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 顾星欣 吴雨阳
在中国人的精神星空中,有一颗不可或缺的恒星,就是雷锋。
60年前,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为雷锋同志题词,向全国人民发出了“向雷锋同志学习”的号召。60年来,雷锋的名字家喻户晓,雷锋的事迹深入人心,雷锋精神滋养着一代代中华儿女的心灵。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学雷锋活动和精神文明建设,将雷锋精神纳入首批发布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在全社会推动形成新的学雷锋热潮。
雷锋精神是永不褪色、历久弥新的精神标杆。60年来,江苏认真贯彻中央决策部署,学雷锋活动蓬勃开展、持续深入,雷锋精神广为弘扬、赓续传承,激励着一代又一代江苏儿女忠诚于党、奉献祖国、服务人民。
生生不息,激荡回响
雷锋精神60年来从未离开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向雷锋同志学习”的号召发出后,雷锋的名字如春风般吹遍大江南北,江苏儿女以榜样为引领,奋发向上、忘我奉献,让雷锋精神在这片热土上激荡着不息回响——
2月28日早上7点,迎着朝阳,高铁连云港站出站口的“雷锋车”驿站开门迎客。
在这座城市的中心广场,一组巍然耸立的“雷锋车”组大型雕塑,将人们的记忆拉回到当年:一位辫子姑娘双手紧握车把,身后的平板车上坐着老人和孩子,其他几位姑娘或搀扶孕妇,或帮旅客拎包裹,她们步伐坚定、目光有神、面带微笑。
连云港市“雷锋车”组自1963年诞生以来,先后有6代车手、500多位姑娘爱心接力,免费帮助运送摆渡旅客34万人次,成为一面飘扬了60年的学雷锋旗帜。
在南京,也有这样一支学雷锋服务队,同样跨越数十年风雨不辍,这就是始建于1968年的南京站“158”雷锋服务站。从以肩扛手提、拉平板车的方式义务送站上车,到联合地铁、长途客运、公交等部门组建“爱心联盟”,55载薪火相传、笃行不怠。木质平板车变成了刻有雷锋头像、实用又精美的“雷锋车”,不变的是那颗“为人民服务”的初心。
雷锋精神,一面永不褪色的旗帜。在不同的时代,一代代江苏儿女坚定理想信念,从雷锋精神中汲取巨大的前行力量,各条战线上都涌现出大批学习雷锋的模范人物和先进集体。
在社会主义建设年代,全省人民学习雷锋精神,自力更生、奋发图强,推动江苏发生了沧桑巨变。
江都水利枢纽、南京长江大桥,一座座重大工程,无一不凝聚了艰苦创业的强大精神力量。雷锋精神蕴含信念的能量、忘我的胸怀,极大激发了人们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情。
邳州市的王杰烈士陵园内,松柏苍翠。1965年7月14日,23岁的王杰纵身一跃,用身体扑向炸药包,挽救了其他人的生命,自己却壮烈牺牲,以生命践行了他“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铮铮誓言。在日记里,王杰剪贴雷锋的像,工工整整临摹毛泽东“向雷锋同志学习”的题词。他说:“雷锋永远是我学习的榜样”。
改革开放以来,雷锋精神蕴含创新的精神、进取的锐气,激励全省干部群众不断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在“四千四万”“三创三先”的追求中,一批批模范先进人物和集体,锐意进取、自强不息、攻坚克难,推动全省经济实现了“由农到工”“由内到外”“由大到强”的三次蝶变。
“样样工作争第一!”凭借这样的精神,秦振华带领张家港书写了敢抢敢拼创奇迹的“奋斗史诗”。华西村老书记吴仁宝,几十年如一日地顽强奋斗、艰苦奋斗、不懈奋斗,把华西村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贫困小村,发展成为享誉海内外的“天下第一村”。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在新时代弘扬雷锋精神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指导推动新时代学雷锋活动不断拓展内容、创新形式、丰富载体。全省时代楷模、道德模范、最美人物、身边好人等典型竞相涌现,一批又一批的雷锋式先进集体和模范人物,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诠释,为新时代伟大变革注入不竭精神动力。
32年矢志不渝,民兵王继才是“开山岛上活雷锋”——在没水没电、植物都难以存活的孤岛上,他孤独坚守,把生命献给了祖国的海防事业。岛上高高飘扬的五星红旗,见证他的坚定誓言:“守岛就是守国。”
60年躬耕大地,赵亚夫是“大地活雷锋”——退休之后,他来到镇江最穷的句容市天王镇戴庄村,投身农业科技兴农富农一线。“正是在看了《雷锋》这部电影之后,我才写的入党申请书。” 赵亚夫动情地说,“我就是一个以雷锋为榜样、退休之后到农村为农民服务的老志愿者!”
