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中心 > 国内资讯

为“中国之治”新篇章夯实法治根基

光明日报 2022-11-14 12:07
原标题:为“中国之治”新篇章夯实法治根基

法者,治之端也。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的一场深刻革命,关系党执政兴国,关系人民幸福安康,关系党和国家长治久安。必须更好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作用,在法治轨道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治党治国离不开法治保障,美好生活有赖法治护航,高质量发展需要法治推动……社会主义法治,是制度之治最基本最稳定最可靠的保障。接受采访的二十大代表们表示,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法治思想指引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不断健全,全面依法治国总体格局基本形成,党运用法治方式领导和治理国家的能力显著增强。在书写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新篇章的新时代征程中,全面依法治国不断夯实“中国之治”的制度根基、法治根基。

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

“我宣誓:忠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维护宪法权威,履行法定职责,忠于祖国、忠于人民,恪尽职守、廉洁奉公,接受人民监督,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努力奋斗!”

2018年3月17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左手抚按宪法,右手举拳,进行宪法宣誓。这是新中国历史上首次国家领导人宪法宣誓。通过宪法修正案,实现宪法的又一次与时俱进。设立国家宪法日,增强全体社会成员的宪法意识,十年来,全国人大常委会推动督促制定机关修改或废止存在违宪、违法等问题的规范性文件2万余件,切实维护宪法法律权威和国家法治统一。

“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坚持依法执政首先要坚持依宪执政。我们要始终保持高度的政治自觉,自觉做宪法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让宪法精神充分浸润人心。”中国人民警察大学智慧警务学院教授屈健代表表示。

连日来,北京展览馆“奋进新时代”主题成就展吸引了众多观众前来打卡。中央展区第四单元内,一本烫金封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吸引了不少人驻足。作为新中国成立以来首个以“法典”命名的法律,这部五年磨一剑的民法典,被誉为“新时代人民权利宣言书”。

“民法典实施一年多来,见义勇为受益人补偿、居住权、打印遗嘱、离婚冷静期、高空抛坠物责任认定、个人信息保护等最新规定,不断从纸面走向现实。这部新时代的法典,已飞入千家万户,真正成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山东三和德通律师事务所主任杨希勇代表指出。

党的十八大以来,截至2022年9月,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新制定法律70件,修改法律238件,通过有关法律问题和重大问题的决定99件,作出法律解释9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日臻完善。

“立善法于天下则天下治,立善法于一国则一国治。”北京知识产权法院党组成员、副院长宋鱼水代表指出,以良法保障善治、促进发展,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了有力的法治保障。十年来,我们坚持在法治下推进改革,在改革中完善法治,改革和法治相辅相成、相伴而生,有力推动着中国式现代化向前迈进。

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依规治党是“中国之治”的一个独特治理密码。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制定修订约150部中央党内法规,形成了建章立制快马加鞭与事业发展高歌猛进、同频共振的生动局面。党内法规在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中更深扎根、更壮成长、更多开花结果。

“二十大报告提出‘全面推进国家各方面工作法治化’,这既是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目标的出发点,又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现阶段的落脚点。”中国法学会党组成员、学术委员会主任张文显代表指出,全面推进国家各方面工作法治化,就是把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国防军队建设、党的建设,国家治理、政党治理、政府治理、军队治理、社会治理、对外事务等国家各方面工作纳入法治轨道,做到法律规范全覆盖、依法治理全链条、良法善治全方位。

守护人民美好生活

近日,家住北京市朝阳区的徐女士紧皱的眉头终于舒展开来。作为一名高龄产妇,此前她因不堪邻居长期“噪音侵扰”,向法院申请禁止其在共用墙壁空间内弹奏钢琴。法官在实际调查后,向其邻居下发了裁定书,维护了徐女士的“安静权”。

“一个案例胜过千言万语。”杨希勇代表深有感触地说,近年来电梯劝烟猝死案、追赶逃逸者致死案、“狼牙山五壮士”名誉权案等一系列案件的审理,破解了长期困扰群众的“扶不扶”“劝不劝”“救不救”“管不管”等行为面临的法律和道德风险,让群众有温暖、有遵循、有保障,让司法案例承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展现出更为强大的说服力、感召力。

