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中心 > 江苏资讯

教师节前夕对话南大三位海归教师

新华日报 2022-09-10 12:24

□ 记者 杨频萍

2022年9月10日是我国第38个教师节。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广大教师提出希望,要求教师不能只做传授书本知识的教书匠,而要做塑造学生品格、品行和品味的“大先生”。

记者9月9日走访对话南大三位海归学者,听他们讲述自己心中的“大先生”。在他们看来,海归从来就不是有优越感的身份,而是一种担当、使命和责任。

“60后”与“00后”同行

记者来到南京大学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健雄书院院长施毅老师的办公室,不大的房间毫无装饰,在他看来,办公室只要方便和学生交流、讨论问题就足够了,“为他人争待遇,自己不能特殊,我的导师程开甲院士为我们后辈做出了示范。”

在程开甲先生的指导下,施毅深刻理解了将基础科学和应用科学结合的重要意义,如今,在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施毅和团队老师们正在各自细分领域,努力攻克集成电路“卡脖子”技术,助力我国集成电路事业发展。

上世纪90年代初起,施毅曾陆续在日本东北大学金属材料研究所、日本东京大学、英国剑桥大学、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麻省理工学院等地开展过访问和合作研究。作为学院年长的老师,他一直鼓励青年人开阔眼界,创造条件让他们赴国外学习更先进的技术、创新的文化,回国做出更大成绩。

今年教师节,施毅正好年满60岁。1989年他跟随程开甲院士读完博士就留校任教,担任辅导员工作,“很有幸,今年我又要当辅导员了。”施毅告诉记者,今年教师节恰逢中秋,也是南大迎接大一新生的日子,“学校为苏州校区502名新生成立吴健雄书院,此前南大已经有了秉文、行知、有训、安邦、毓琇、开甲等6个以‘大先生’命名的书院,在这个新设立书院中,我的任务是和00后的学生们‘同行’,帮助他们融入大学生活。”施毅笑道,他一直在思考,如何去主动适应00后学生的新变化,“我希望学生们能勇于追求卓越,走在阳光那一面。这个教师节,注定是忙碌而快乐着。”

带领学生一起“冲锋”

“世界大国之间角逐从没有像今天这样高度依赖科技实力,我们一定要志存高远,成长为对国家有用的人。”开学第一周,南京大学物理学院副院长缪峰教授为大二学生召开年级大会时,他感慨地表示。

今年教师节,恰逢缪峰入职南大的第10年。在美国加州大学拿到博士学位后,缪峰在硅谷的惠普实验室工作3年,2012年他回到南大工作。回来时是“单枪匹马”,如今,他组建的科研团队已有30多名青年师生,做出了一系列从“0”到“1”的原创性工作——研制出全新量子材料、首次提出迄今最高并行度的神经形态类脑计算方案……

刚回国时,缪峰曾对自己要不要选择最具挑战性的研究方向有些迟疑,相较之下按部就班做一些跟随研究会更加稳当,“邢定钰老师鼓励我,有新方向就要去闯!你是南大的教授,是要做大事情的!”有了邢院士的鼓励,缪峰团队在这10年内所做的课题,几乎每个都面临激烈的竞争,都在与全世界最好的团队赛跑,如今,团队在二维材料和智能器件领域不仅实现与国际同行并跑,甚至在一些方向领跑。

缪峰说,他希望学生不要为了文凭做科研,简单发几篇贡献度不大的文章,快速写完毕业论文,就像是流水线上的产品,“我希望我的学生是能打‘硬仗’的,要有敢于攻克世界科学难题的精气神!”因此,不管平时还是假期,每当学生遇到棘手的关卡,缪峰会和团队随时随地进行讨论,有时甚至会一起加班到凌晨,“这一方面告诉学生在关键环节不能后退,也是告诉他们,老师会和你们一起‘冲锋’!”

无论多忙都要重视学生

早晨,在学院走廊,南京大学现代工程与应用科学学院90后副教授任鑫坤与几个学生擦肩而过,几声轻快的“教师节快乐”让他一时有点愣神,“没反应过来,真是既陌生又熟悉。”任鑫坤的本科在南大匡亚明学院度过,后在英国牛津大学读博,今年是他第一次以教师身份在母校度过自己的节日。

任鑫坤告诉记者,回国不仅出于对祖国强烈的归属感,也在于国内科研环境、科研平台越来越具有吸引力,在国内申请人才计划的竞争也非常激烈,“我们不能辜负祖国的期待,要抓紧将自身所学投入到科研当中。”

每天早上8点半来到办公室,夜里11点左右离开,任鑫坤说自己的时间恨不得“掰成两半花”。“如何将时间花在刀刃上,考验每个老师的智慧,但无论多忙都不能忽略学生,立德树人是第一位的。”任鑫坤说,这也是他从领域内的“大先生”身上学到的,在英国牛津大学时曾听过饶子和院士的报告,深入浅出,注意到很多科学问题的细节,“当看到我们走过来时,主动打招呼、握手,对于普通学生来说,真是莫大的鼓舞。”

目前,任鑫坤正在组建自己的团队,“有不少学生联系我,希望在我这里攻读博士,他们对知识的渴求、对个人事业发展的追求,就仿佛曾经的我。”任鑫坤说,学生们拥有10年前自己不敢想象的科研条件,“我也想让他们拥有更多选择机会,每个申请入组的学生都有2个月的时间来确定科研志向,再双向选择。”在此期间,他更像一名大师兄,和学生一起做实验,不厌其烦教会他们每个实验操作的细节。

任鑫坤认为,合成生物学是全球科技界创造未来生产方式的新兴领域,但团队未来10年具体做什么,肯定要围绕国家的重大技术需求,“事实上,我国拥有生物制造领域中最完备的上下游产业链,拥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任鑫坤表示,团队做科研时应考虑突破一些“卡脖子”技术,比如最近进行的一个课题,就是通过生物合成方式生成特殊功能的生物酶和生物表面活性剂,为我国石油开采提供解决方案,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作出贡献。

网友热搜

最新发布

更多搜索

内容精选

资讯 苏州 娱乐 体育 财经

热点 房产 汽车 旅游 商业

Copyright (C) www.szdu-shi.com

苏州都市网 版权所有 苏ICP备2021029242号-1