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中心 > 苏州资讯

江南佳绝地 何以爱常熟

苏州日报 2022-09-30 10:03

城市四章风格志

江南佳绝地 何以爱常熟

一部以湖山秀美、文脉深远为景深的城市风格志

坐拥29921公顷湿地,形成了从村到国家的五级湿地保护体系;

育成38个水稻品种,大米在全国7000多万亩良田上试种推广;

本科上线率91.92%,学子们从崇文重教的氛围中跃上人生新起点;

总投资超100亿元,创新集群在名叫琴川的地方奏响华章

这里是北纬31.65,东经120.75,位于长三角腹地有一句耳熟能详的城市广告:江南福地、常来常熟。

江南的概念,既有时空特征,又有文化内涵,还有精神归属。千百年来,常熟作为江南名城毫无疑义。湖山绝佳、文脉深远,恰是当代常熟重要的城市文化符号。常熟古有五个一:一方田、一张琴、一座山、一楼书和一碗面。在高质量发展的新赛道上,常熟的这老五样古为今用,正在焕发新的青春光彩:一方田育创新,一张琴谱协调,一座山绘绿色,一楼书论开放,还有一碗面促共享。

道启东南,文明之光洞幽烛远。耕读传家,历史因袭朝花夕拾。常熟正用文化自信和传统创新挥洒出一帧红胜火又绿如蓝的江南城市五彩图。

由山水气质决定生态底色

为何总想常来常熟?

虞山尚湖就在那里。

这句大实话道出的其实是人们对于常熟城市气质的愿景,崇文、尚和、创新、超越。

常熟有3000多年的文化底蕴。这座千年古城,擅长以曲折蜿蜒的江南故事,重组历史演进的深层构架。

尤其是这座亘古矗立的虞山。

虞山,海拔高度仅263米。山不在高,有仙则名。远观有气势,近看有气质,细读有故事,回味有甘苦。吴地开创者之一的仲雍,孔子弟子、在江南开启儒学传播的言偃,去世后都葬在虞山。还有虞山琴派、虞山画派、虞山诗派、虞山印派等。

虞山有深厚的文化积淀,更有丰富的时代气韵。这,就是生态涵养。

虞山东麓的顾家湾村。整个村子掩映在翠柏幽篁之中,鸟叫蝉鸣,清风习习。曾经的虞山却是另一副模样。84岁的村民钱小弟说:小时候的虞山是一座光秃秃的土山。1951年至1952年,常熟发动数万名群众在虞山上植树造林,此后数十年间,虞山上只种树,不砍树,森林覆盖率超过96%,成功创建国家森林公园。现在的虞山是一台绿色印钞机:山上出产的茶叶,500克能卖到6000元,山民们上山采野蕈一年能收入几万元;虞山周边,农家乐、民宿井然有序。

虞山三圣贤雕像

虞山有尚湖,是全国首批国家城市湿地公园之一,湖山相依,构成一幅立体的山水画。1980年代初,以修复尚湖为起点,常熟数十年不断推进湿地保护工作。2016年9月,国际湿地大会首次在亚洲举办,会址选在常熟。目前,全市湿地总面积为29921公顷,自然湿地保护率为65.3%,形成了从乡村级到国家级的五级湿地保护体系。2018年,全球首批18个国际湿地城市名单公布,常熟榜上有名。

近日,《常熟市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核算研究报告》顺利通过专家评审,这是苏州首份区域生态价值成绩单。GEP是指生态系统为人类福祉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的各种最终物质产品与服务价值的总和。经测算,2020年常熟市GEP总值为1722.75亿元,GDP总值为2365.43亿元,GEP转化率为72.8%。

绿水青山到金山银山,知易行难,积数十年之功,常熟人最终靠生态手打通了。

为天下富足担当丰产使命

苏湖熟、天下足这是地理造就江南的历史使命,又是人文赋予江南的城市担当。

古有常熟田。常熟地名取土壤膏沃岁得常稔之意。早在5000多年前,常熟一带的先民们已大面积种植水稻。宋朝时常熟已成为全国稻米的主要产区之一。

今有常熟田,依然岁岁多收。1990年代以来,在水稻专家端木银熙带领下,常熟市农科所育成38个水稻品种,累计推广面积约7000万亩,增产粮食约20.6亿公斤,增加社会经济效益约30亿元。

改革开放之初,常熟碧溪的农民们还开辟了一方常熟田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的乡镇工业模式,常熟因此成为中国乡镇工业最发达地区之一。随着1986年12月20日首家中外合资企业挂牌成立,常熟又成了外向型经济的一方热土。截至目前,常熟累计批准新设外资项目3400多家、增资项目1600多个,累计投资总额780多亿美元。

新时代再看常熟田。常熟经开区的苏州中国声谷,正全力争创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已有5个顶尖研发团队入驻国际声学产业技术研究院,落地总投资超100亿元的57个声学产创项目。在常熟高新区,汽车零部件产业氢装上阵。这里已集聚了氢燃料电池汽车产业链相关项目40个,总投资近50亿元,达产产值超百亿元。在波司登集团,传统的服装产业搭上数字化改造的快车,大数据网络打通了研发、生产、仓储、运输、销售的全链条。

9月2日,近半个世纪前由著名画家钱松嵒创作的中国画名作《常熟田》捐赠仪式在常熟美术馆举行。这幅画从虞山远眺常熟,湖光山色,千顷良田,帆影点点,拱桥交错。如今,在这片希望田野上,处处涌动着创新热潮。21世纪的常熟田,有袅袅升腾的缕缕炊烟,更有拔地而起的创新高地。