“八一勋章”获得者钱七虎、“最美奋斗者”崔根良、“改革先锋”叶聪、“公安楷模”李树干……“雷锋”早已不局限于个人,而是化作时代的璀璨群像。在江苏大地,无数人沿着时代发展的脉络,传承雷锋精神、弘扬时代新风,成为一颗颗种子,把雷锋精神广为播撒。
人人可学,人人可为
雷锋精神播种生根开枝散叶
1995年10月,一篇名为《莫文隋,您究竟是谁?》的报道,刊登在南通《江海晚报》上。一位自称“莫文隋”的人,多次汇款帮助当地贫困学生,感动全城。
除了南通“莫文隋”,还有连云港“叶欣仁”、江阴“炎黄”、张家港“张闻明”……一个个做好事不留名的普通人,在江苏不断涌现,他们是谁?
其实,“莫文隋”就是莫问谁、“炎黄”就是炎黄子孙、“张闻明”就是张家港文明、“叶欣仁”就是热心人。他们是一群人的化身,也拥有一个共同的名字——雷锋。
雷锋虽然走了,但60年来,无数个可感可触的“身边雷锋”在江苏大地涌现。雷锋精神,人人可学;奉献爱心,处处可为。这些与雷锋具有同样精神内核的普通人,用行动续写“雷锋日记”,让雷锋精神不断在江苏大地播种生根、开枝散叶。
“我就是长着一个心眼,一心向着党,向着社会主义,向着共产主义。”在日记中,雷锋这样深情地写道。在短暂的一生中,雷锋表现出对党的无限忠诚和热爱。一代又一代江苏儿女,也同样彰显忠诚坚定的信仰底色,将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理想价值深深熔铸于血脉之中。
淮安市淮阴区刘老庄,新四军刘老庄连八十二烈士长眠于此。烈士李云鹏的妹妹李爱云,为82位“英雄哥哥”守陵已有54年。日复一日地坚守这片红色热土,信念如磐、无怨无悔,她说:“学雷锋是一辈子的事情,我将一直坚守下去!”
海安赴宁蒗支教教师群体,是致力脱贫攻坚、促进民族团结进步的模范群体。35年来,他们走进云南宁蒗,用教育润心启智,改变了孩子们的命运,成为当地人最尊崇的“海安舅舅”。在宁蒗宁海民族中学,竖立着一座“江苏海安老师支教纪念碑”,纪念碑虽然不到2米高,却早已耸立在当地人民心中,成为跨越山海的民族团结丰碑。
“心里永远装着别人,唯独没有他自己”,服务人民、助人为乐是雷锋的宝贵品格。在江苏,同样有千千万万人选择献出点滴爱心,为雷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句座右铭增添时代的温度。
今年是扬州江都巡特警大队“365”学雷锋中队成立的第十个年头。10年时间,他们续写32本新时代“雷锋日记”,自发捐款近80万元,资助190多名困难群众;以几百人带动数千人,将志愿服务发展到全社会。大队长王嵩说:“学雷锋不是口号,也不是3月刮的一阵风,而是我们多年来一贯的坚持与习惯。”
盱眙县桂五镇敬老院院长李银江,2017年退休后,和妻子一起把家安在了敬老院,与老人同吃同住,成为不拿工资的专职敬老院院长。他说,“敬老院就是我的家,在我有生之年,能为老人服务一天,我就服务一天。”
“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敬业奉献是雷锋的高尚情操。对于千千万万的江苏人而言,“一人一岗,一生一事”就是自己对“雷锋命题”的答案:如同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拧”在哪里就在哪里闪闪发光。
30多年紧盯生产一线、参与技术改造项目500多个、攻克重大技术难题约50个,常州的邓建军从一名普通的技术工人成长为行业技术的领跑者,让外国专家发出“中国工人了不起”的赞叹。
“要做有知识、创新型石油工人”,这是扬州的创新型技能大师田明嘴边常挂着的一句话。从一名普通的试油工,到中石化技能大师,他30多年如一日,矢志科技攻关,勇于创新创造,先后完成发明创造成果92项,为国家创造了过亿元的经济效益。
