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艳作为一名基层群文工作者,10年来见证了古城文化事业的发展
文化浸润,苏式生活愈加精彩
□苏报记者 胡毓菁
刚结束石湖串月活动的演出,马上要复排舞蹈《戤壁听书》。昨天,在姑苏区文化馆8楼的舞蹈排练厅,苏州市第十三次党代会代表、姑苏区文化馆活动策划部部长薛艳,正忙着和演员们布置排练前的相关准备工作。
谈及古城文化事业10年来的发展,作为一名扎根在基层一线的群众文化工作者,薛艳感触很深,姑苏区积淀了深厚历史文化底蕴,是古城根脉所在,是世人品读苏州的重要窗口。依托千年古城,坚定文化自信,这些年,苏式生活在姑苏文化的浸润下,越来越精彩。
从形式到内涵,群文工作变化巨大
薛艳说:10年来,姑苏区文化事业从形式到内涵,发生了巨大变化。从一名专业舞蹈演员,转行为基层群文条线的节目编导,再到姑苏区文化馆群文工作专业岗位,薛艳实现了自己的人生成长,也亲历和见证了古城文化事业的发展。10年来,姑苏区群文作品在国家级各类比赛展演中共获奖17项,在省级各类比赛展演中获奖40项,斩获4届市级繁星奖137项金、银、铜奖,获奖数位居全市前列。
姑苏古城,苏州之核,历史文化遗产资源丰富,为群众文化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灵感源泉和扎实内容。10年前,说起群众文化,大家想到的就是编几个歌舞节目,组织一次社区演出。无论是参与者还是观众,都以社区大爷大妈自娱自乐为主。薛艳说,近年来,随着群众对精神文化生活的要求越来越高,群文创作也走上创新之路为群众提供更为丰富的历史文化滋养,让更多人在文艺作品里感受原汁原味的苏式生活,推动苏州江南文化更好地走出去。
近年来,姑苏区十分重视古城非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薛艳和她的伙伴们也从中捕捉到新的创作灵感。以非遗资源为素材创作的舞蹈非遗三部曲《忆糖粥》《木刻春秋》《戤壁听书》应运而生。《忆糖粥》通过旧时苏州卖糖粥老人的生活,展现了姑苏吆喝(叫卖)和骆驼担子制作技艺这两项市级、区级非遗项目。《木刻春秋》再现国家级非遗项目桃花坞木版年画的艺术魅力和传承现状。《戤壁听书》表现了百姓在评弹书场里听戤壁书时的百情百态。
非遗三部曲的表演者平均年龄只有25岁。这群年轻的非专业群文爱好者,用心演绎了一个个鲜活的舞蹈形象,让非遗作品活了起来,走进百姓的生活。薛艳说,姑苏文化的繁荣、交流与发展,来自群众的欣赏、参与和共同创作,将非遗保护和文艺创作进行有机结合,不仅让古老的非遗项目焕发出时代的魅力,更让新时代群众文化生活的内涵更加丰富。
从传承到发展,姑苏文化魅力无限
不断推进群文创作,繁荣群众文化生活,是姑苏古城文化事业10年间不断发展的一个缩影。薛艳说,近年来,姑苏区文化事业紧紧围绕区域发展大局,努力扩大姑苏文化品牌的影响力。全区把深挖古城文脉的延续传承和推动文化产业的转型升级,作为古城保护更新的重要抓手,通过不断彰显姑苏文化魅力,让城市留下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让城市文脉可感受可阅读。
去年以来,薛艳开始投入《运河三部曲》的全新创作编排。同时,在大运河姑苏民俗文化旅游节社戏花开,艺献人民四季桃花坞文化三下乡及姑苏区街头艺人特色品牌打造等各类文化惠民活动中,也时常能见到她忙碌的身影。她说,近年来,姑苏区文化事业发展优质均衡,文化惠民活动深入开展,文化品牌塑造蓬勃向上,文教融合优势不断显现。全区实现10分钟文化圈全覆盖,各类图书馆均实行免费开放。轧神仙吴地端午石湖串月等大型特色民俗活动已形成品牌效应。非遗三部曲实现江苏省五星工程奖舞蹈类节目唯一的三连冠。全区19所百年老校成立非遗大师工作室,开展契合百年老校文化底蕴的非遗文化传习项目。不断优化文化供给、扩大品牌影响,深挖古城文化资源内涵,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薛艳说。
党的二十大即将召开,薛艳充满期待。她表示,作为一名基层群文工作者,将把更多具有鲜明地域文化特色的作品搬上舞台,讲好姑苏故事,努力让高质量、广覆盖的群众文化成为做精苏式生活典范的一抹生动实践,让更多人领略江南文化的精髓,感悟苏式生活的内在。
Copyright (C) www.szdushi.com.cn
苏州都市网 版权所有 苏ICP备202102924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