因守护脉望薪传精神气血

脉望,原指古书中的蛀虫。常熟的一座藏书楼赵用贤宅(脉望馆)2006年被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馆内所藏《脉望馆钞校本古今杂剧》是记录我国古代戏剧发展历史的瑰宝,现珍藏于国家图书馆。脉望馆又因保存完整,被称为中国私家藏书楼的活化石。常熟刻书、藏书、读书之风源远流长。仅明清两代,常熟就有近300位藏书家,数量居国内县级市之首。清代四大私家藏书楼之首的铁琴铜剑楼更是声名远播。

藏书家历经数代,难道只为守护脉望吗?其实,常熟藏书家的主要特点之一是开放式藏书,他们通过精校刊刻、编目撰跋、提供阅抄等途径共享私藏,表现出一种兼善天下的豁达之气。书香熏陶着市民的情操,浸润出城市浓郁的书卷气。早在2016年中国图书馆学会主办的发现书香城市(区县级)活动中,常熟成为江苏4个入选县级市之一,一批批书香阅读空间分布各处,与公共图书馆阅读平台形成有益互补,书籍文献在常熟全市均可通借通还。

垒起七星灶,铜壶煮三江,摆开八仙桌,招待十六方说的就是这里通江达海,近悦远来。

常熟,正在沪苏同城和苏州市域一体化进程中迸发强劲的生命脉动。9月20日,常来常熟常熟城市品牌推介会在上海国际会议中心举行。同时,常熟正构建姑苏古城与常熟古城双城联袂、金鸡湖与昆承湖双湖联姻、昆山高新区与常熟高新区两区联动、苏州高铁新城与苏州高铁北城两翼联合发展格局。核心在两湖联姻。在昆承湖一带,常熟高新区正与苏州工业园区中新集团携手擘画常熟版金鸡湖。该区域借鉴金鸡湖板块的规划、发展经验,产业规划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智能制造、新能源等新兴战略产业;空间规划以苏虞一体化创新生态发展示范区为发展目标,打造创新智慧低碳湖区、科技产城融合高地。

脉望溢墨字香,常熟旺精气神。

以七弦古琴拨响治理清音

都说常熟人低调。之所以低调,也许是因为深谙音律。弹拨古琴七弦,自有一种东风入律般的从容。

常熟与音律的渊源极深。言偃在鲁国做地方官时就推行弦歌之治。晚明时的常熟音律大家严天池创立虞山琴派,被奉为古音正宗。如今,常熟构建了完备的古琴保护传承体系,古琴正从阳春白雪走向群众文化,成为当地闪亮的文化名片。

今天的弦歌之治,要靠和谐发展奏响清音。

2020年起,常熟深入推进千村美居工程,加快推进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让广大农民共享发展成果,实现共同富裕。到目前,累计投入资金32.7亿元,实施千村美居2890个村(组),惠及10.4万农户。积极引导群众参与千村美居,探索环境卫生村规民约,签订门前三包责任书,推行村两委+乡贤议事模式,创建星级文明户美丽庭院优秀党员户,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乡村治理新格局。

五音交响,人杰地灵。

物华天宝,七味俱全。

把对于生活的追求凝于一碗炒浇面中,是一种和而大同、民生共享的朴素理想各种各样的浇头,将面与江南传统烹饪技艺糅合在一起,浓缩食材精华,提炼蕈油致味,作为原料的虞山野生蕈,鲜美异常。蕈油面平均售价大概40元一碗,但对当地百姓来说,尚不是高消费,截至去年末,常熟人均可支配收入达6.6万元,城乡居民收入比缩小至1.9:1。

虞山蕈油面

一碗面,既是常熟民生福祉中微不足道的部分,又是常熟城市节奏里不可或缺的音符。

类似的,还有一条路,2014年,常熟建成苏州第一条县级快速路,到目前,当地已建成5条快速路,通车总里程达70公里,在全国县级城市遥遥领先。过去5年中,常熟还新建改建城区道路115条,打通断头路11条,1039个组团式村庄全部通达等级公路。一个村,长江边的铜官山村曾是出名的穷村。现在,借乡村振兴的东风,该村华丽转身,成为一座集田园、茶园、果园、花园、家园为一体的网红乡村乐园,年轻人纷纷返乡创业,办起了农家乐、开起了茶馆,60多位村民在家门口找到了就业岗位。一张证,虞山街道元和村下属的大兴自然村,曾是一个脏乱差的城中村。2019年4月,该村成为常熟市城中村自我更新首个试点,改造单元方案整体设计,由业主自行承担房屋建安成本;周边市政配套由街道投资建设,水电气等则由运营商等社会力量承担。去年底,首批完成更新的32户居民统一申领了不动产权证。目前,常熟城中村改造在建22个单元589户,另有29个单元730户正在积极储备。

铜官山乡村乐园

以产创融合为路径,发展更具动能、更具韧性的经济;

以优质均衡为导向,服务更有温度、更富质感的民生;

以人民满意为标准,构建更加透明、更加高效的政府;

以协同发展为引领,打造更高能级、更高品位的城市

这皆是今后5年中常熟经济社会发展的题中之意。

世上湖山,常看常熟。

(选题策划 王乐飞 高岩 稿件执行 商中尧 陈洁 袁鼎 高戬)

网友热搜

最新发布

更多搜索

内容精选

资讯 苏州 娱乐 体育 财经

热点 房产 汽车 旅游 商业

Copyright (C) www.szdushi.com.cn

苏州都市网 版权所有 苏ICP备202102924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