新时代,人民群众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等方面有了更高水平的要求。政法系统以前所未有的决心和力度,推进新时代政法领域实现历史性变革,为开辟“中国之治”新境界奠定了坚实基础。

“这是新中国司法历程中极不平凡的十年。”宋鱼水代表指出,人民法院紧紧围绕“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的目标,加快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以敢于自我革命的勇气,在更高水平上实现公正与效率相统一,司法的权威和公信力显著提升。

“今年3月我们巡查时发现,有村民私自将耕地挖塘养鱼,当地发现后仅仅责令停止违法行为。于是我们依法制发诉前检察建议,督促对破坏的耕地进行复耕复垦,加强水资源的保护。”湖南省娄底市娄星区人民检察院检委会专职委员谢新星代表,分享了一起公益诉讼案件。

72万余件!这是自2017年7月全面推开到今年9月,公益诉讼检察工作立案办理的案件量。“检察机关提起公益诉讼制度的确立,更有效地保护了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谢新星代表认为,开展公益诉讼检察监督有助于从源头上解决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也有利于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督促行政机关依法行政、严格执法。

人民安宁,是平安中国建设的价值追求。全国群众安全感调查结果显示,中国群众安全感由2012年的87.55%升至2021年的98.62%。国际社会普遍认为,中国是世界上最安全的国家之一。

“安全风险的防范化解、治安形势的稳控驾驭、与违法犯罪的斗争较量,当前更多地体现在科技手段的掌握运用上。”屈健代表指出,公安机关近年来始终坚持改革强警、科技兴警,全面实施公安大数据战略,突出抓好智慧警务建设与基层社会治理的深度融合,警务运行效能和核心战斗力持续提升,为推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赋能助力。

崔圣菊代表是江苏省南京市公安局雨花台分局西善桥派出所教导员,也是一名社区民警。在她的推动下,社区成立了“五员”调解服务队,居民产生家事纠纷、邻里矛盾,只要找到网格员,“五员”调解服务队就会提前介入,帮助他们更好解开“心结”。

“二十大报告提出,提高公共安全治理水平,完善社会治理体系。作为一名社区民警,我将大力继承和发扬好新时代‘枫桥经验’,探索矛盾纠纷多元化解的有效途径,着力提升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幸福感和获得感。”崔圣菊代表信心满满。

为高质量发展赋能

“全球年产能最大”“亚洲地区唯一”……江苏无锡一家生物科技公司发布产品广告时出现绝对化用语,违反了广告法相关规定。当地市场监管部门调查发现,该公司系首次违法且立即删除了广告,没有造成实际危害后果。通过免罚处理,既保护了这家企业的信用,也给了企业改过的机会。

在杨希勇代表看来,多地出台免罚、轻罚清单,为各类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创新型企业在发展初期提供了更加宽容的制度环境。通过推行包容审慎监管,推动行政执法从“以罚代管”“一罚了之”向柔性监管、信用监管、服务与监管并重转变,为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法治化环境有利于聚人聚财,有利于发展。健全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风险法律制度,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立法执法,为打赢“三大攻坚战”提供有效法律服务,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全部取消,行政审批事项大幅压缩……为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法治保障。

“十年来,人民法院持续深化知识产权审判领域改革,依法保护创新创造,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知识产权司法保护之路,营造了开放、公平、公正的科技发展环境,为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保驾护航。”宋鱼水代表指出。

她介绍,北京知识产权法院管辖着全国范围内涉植物新品种知识产权授权、确权行政案件。通过对植物新品种的保护,让育种者有动力继续不断地培育良种。“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知识产权审判大有可为。”她表示。

市场经济越发展,公平竞争就越重要。十年来,市场监管部门依法查处垄断案件794件,不正当竞争案件23.4万件,审结经营者集中案3822件,纠正废止排除限制竞争的政策文件5.3万件。在谢新星代表看来,反垄断执法重拳频出,公平、有序的市场秩序为各种新兴行业、产业、业态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空间,有力促进了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建设,营造了各类所有制、大中小企业协同发展的良好格局。(记者 靳昊 刘华东)

网友热搜

最新发布

更多搜索

内容精选

资讯 苏州 娱乐 体育 财经

热点 房产 汽车 旅游 商业

Copyright (C) www.szdushi.com.cn

苏州都市网 版权所有 苏ICP备202102924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