雷锋在日记中写道:“我愿做高山岩石之松,不做湖岸河旁之柳。我愿在暴风雨中——艰苦的斗争中锻炼自己。”锐意创新是雷锋的进取精神,激励着江苏儿女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和自强不息的奋斗姿态,主动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为经济社会发展添砖加瓦。
作为“奋斗者”号的总设计师,叶聪参与并见证了我国载人深潜事业从无到有、由浅入深,一步步跻身国际领先水平的全过程。在“时代楷模”崔根良的率领下,亨通集团依靠创新驱动和高质量发展突破核心技术,摆脱对国外的技术依赖,实现了全球每五公里光纤就有一公里“亨通造”。
艰苦奋斗是雷锋的优良作风。攻坚克难、埋头苦干,雷锋精神激励着一代代后来者不改初心,砥砺前行。
“宁可脏一人,服务千万家”,徐州下水道四班就是这样一群朴实乐观的人。不怕脏、不怕累、不怕险,这个组建于1970年的班组,栉风沐雨50多年,默默守护着城市的地下血脉。
南医大二附院“心佑工程”团队无数次走进青海、西藏、新疆、贵州、四川等地,为当地先心病患儿实施免费手术。团队负责人李庆国说,“大家放弃周末休息时间前往基层进行义诊筛查,有时一天筛查多达2000人,长时间戴着听诊器,许多医生耳朵被磨破了,嗓子也喊哑了,却没有一个人放弃。”
……
“如果你是一滴水,你是否滋润了一寸土地?如果你是一线阳光,你是否照亮了一分黑暗?如果你是一颗粮食,你是否哺育了有用的生命?如果你是一颗最小的螺丝钉,你是否永远坚守在你生活的岗位上?”雷锋的这段话,留给后来者思索和启迪:如何更好地实现人生价值。
一个个绽放在江苏大地上的凡人义举,用无怨无悔的坚守和付出,作出了对这一个个问题的最好回应,成为新时代雷锋精神生动、有力的注解。
正是在这样的传承中,雷锋精神与时俱进,不断彰显它的意义和价值;正是在这样的践行中,雷锋精神春风化雨,牢牢扎根江苏大地、融入时代生活、走进人们心灵、引领社会风尚。
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书写新时代雷锋故事
把学雷锋活动作为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抓手,江苏不断拓展内容、创新形式、丰富载体,将学雷锋活动常态化、长效化,使学雷锋活动融入日常、化作经常,形成人人热情参与学雷锋活动、人人自觉践行雷锋精神的生动局面。
“我出生于上世纪60年代,听着雷锋的故事、唱着学雷锋歌曲长大。”淮安市洪泽区水上百合志愿者协会党支部书记邓红说,协会至今累计开展“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900余场次,募集公益资金550余万元,受益群体5000余人次,大家立志要做洪泽湖畔“永不生锈的螺丝钉”。
以实际行动书写新时代的雷锋故事,“志愿红”成为江苏大地最美的风景。截至目前,全省共有在全国志愿服务信息系统注册的志愿者2200多万人,累计记录志愿服务时长15.5亿小时,共有志愿队伍10.6万个、志愿服务组织4400多家。
团省委2021年发起实施的“梦想改造+”关爱计划,已为全省困境青少年建成“梦想小屋”10794间,实现3.2万名志愿者结对帮扶。
2014年,第二届青奥会在南京举办,青奥会志愿者“小青柠”的青春活力和真诚服务,深深刻印在世界各地参赛队员和观众的脑海里。当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给“南京青奥会志愿者”回信:“作为志愿者,无论是在台前还是幕后,无论是迎来送往还是默默值守,都可以在这场青春盛会中展现自己的风采。”
近年来,江苏加强志愿服务保障和支持,持续发展壮大学雷锋志愿服务队伍。2021年3月5日,新修订的《江苏省志愿服务条例》正式施行,全国第58个“学雷锋日”成为首个江苏志愿者日。条例鼓励企业和其他组织在同等条件下优先招用有良好志愿服务记录的志愿者,新增创新性“时间储蓄”制度,在全国率先将“志愿服务回馈制度”法定化。
