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强调“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始终是建设农业强国的头等大事”,指出“保障粮食安全,要在增产和减损两端同时发力”。粮食仓储设施是实现粮食安全的重要保障。近年来,我国粮食仓储设施实现跨越式发展,储运减损关键技术不断提质升级,绿色科技在守护大国粮仓、守牢国家粮食安全底线中扮演重要角色。可以说,层出不穷的科技成果正在为节粮减损以及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着源源不断的动力,让中国饭碗端得更稳,让大国粮仓根基更牢。
打造长储长新的绿色粮仓
多年来,我国粮仓设施建设不断推进,仓容规模持续增加。如今遍布全国的标准仓房完好仓容逾7亿吨,设施功能不断完善,储粮技术应用总体达到世界较先进水平,安全储粮能力持续增强。走进现代化粮仓,整齐划一,气势恢宏,机械通风、谷物冷却、环流熏蒸、粮情测控等自主创新的储粮技术已成为国有粮食仓储企业的标配。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广大人民群众对绿色、安全、营养、健康的优质粮食需求越来越迫切,推动我国绿色储粮技术不断发展。绿色储粮是指以储粮生态学理论为基础,采取一系列有效的生态手段,避免或者尽量减少化学药剂的使用,在确保粮食安全、卫生的基础上实现更好的粮食储存品质。近年来,我国绿色储粮科技在粮食储藏保鲜保质、虫霉防治和减损降耗关键技术等方面不断取得新成果,为粮食打造一个更宜居的“家”。
低温准低温储粮技术是较为理想的绿色储粮技术。在储粮过程中,利用自然冷却或者人工制冷使仓内粮食处于较低温度环境,从而防止或减缓有害生物的侵袭和粮食品质劣变,最大限度地保持粮食原有品质。我国南方空气湿度大、多阴雨天气、年平均温度偏高等自然因素,给粮食仓储带来挑战。四川省2014年起在全国率先大规模应用绿色低温储粮技术,形成浅层地能、水冷、风冷及其组合而成的技术体系,平均粮温常年保持在18摄氏度以下,让储粮在新鲜度和营养价值上保持稳定。粮食效益随之得到提升,相比常规储粮方式,低温储粮每吨粮食能为企业增加100元左右的综合收益,这一技术应用前景广阔。
氮气气调储粮技术是当前国内外绿色储粮技术的重要发展方向。这一技术使用清洁、无味、对人体无毒的氮气,作为绿色、环保的粮食储藏介质,用高浓度氮气在粮仓内形成不利于害虫及霉菌生长发育的生态环境,抑制粮食呼吸,实现虫霉防治、延缓粮食品质变化,可有效保粮,减少化学药剂的使用。
非化学药剂虫害综合防治技术在我国粮仓中也得到广泛应用。如利用微波杀虫、高频电热杀虫等电磁杀虫技术,可大幅提升害虫除治效率。再如食品级惰性粉物理防虫技术,惰性粉性质极其稳定,无分解、无污染,落在虫子身上后,会划破虫子体表的保护性蜡质并吸收其体内水分,导致虫体严重脱水并死亡。近年来,各地还积极探索应用多杀菌素、紫光灯诱捕等生物物理防虫治虫技术,并与低温、气调等技术综合应用,达到了良好的储粮效果。
建设“明察秋毫”的智慧粮仓
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我国把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技术不断应用于粮食储藏领域,推进以“智慧粮仓”为愿景的信息化建设,加快智能化粮库科技投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智慧粮仓运用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可以实现“一卡通”全流程管理。从粮食入库登记开始,到检斤、验质、入仓、结算,再到储藏、出仓,物联网设备都可以自动进行数据采集和传输,真正做到全流程可控和随时随地的责任追溯。
粮食保管需要对粮仓的温度、湿度以及粮食品质等情况进行全方位监测。其中最主要的就是监测粮温,因为温度是反映粮情的晴雨表。智慧粮仓在粮食入仓后,会根据粮仓廒间大小将电子测温电缆均匀铺设在粮堆中间,形成全覆盖的立体检测网络。这样就可以在电脑上实时监测温度变化,通过人工智能模型和大数据分析对粮情变化趋势进行智能预测和预警。
为保证粮情稳定,必须要根据温度和天气变化给粮堆通风,智能通风系统可以根据预设温度值远程自动通风,相比传统机械通风,不仅明显提高效率,还可以将粮食水分保持在最佳状态。另外智能机器人在粮仓作业中的应用是今后的发展方向,机器人将代替人工从事进粮、平仓、出粮等脏重累、机械重复的工作。如粮食智能入仓集成设备、平仓机器人、移动式吸尘器等,改变了粮仓传统作业模式,大大提高了作业效率。
智慧粮仓的建设,相当于给粮仓装上了“千里眼”和“顺风耳”,全仓粮情一目了然,粮食进出仓全程监管,可将储存损耗率控制在1%以内,尽可能让收获的粮食颗粒归仓。在这一过程中,还真正做到了粮食数量质量管控的责任可追溯,大大提升了粮食管理效率,确保储备粮数量真实、质量良好、储存安全,确保国家急需时“调得动,用得上”。
耕好节粮减损的“无形粮田”
数据显示,全球约14%的粮食在收获后到零售前的供应链环节被损失掉。从全产业链粮食损失和浪费情况的分布看,发展中国家主要发生在农业生产和收获后储藏环节,而发达国家主要发生在消费阶段。据统计,我国粮食在产后环节,尤其是在储藏、运输和加工环节,每年损失量约700亿斤。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粮食生产国和消费国,我国节粮减损的空间还很大,必须坚持开源与节流并重,增产与减损并行。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进一步将节粮减损作为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工作之一,加强粮食生产、收购、储存、运输、加工、销售、消费等全链条管理,推广粮食产后减损技术,不断提升科学储粮减损能力。但从总体上看,当前全社会节约意识仍需加强,制止餐饮浪费相关约束机制还需健全,粮食损失浪费问题在不同领域、不同环节仍不同程度存在。比如生产环节、产后环节仍然存在粮食损失,尤其是农户储粮存在短板。
国家粮食部门先后实施农户科学储粮专项,建设粮食产后服务体系,有效满足农民粮食收获后的清理、烘干、存储等技术服务需求。自2007年以来,专项共为26个省份的农户建设经济、适用、防虫、防霉的标准化储粮新装具1000万套,使用了新装具的农户储粮损失率由平均8%降至2%以内。
“十四五”期间,我国将深入开展粮食节约行动,通过大力推广应用绿色储粮等技术,加快实施粮食绿色仓储提升行动,建设智慧粮仓,全面倡导适度加工、合理加工,切实提高成品粮出品率和加工转化率,深入开展爱粮节粮健康消费科普教育,多措并举推进全链条节粮减损,耕好节粮减损的无形粮田。
做好粮食仓储工作,是提高粮食收储调控能力、确保粮食储存安全、推动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基础保障。瞩目未来,我国将建成设施设备现代化、绿色储粮生态化、仓储管理智慧化的粮食仓储体系,不断筑牢大国粮仓,为稳定农民增收、推进乡村振兴、促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安全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作者为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原总工程师)
Copyright (C) www.szdushi.com.cn
苏州都市网 版权所有 苏ICP备202102924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