传承利用中正活化为一幅流动的江南百景图。

基础牢:千年文脉流淌不息

拥有2500多年历史的苏州,是中国大运河沿线重要的文化古城。面临着守与变新与旧的抉择时,苏州在推进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方面作了更深层次的思考和谋划。在这段集聚文化、生态、经济等价值的96公里水路之上,如何做好水文章,传播好大运河蕴含的苏州精神,正是苏州不断思考的命题。

丰富的文化底蕴孕育出苏州运河流域多样的文化内涵和元素,让水韵古城在古今文明的碰撞中焕发出勃勃生机。去年,草鞋山遗址启动了第八次考古发掘,苏州成为国内首个实施文明探源工程的地级市。拥有6000多年历史的草鞋山遗址,被誉为江南史前文化标尺世界稻作文化的原乡。此外,草鞋山考古遗址公园及文化展示馆也建成并对外开放。江南水乡古镇联合申遗已完成前期筹备工作,东山村遗址保护与展示设施方案已获批复,大运河世界遗产点盘门城墙东段修缮保护工程也正加速推进。

自2014年中国大运河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始,苏州便将大运河文化遗产与保护作为重点工作提上议程。文物保护部门成立了大运河(苏州段)遗产展示馆和苏州大运河遗产监测管理中心,向着保起来、管起来的工作目标迈进。9年来,苏州立足地方特色,运用地理信息、遥感监测、物联网、云计算等技术实现一个平台纵揽全局,横向协同自然资源、生态环境、交通水利等实现多部门联动管理,以数字技术赋能遗产保护监测,全面提升大运河遗产的管理能力和治理水平。

政策稳:遗产保护有法可依

见证了时代变迁,这条哺育了苏州千年的古老运河也即将迎来新的历史节点。前不久,《苏州市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条例》正式发布,将于今年5月1日正式施行。作为国家、省大运河相关规划明确的大运河文化带建设重点城市之一,《条例》既是贯彻中央、省委决策部署的责任担当,也是加强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的现实需要。

该《条例》在起草过程中充分听取各方面意见建议,自去年初开始,经历了调研、起草、审议三个阶段,并经今年1月12日省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四次会议批准公布实施。通过地方立法,充分发挥立法对保护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的规范引领作用,通过制度破解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中面临的突出现实问题,正是苏州在大运河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的探索之路。

《条例》共四十二条,设总则、规划和保护、传承和利用、法律责任、附则五章,在管理体制机制、规划体系、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文旅融合发展、数字大运河建设等方面明确了具体要求,提出了文化遗产保护范围、项目建设要求、遗产监测预警和风险防控事项、非遗传承范围和支持举措等。其中,对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苏州段建设范围、主体功能区和展示体系进行了明确,还对大运河相关文化、体育、旅游等产业发展,文艺精品创作,运河文化宣传,开展志愿服务,融入学校教育等作出规定。

大运河,哺育了苏州千年,苏州人也一直不忘反哺。一直以来,苏州不断完善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顶层设计,全力做好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工作的要素保障。市委、市政府多次专题研究、调度大运河长江文化保护工作,完善一组一办一院工作机制,并在大运河苏州段沿线5个区均建立相应机制,将大运河文化带和大运河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相关任务纳入各县市(区)高质量发展考核指标体系。此前,《苏州市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实施规划》出台,全市各地各部门相关规划也陆续推进、出台。

活力足:重点项目赋能更新

平望四河汇集的京杭大集二期、运浦书院,浒墅关的上塘老街、万商会馆,宝带桥澹台湖景区改造提升项目等,一个个重点项目正加速向前,每一个项目都足以看到苏州对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利用的决心与魄力。目前,苏州共有15个省级大运河文化带建设重点项目、重大项目正在有力推进。

蹄疾步稳谋发展,今年一开年,浒墅关一手抓住区域产业经济命脉,一手有序深化大运河文化保护和传承项目建设。浒墅关运河文旅产业综合开发项目作为大运河建设的重点项目,以大运河文化保护为宗旨,通过对浒墅关重要历史遗迹进行保护与复建,以明清风+新苏式风格进行创新转化。项目完成后,上塘老街、浒墅钞关衙署、浒溪草堂等将重现古镇。地处江南繁华关口的浒墅关,承接了运河时代的繁荣,经过岁月的变迁,也将以更加崭新的姿态出现在大家面前。目前,该项目已完成投资约11亿元,该区域建成后,年接待游客量预计可达500万人次。

而在浒墅关古镇向南50多公里的平望镇,新老运河交汇处,凝聚着平望特有的运河文脉。近年来,平望镇以平望四河汇集为抓手,打造了京杭大集等一系列新景观,让平望呈现出崭新气象,古老运河焕发新生的同时,新运河也逐渐跃居为人们的娱乐打卡之地。其中,京杭大集更是将老粮仓、老浴室、老民居等空间活化更新,成为市民新型的文旅消费和体验场所。去年,平望镇落地6个大运河文化带建设重点项目,总投资13.56亿元。

此外,大运河文化带空间发展规划和觅渡桥夹浦桥详细规划形成初步成果,地块更新项目同步推进。横塘驿站(胥江小岛)规划设计持续深化。文化与经济、生态协同发展,古韵与生活、城市相互交融。人文之景、非遗之景、建筑之景、文旅之景、智慧之景在苏州大运河两岸,一幅流动着的江南百景图正迎春展开。

网友热搜

最新发布

更多搜索

内容精选

资讯 苏州 娱乐 体育 财经

热点 房产 汽车 旅游 商业

Copyright (C) www.szdushi.com.cn

苏州都市网 版权所有 苏ICP备202102924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