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北京3月4日电(记者于潇)今日,记者从最高人民检察院了解到,2022年,全国检察机关共办理买卖合同(不包括房屋买卖合同)类诉讼监督案件4000余件,有力维护了当事人合法权益。最高检有关部门负责人提示,各类市场主体在买卖过程中要积极采取相应措施防范潜在交易风险,及时保存相关证据,避免引发不必要的民事纠纷,最大限度降低交易成本。
结合监督办案,该负责人对合同签订履行中常见的问题及法律风险进行了总结:一是签约履约中未核实对方当事人真实身份,致使维权时间成本、人力成本大大增加,并且民事诉讼败诉风险极大。二是个别公司印章管理混乱或利用非备案印章逃避债务,致使公司陷入不必要的民事诉讼中。三是以口头形式签订、履行合同。四是少数公司以循环买卖掩盖非法融资借贷。
“买卖是最基本的市场行为之一,但不少买卖产生纠纷甚至引发诉讼,影响了便捷高效的市场交易秩序。”有鉴于此,该负责人建议:一是认真核实对方真实身份。对于代理人受公司委托签订的买卖合同,应当谨慎核实,对于履行地和公司所在地等无直接关系的买卖合同,更应当保持高度警惕,避免因身份造假而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二是制定完善的印章管理制度并严格执行。三是对于不能当场完成的买卖合同,应当尽可能签订书面合同或者电子合同。四是开展民事活动不得违反法律和公序良俗,做到守法经营。
Copyright (C) www.szdushi.com.cn
苏州都市网 版权所有 苏ICP备202102924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