同时,各地推动学雷锋活动特色品牌打造、平台建设,着力推出一批有特色有新意的品牌项目、活动载体,让学雷锋志愿服务影响力不断扩大。
作为全国首家好人主题公园,“徐州好人园”里,静静矗立着10批35座好人塑像,让先进典型更加可亲可感,让市民从身边榜样身上汲取精神力量。
南通市在1997年3月5日把“学雷锋日”同时定为“学莫文隋日”。
连云港连续13年推出“港城叶欣仁(热心人)”上榜人物。
打造“志愿之城”,南京已拥有“小青柠”“紫金草关爱行动”“和平使者”等国际志愿服务品牌。
全省学雷锋活动常抓常新,不断焕发生机活力,学雷锋活动伴随精神文明建设特别是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蓬勃开展,有力推动形成了精神文明建设“南通现象”、连云港“一群好人、满城春风”、江阴“志愿者之乡”、张家港“全国文明城市标杆”等具有全国影响的特色品牌。
以一个人带动一群人,持续推动学雷锋活动在全省蔚然成风。从2015年开始,江苏每年向社会公布10个学雷锋活动示范点和10名岗位学雷锋标兵,覆盖各行各业、各个领域、各条战线。每年开展一次推选学雷锋志愿服务“四个100”先进典型活动,作为大力弘扬志愿精神、培育特色志愿文化、推进学雷锋志愿服务制度化常态化的重要举措,让人们真切感到典型就在身边、榜样就在眼前。
“走在前、作表率”,广大江苏党员身体力行,更加自觉地追随雷锋的脚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热忱为群众排忧解难,以学雷锋的模范行动带动和影响群众。
国网江苏省电力有限公司组建覆盖全省的117支共产党员服务队,3100余名队员广泛开展“五大服务”。其中,如东退役军人共产党员服务队退役不褪色,24小时随时保持“备战”状态,39年如一日照顾烈士父母,两次登上“中国好人”榜。
近年来,省级机关各部门单位认真落实“与基层群众在一起”志愿服务机制,以“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作为深化推动岗位学雷锋活动的重要抓手,积极开展各项为民利民便民志愿服务。
在广大江苏青少年心中,“雷锋叔叔”更是一面旗帜、一支标杆、一股榜样力量,激励、培养了一代代追“锋”者。
南通金沙小学五(2)班雷锋中队,一届又一届的少先队员都把“雷锋”当“偶像”,在日常生活中奉献爱心,带动更多“小小红马甲”活跃在各类志愿服务中。当年雷锋中队成立时担任辅导员的刘飞老师动情地说:“60年前,雷锋精神鼓舞了我,我成立了雷锋中队;60年后的今天,我依然高兴地看到,学雷锋仍是时代的主旋律,雷锋精神是永恒的。”
青春的脚步,追随榜样前行。疫情期间,无数青年志愿者的身影活跃在小区、街头、路口,宣传疫情防控知识,协助开展核酸检测,用责任担当汇聚成战胜疫情的青春力量。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强调,新征程上,要深刻把握雷锋精神的时代内涵,更好发挥党员、干部模范带头作用,加强志愿服务保障和支持,不断发展壮大学雷锋志愿服务队伍,让学雷锋在人民群众特别是青少年中蔚然成风,让学雷锋活动融入日常、化作经常,让雷锋精神在新时代绽放更加璀璨的光芒,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强大力量。
在我们的精神星空,雷锋精神将永放光芒。这颗永不磨灭的恒星,让信仰天空更辽阔,让精神画卷更绚烂,让心灵追求更高远。
Copyright (C) www.szdushi.com.cn
苏州都市网 版权所有 苏ICP备202102924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